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达州市渠县岩峰镇一家老作坊里,阳光洒在陶缸上,53岁的罗召英轻触蛋壳检查皮蛋成熟度。作为岩峰孙氏松花皮蛋制作技艺传承人,罗召英既是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更是在困境中带着百年老手艺出圈的“摆渡人”。
达州市渠县岩峰镇一家老作坊里,阳光洒在陶缸上,53岁的罗召英轻触蛋壳检查皮蛋成熟度。作为岩峰孙氏松花皮蛋制作技艺传承人,罗召英既是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更是在困境中带着百年老手艺出圈的“摆渡人”。
藏着老渠县味觉记忆的岩峰孙氏松花皮蛋,以“蛋体晶莹、松花清晰、口感醇正”闻名川东。记者近日来到渠县,听罗召英讲述她与松花皮蛋的半生缘,探寻这门传统技艺与困难博弈的匠心故事。
缘 承
从家传手艺起步
1917年,孙家瑞夫妇研发岩峰孙氏松花皮蛋;1947年,孙家瑞将制作技艺传给儿子孙泽富夫妇;1964年,孙泽富将这门技艺传给儿子孙纯文夫妇……松花皮蛋制作技艺在孙氏家族代代相传。
1997年,孙纯文将松花皮蛋制作技艺传给儿子孙良桥、儿媳罗召英。如今,孙良桥、罗召英二人秉承祖业,年生产皮蛋近30万个,畅销全国各地。2020年,罗召英被渠县认定为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孙氏松花皮蛋的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岩峰孙氏松花皮蛋制作技艺被达州市认定为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年,达州市认定罗召英为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岩峰孙氏松花皮蛋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罗召英对获此殊荣十分高兴:“长辈们只拿到‘县级非遗’,我们这代‘升级’了!”
“在未嫁进孙家前,就知道岩峰皮蛋很出名,我最好奇‘松花’到底怎么‘长’出来的。”罗召英说,“1990年,我刚嫁入孙家,公婆在讲解在如何选蛋、兑料时,反复告诫我不要把技术外传,其核心原料比例更是秘不外宣。”
孙良桥、罗召英接手家族技艺后,在创业初期曾遭受挫折。2000年,罗召英发现一批皮蛋中,总会出现少数“清蛋”,切开后质地松散、口感差,根本无法售卖。“后来查明原因,是选蛋不专业,收了‘抱儿蛋’(开始孵化的鸭蛋)。”为解决这个问题,罗召英不再凭经验选蛋,改用手电筒逐个照射生蛋,一旦发现蛋内有“黑团”立即剔除。“每天要检查上千个鸭蛋,腰都累得直不起来。”靠着这份坚持,罗召英终于解决了“清蛋”问题。
传承
解密百年皮蛋诀窍
制作皮蛋对原料要求苛刻:只能选本地新鲜的散养鸭蛋。外地的存货蛋可能不新鲜,会影响皮蛋品质。由于传统养殖效益低,不少养鸭户转行,蛋源一度紧缺。罗召英挨家走访,与11家养鸭户建立长期合作并“保价收购”,才勉强保证蛋源。
传统流程更是一步不能省,包蛋前12小时按比例兑料冷却,包裹时需“一搓一捏一滚”。有人劝罗召英简化步骤提效,她坚决拒绝,“省略一步,好蛋变‘坏蛋’。”曾有工人省了“搓匀配料”环节,导致一批皮蛋口感发涩,只能全部废弃。
皮蛋制作时的储存时间随温度调整——夏季9天,春秋季15天,大寒天气25天,取出后还需晾1个月退碱。夏季控温最难,罗召英曾连续半个月半夜起床查看缸温,绝不让一颗不合格的皮蛋流出。
罗召英带过徒弟,但不少人因“辛苦、赚钱慢”而放弃,她常担心这门技艺在她手中断代。2015年,岩峰社区成立松花皮蛋保护与开发协会,在她的带动下,11家养鸭户创业,12名当地村民就近务工。“能帮乡亲增收,再难也值得,我愿意用手艺为家乡发展助力。”
创 新
给老味道添“新活力”
让皮蛋走出渠县极为不易,目前罗召英仅在抖音平台尝试网售,电商、直播带货还在规划。引入现代技术辅助生产,也是罗召英思考的新方向,但“不破坏传统精髓”是她的底线。“比如精准控温设备,能解决储存温度难把控的问题,可担心用了新设备,皮蛋就没了‘老味道’。”她表示,未来会小范围尝试引入现代设备,但会反复测试,“必须保证技艺的核心不变、口感不变,才能对得起‘百年老手艺’的招牌。”
如今,罗召英目标明确:建品牌、联作坊、学经验、试直播,只要技艺能活能火,付出多少都愿意。她期待将技艺与渠县文旅结合:“岩峰有山水古迹,想把工坊变非遗体验点,让游客亲手做皮蛋,了解其背后的文化。”
从家族传承的阻碍,到创业初期的“清蛋危机”;从原料短缺的奔波,到传承人难寻的焦虑,罗召英已与困难博弈半生。她用坚守让“松花”绽放在皮蛋中,也绽放在非遗传承的路上。
匠心守艺,薪火相传。
罗召英用半生坚守,
让松花绽放,让非遗“出圈”。
她的故事证明,
最动人的“松花”,
开在皮蛋上,更开在传承的路上。
来源:达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