如何选择大学才能最大化学生的价值?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8 12:13 1

摘要:探索这些成长的可能性,与试图弄清如何适应现有世界截然相反,正如爱默生在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适应是一种注定失败的主张,因为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明天已非今日。但在茁壮成长时,你会找到塑造变化,而不仅仅是应对变化的方法。

探索这些成长的可能性,与试图弄清如何适应现有世界截然相反,正如爱默生在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适应是一种注定失败的主张,因为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明天已非今日。但在茁壮成长时,你会找到塑造变化,而不仅仅是应对变化的方法。

*文章选自 《学生简史:理想教育何以成人》([美]迈克尔·罗斯 著 孔祥瑞 译 三联书店2025-9)

借他人之智,成己独立之思(节选)

若要“获得圆满”,除了扩展学生的智力能力,或许还需摒弃那些使人对世界封闭的思维和情感习惯。借助批判性思维,我们能减少错误推理,提升抵抗误导的能力。这与苏格拉底的传统一脉相承。教师应引导学生分辨哪些信息可靠、什么是好的论证,以及那些用来操控人的谬误。虽然教育者们在许多方面存在分歧,但对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却有普遍的共识。甚至有一个批判性思维基金会,致力于推广“超越学科界限的普遍智识价值: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一致性、相关性、可靠证据、充分理由、深度、广度与公正”。无论学习哪个领域,批判性思维都能让我们通过质疑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自以为知道的东西,从而成为更好的学生。

然而,人并不仅仅受论证和证据的影响,我们也是感性生物,情感有时会让我们罔顾事实和逻辑,走向欢欣或愤怒。归属感让人愉悦,单靠批判性思维并不足以使学生拒绝从众思维、归咎他人和仇恨带来的快感。理性永远无法取代情感。因此学生需要“批判性情感”(critical feeling),即一种用以替代愤怒的实践情感方式。在当今的美国,愤怒与自我中心主义,以及通过寻找可憎的外人强化群体认同的倾向交织在一起。学生很快就从权威人士那里学到了这一点。在知识分子圈子里,愤怒往往转化为讽刺,这使话语阶层能够在不明确显露其价值观的情况下维护小团体的边界。人们可以幽默地贬低外人,而无须显露任何会暴露其所属的特定群体的信念。批评别人的天真观念总比捍卫自己的立场要容易得多。正如柏拉图《理想国》中色拉叙马霍斯对苏格拉底的反讽式怀疑主义的批评所言:他从不给出自己的回答,却把别人的回答拆得七零八落。不过,今天的人更多可能出于对承诺的恐惧,而非真正的智识谦逊。

13世纪插画中的苏格拉底

那么,如何运用批判性情感来消除这些倾向呢?其实教师们经常这样做,每次我们热情地向学生介绍他们可能觉得陌生或冒犯的作品时,或者用马克·埃德蒙森(Mark Edmundson)的话说,当我们教的是我们热爱的东西时,我们就在做这件事。我们通过莎士比亚扩充学生的同情心,通过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加深他们对种族背叛的理解。当我们帮助学生欣赏小说中不完全讨人喜欢的角色,或者帮助他们欣赏某个假设与他们自己相悖的论证时,我们不仅在扩展他们的智力视域,也在扩展他们的情感视域。当我们在教学中邀请学生去体验他们在自己精心挑选的社交圈里永远不会遇到的身份和意识形态时,我们就在提升他们处理情感力量的能力。

在我的学生努力理解亚里士多德为何提出关于习惯的观点、卢梭为何将不平等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简·奥斯汀为何认为虚荣有碍于爱情,或者托妮·莫里森《宠儿》(Toni Morrison, Beloved)中的塞丝(Sethe)为何执着于那些困扰她的事物时,他们正在锻炼自己的同理心,增强洞察力。他们变得对自己的情感是如何被激发和转移的越来越有自觉意识。在与那些令他们不安的思想和角色主动建立起情感和智识联系的时候,他们扩展了自己的世界观。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学会的是辨别,而不只是批评,那么我们必须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与那些自己可能永远不会遇到的思想和情感近身搏斗。

普尼克斯山,古希腊雅典城邦公民大会的集会场所

在博雅教育中,逐渐扩展的情感理解力向来是成熟的重要标志——不仅要独立思考,还要独立感受。通过历史、文学和艺术,我们与属于情感、创造力和智慧的世界建立联系,超越我们的个人身份和群体归属。这种批判性情感的锻炼有助于学生抵御煽动性操纵和怨愤政治的误导。它会使学生更加愿意去理解为何他人对某些事物情有独钟。通过探索世界的复杂性,学生得以练习如何在智识和情感层面建立联系。在当前这个鼓励以群体团结为名、行狭隘主义之实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中,通过增强批判性情感能力帮助他们超越这种局限,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

