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来大家以为,关于西贝餐厅到底用不用预制菜的讨论,吵吵嚷嚷几天也就该过去了,罗永浩自己都发话说这事儿算告一段落了。
最近这几天,网上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罗永浩和西贝餐厅老板贾国龙之间的那场风波了。
本来大家以为,关于西贝餐厅到底用不用预制菜的讨论,吵吵嚷嚷几天也就该过去了,罗永浩自己都发话说这事儿算告一段落了。
可谁也没想到,这事儿不仅没完,反而一下子升级到了要当着全国网友的面,开直播当面对质的地步。
这一下子,就把所有人的好奇心都给勾起来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好端端的商业讨论,怎么就演变成了非要见个真章的个人“约架”呢?
这背后,其实牵扯到的,是我们每一个在外面吃饭的人都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花钱进饭店,吃进嘴里的菜,到底是不是后厨师傅一勺一勺现炒出来的?
这件事情的起因,其实挺简单的。
就是一段时间以来,有不少去西贝吃饭的顾客在网上反映,感觉他们家的上菜速度特别快,而且菜品的味道也好像是设定好的程序一样,每次吃都一模一样,没什么差别。
于是就有人怀疑,西贝是不是大量使用了中央厨房提前做好的预制菜,然后在门店简单加热一下就端上来了。
这种疑问在网上传开后,本身也就是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一种正常讨论。
但后来,因为罗永浩的加入,事情的热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罗永浩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站出来明确要求西贝方面不要含糊其辞,得给消费者一个清清楚楚的说法。
面对这样的舆论压力,西贝方面也做出了回应,态度看起来还挺诚恳,说要向现在商业圈里口碑特别好的胖东来学习,做到公开透明。
这么一来一回,到了9月13号,罗永浩看对方表了态,也就发文说,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希望相关的行业法规能早点出来,自己也要去忙别的工作了。
看到这里,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事儿应该就算是和平解决了,争论可以平息了。
然而,谁都没想到,平静只维持了不到两天。
9月14号晚上,一张聊天截图在网上传开了,彻底打破了这种平静。
这张截图据说是某个行业内部群的聊天记录,里面有西贝的老板贾国龙的发言。
他在前面还在说要怎么学习胖东来,怎么提高透明度,看起来挺正常的。
可说着说着,话锋突然一转,直接点名道姓地开始批评罗永浩,用词还相当不客气,说他是社交媒体上的“黑嘴”,是“网络黑社会”,还说这个人坏透了。
这些话显然是在一个他自认为比较私密的环境里说的,可能没想到会被人截屏发到网上去。
这下可就彻底点燃了火药桶。
本来一场关于预制菜的公共话题讨论,瞬间就因为这些带有人身攻击色彩的言论,变成了贾国龙和罗永浩之间的个人恩怨。
罗永浩的性格大家也知道,向来是比较直接的。
看到自己被这样在背后评价,他当晚就坐不住了,立刻发文反击,说这事儿现在不可能就这么过去了,还跟那些劝他算了的朋友说,别怪他不给面子。
原本快要熄灭的火苗,被这桶油一浇,立刻就熊熊燃烧起来。
紧接着,到了9月15号凌晨,罗永浩干脆就不再隔空喊话了,他直接使出了一个大招:正式邀请贾国龙,找一个大的平台,两个人进行一场直播对话,把所有问题都摆在台面上说清楚。
罗永浩这个做法,其实是非常聪明的。
首先,公开辩论、直播讲话,这本来就是他最擅长的事情。
他口才好,逻辑反应快,在镜头前非常自如。
把战场从网络上的文字交锋,转移到他最熟悉的直播间,这对他来说是绝对的主场优势。
其次,他把这次直播的理由说得非常漂亮。
他说,我们俩这样隔空喊话,信息传来传去容易产生误解,媒体报道也可能添油加醋,不如我们直接面对面谈。
这样既能把西贝的事情澄清,也能给整个预制菜行业做个榜样,推动行业透明化。
这么一说,他不仅占住了道理,还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为消费者和行业着想的高度上,一下子就赢得了不少网友的支持。
这一下,难题就完全抛给了贾国龙。
接招吧?
直播是现场发挥,没法提前准备稿子,万一罗永浩现场抛出一些尖锐又具体的问题,比如“请问贾总,西贝门店的菜品里,预制菜的比例到底占百分之多少?”“你们用的预制菜保质期是多久?成本价和销售价分别是多少?”这些问题都涉及到餐饮企业的核心商业秘密,说得太详细等于自曝家底,说得含糊又会显得心虚,场面肯定会很被动。
可要是不接招呢?
那就更麻烦了。
你在背后说人家是“黑嘴”,人家现在请你当面说清楚,你却不敢出来,那不就等于默认了自己只敢在背后说人,不敢当面对质吗?
而且西贝刚刚才喊出要学习胖东来搞透明的口号,现在有一个能让事情变得透明的绝佳机会,你却退缩了,这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所以,贾国龙当时就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其实,这两个人的争论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根本原因在于,它触及到了一个正在飞速发展,却又充满了未知和争议的领域——预制菜市场。
根据一些行业报告的数据,我们国家的预制菜市场规模增长得非常快,每年都以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在扩大,用不了几年,市场规模就可能达到上万亿元。
市场这么大,发展这么快,但很多规则和标准却没跟上,这就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
我们普通消费者,现在去外面吃饭,最反感的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大家并不是完全不能接受预制菜。
毕竟,像我们平时吃的速冻饺子、快餐店的汉堡炸鸡,从广义上说都属于预制食品。
大家真正反感的是那种被蒙在鼓里的感觉。
我花了一两百块钱,去一家看起来很高档的餐厅,我期待的是厨师用新鲜的食材,在后厨的烟火气中为我烹饪出一道美味。
结果,端上来的菜,只是后厨工作人员把一个塑料料理包剪开,倒进盘子里,在微波炉里转了几分钟的产物。
我花了现炒菜的钱,却吃了加热的料理包,这种感觉就像是花钱买了一件号称是老师傅手工缝制的衣服,结果发现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心里肯定会觉得不舒服,觉得被欺骗了。
现在餐饮行业里,关于预制菜的使用情况,很多商家都是采取一种模糊处理的态度。
菜单上不会明确告诉你哪道菜是现做的,哪道菜是预制加热的。
这就让消费者失去了最基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如果商家能明明白白地标注出来,比如在这道菜旁边写上“本品为中央厨房预制,门店加热出品”,那么消费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
我想吃得快一点,味道稳定一点,那我就点预制菜。
我今天就是想吃一口新鲜的锅气,那我就选择现炒的菜。
把选择权还给消费者,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所以,罗永浩和贾国龙这场直播,不管最后能不能办成,它所引发的这场全网大讨论,本身就已经非常有价值了。
它让“预制菜”这个原本还藏在幕后的概念,被彻底推到了台前,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思考自己每天在外面吃的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也给所有的餐饮企业提了个醒,在今天这个信息越来越透明的社会,靠着信息不對稱来赚钱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消费者需要的是真诚和尊重。
说到底,预制菜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那些想用预制菜冒充现炒菜,还想赚取高额利润,却不肯告诉消费者真相的商家。
希望这场风波能成为一个契机,推动整个餐饮行业朝着更加透明、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让我们以后在外面吃饭,都能吃得明明白白,吃得安安心心。
来源:策略喜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