好教师常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但最好的教师会以一种能够消除学生对其教导的需求的方式开展教学。尼采在1874年曾说:“做一个解放者就是教育者所能达到的上限。”大约一个世纪后,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教师,关键在于知道何时让路。教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超越课程旁观者和消费者的角色。好老师能够营造一种环境,让其中每个人都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威廉·詹姆斯在一次面向教师的演讲中说:“对除了一种特定快乐之外的所有事物麻木不仁,是我们变成讲求实用的生物后必然付出的代价。”但当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学生的创造性智慧得以被激发时,“我们习以为常的价值体系便会陷入混乱,我们的自我会分裂,狭隘的兴趣会瓦解,此时我们感到必须寻觅一个新的中心和视角”。教师有责任向学生介绍那些他们难以自行发现的知识。这些知识关乎自身和世界,能帮助他们构建新的视角和感受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走到一个更可能发现新的中心视角的地方,但最后一步的发现应当由他们自己完成,因为这正是摆脱不成熟状态的一个部分。在毕业多年以后,许多学生仍然对那些启发他们的才华横溢的教师充满感激,因为这些教师帮他们打开了那些原本永远不会出现的探究和欣赏的可能性,而且知道该在何时退出,让学生自己踏出最后一步。这些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懂得学生渴望了解的所有知识(尽管这当然是整个图景的一部分),更在于他们培养了学生渴望拥有的专注、分析和开放的习惯。学生们并非简单地学习如何用老师的标准评判世界,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去体验和理解那些只有在指导之下才能触及的深刻经验与现实。伟大的教师会帮助那些与之共事的人成为更好的学生。

《死亡诗社》剧照

从我第一次踏入大学校园至今已经快五十年了,那之后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不同学院间辗转。在这些年中,美国上大学的人数比例大幅提高。高等教育已经作为学生生涯的最后一站,成为许多美国人顺理成章的期待。在本书关于学生这一概念的研究进入尾声时,让我们思考一下如何选择大学才能最大化学生的价值。如果说学生在一般意义上都处于逐渐摆脱不成熟的边缘状态,那么大学生就尤其处在依赖和自主的交界地带。孩子们被期待听从安排,而且在西方世界,整个青春期通常都必须在学校。在当今的美国,许多人因没有某种形式的大学学历而找不到能够维持生计的工作。这一学位已经变成了个人成熟的标志。在过去,如果学徒不再依附于师父、准备好自立门户,人们便说他“获得了自由”。今天拿到毕业文凭的大学生们也被认为能够在经济和社会中自由且独立地生活。假如真能总是这样就好了。

即将步入大学的年轻人往往面临一个看似重大的选择:哪所学校能够提供最优的资源与挑战的组合,帮助他们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大多数美国学生在做这个决定时都是用经济头脑。大学的学费是多少?哪所学校离家或者离工作地点更近?和欧洲的许多大学一样,大多数美国学生都就读于社区大学。他们通常通勤上学,还经常边上学边兼职。想去远离家乡的学校的学生,通常会关注哪所学校提供的经济援助最多。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美国高等教育费用高昂的问题逐渐凸显。即便是在我上学的20世纪70年代,学费也让人感到压力巨大,正因如此我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决定三年毕业。现在上大学的费用更高了,学生债务问题已经成为数百万人的困扰。如果你在谷歌搜索引擎里输入“学生”一词,最先跳出来的选项之一肯定是“贷款”。对一个背负着沉重学生债务的人来说,成为自主且启蒙的成年人绝非易事。

对于那些有幸能自主选择深造地点的年轻人来说,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公式。考虑到经济压力,许多学生在择校时,倾向于选择那些能给他们通往高薪工作的学位证书的学校。这种关于高等教育能够提供什么的观点过于狭隘,长远来看也并不实际。大学毕业后应该有能力为自己争取一份能赚钱的工作,这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初出茅庐的第一份工作应当是你未来人生所有工作里最差的一份。本科时光为你提供的应当不仅仅是即刻投身职场的准备。

大学教育应当通过培养思维和精神的习惯,帮助学生为一生的持续发展做好准备。茁壮成长意味着实现自己的潜能,而这是自由的一种表现。通识教育应当能让你发现那些你不知道自己拥有的能力,同时深化那些为你提供意义和方向的能力。正如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所言,一种卓越的涵盖通识教育的大学教育,将会有助于开辟“多种成长可能性的新空间”。

《心灵捕手》剧照

探索这些成长的可能性,与试图弄清如何适应现有世界截然相反,正如爱默生在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适应是一种注定失败的主张,因为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明天已非今日。但在茁壮成长时,你会找到塑造变化,而不仅仅是应对变化的方法。那些在大学中收获最大的学生通常是反适应主义者,他们致力于发现自己是谁,以及什么是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工作。多年来,我常常发现他们是我课堂上最有趣的学生。听起来矛盾的是,他们通常也是给其所在组织带来最大价值的人。因为这些从大学里收获最丰的学生也会扩展周围人的视野和机会。他们既是社区中的积极分子,也是能力精湛的个人。

当年轻人参观可能的未来校园,试图将自己想象成其中的学生时,他们遇到的其实是一个个独特且性格易变的大学。多年演变而来的学生文化,最终决定了那些在此度过关键岁月的年轻男女的感受。这种文化也会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大学毕业后的生活。是学生,而非教师或行政人员,塑造了这种文化。美国最具智识活力的校园,正是那些滋养并回应学生能量的地方。这正是学生和家长在参观校园时试图理解的东西。他们希望感受到这种激发的力量,并判断这是不是他们能够贡献并被激发的能量类型。一旦他们感受到这种能量上的契合,便可以做出选择了。

无论学生选择在哪里上大学,有三件事是他们应当在那里学习的。第一件是发现自己热爱什么。这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因为许多年轻人把别人认为自己擅长的东西误认为是自己热爱的东西。或许老师曾告诉他,“你太擅长学数学了!”或者“你对诗歌的感受力真好!”,但这些夸奖不应成为学生尝试新的学术领域及研究方法的障碍。大学阶段正是勇于尝试、广泛涉猎各类学科和实践活动,寻找哪种工作能给自己意义感和喜悦的时光。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曾有幸偶然接触到一门哲学导论课,这门课让我心中充满了光是想想就激动的问题。老师与课程主题的完美组合让我感觉自己充满活力——也许是充满困惑,但总之是处于一种我一生珍惜的专注状态。

第二件无论去哪里上大学都应该学会的事情是,提升自己在所热爱领域的能力。仅仅“发现自己的激情”是不够的,学生应当被激励着(并被推着)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也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能够比自己想象的更进一步。我有幸遇到过挑战我观点的老师,他们鼓励我更广泛、更深入地阅读,并在我的论文上用红笔批注。教师必须克服对因设定高标准而疏远学生的恐惧,而本科生必须明白,批评是一种很宝贵的东西——而不是需要为自己抗辩的东西。学生还应该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技能、经验和智慧与他人分享,这是每个人都应学会的第三件事。无论就读于哪所学校,那些从大学中获益最多的学生,都能够将自己在校园中学到的东西传递给校园外的人们。

在今天的美国选择一所大学不应只考虑“适合”和“舒适”,也绝不应仅仅看重学校的声望和提供的设施。选择应当体现个人的志向,它应是一个能让你想象自己在其中探索世界,发掘自身与世界互动能力的地方。你所选择的大学,应当是一个能让你茁壮成长的地方,既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也能发现世界的更多重要维度。

大学已成为我们文化中培养终身学习兴趣的关键场所,但它并非唯一选择。那些追随孔子的人从不认为学习会有终点,但他们确实相信,存在某种与传统和周遭世界的互动方式更有助于理解自身在其中的位置。苏格拉底提醒他的对话者,无知是人们永远无法彻底摆脱的状态,正是探究精神和智识谦逊造就了一种值得过的生活——以及一个值得居住的城邦。耶稣的门徒仰望他们的老师,寻找要追随他踏上的道路,学习培养内心的慈悲,为迎接未来的世界做好准备。这些伟大的教师们自身也从未停止过做学生。他们展现了康德所言的“永远走在启蒙的路上、从未抵达启蒙的终点”的含义。这类人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欣赏力和探究欲。这些永远是学生的人,追求的不是完成,而是一种带来喜悦和意义的、终点开放的实践。在人生的旅途中,他们是难得的良伴。

学生简史:理想教育何以成人

[美]迈克尔·罗斯著 孔祥瑞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9

ISBN:9787108081087 定价:58.00元

文明伊始,孔子、苏格拉底、耶稣与他们的学生塑造了三种师生关系模式:追随者、对话者和门徒。从中世纪到18世纪,经过卢梭、康德等启蒙领袖重新定义教育和成人的关系,“学习自由”逐渐替代“生计独立”,成为学生理念的核心。19世纪的美国,新式教育观念、黑人与女性学校的涌现,为现代大学的形塑注入生机和活力。20世纪60年代至今,校园生活风起云涌,教育、社会和经济紧密结合,优绩主义兴起,学生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一代代青年长大成人,做学生的方式有许多种,但其核心都是通过向他人学习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就是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更自由的人。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