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一男孩饭店吃饭,发现陌生女子和去世母亲很像,走过去说:我妈妈去世了,能抱一下我吗?,读书369,13分钟
读书369
2025年09月18日 00:04陕西
,
09月18日 07:10 直播
已结束
丁元英:老实人表面愚钝但让人痛苦
作者:深海 · 主播:吉米来源: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
重庆一男孩饭店吃饭,发现陌生女子和去世母亲很像,走过去说:我妈妈去世了,能抱一下我吗?,读书369,13分钟
♬点击上方可收听主播朗读音频
01 餐厅一幕感动无数人:你永远不知道孩子有多爱你重庆一家普通餐厅里,发生了一个感动全网的故事。一个男孩在吃饭时,偶然抬头看到邻座一位陌生女士的侧脸,像极了他已去世的母亲。男孩愣了许久,小手紧紧攥着衣角,最终还是鼓起勇气,慢慢走到女子身边。他的声音有些颤抖地说:“阿姨,您特别像我的妈妈......我妈妈去世了,我能抱您一下吗?”女士愣了一下,随即张开双臂,给了男孩一个温暖的拥抱。这个瞬间,被餐厅其他顾客拍下并上传网络,迅速引发数百万网友的共鸣。有人留言说:
“孩子的爱太纯粹了,纯粹到让人想哭。”
也有人感慨:
“我们总认为是父母在守护孩子,却忘了孩子才是用整个生命在爱着我们”。
男孩那句小心翼翼的请求,那个充满渴望又害怕被拒绝的眼神,触动了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我们无法得知男孩经历了怎样的失去,但可以想象,母亲在他心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
以至于在人群中看到相似的背影,都会让他想起生命中最爱的那个人。
孩子对父母的爱,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沉。
他们或许不善于表达,但那份依赖与眷恋,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个视频。
视频中的女孩,是身患白血病、年仅9岁的李欣怡,为了给她治病,父母几乎掏尽了半辈子的积蓄,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心疼父母的欣怡,多次劝爸妈放弃治疗,甚至还趁妈妈不在,偷偷录下了让人心碎的“遗言”:
“妈妈,如果我治不好的话,你就再要一个孩子吧!如果生的是女儿,那就是我回来找你了。我只要你做我的妈妈,你一定要记得,不要把我忘了。”
这番话,让我眼眶骤然发热。
她还是个孩子,即便自己正承受着莫大的苦痛,心里最放不下的,却是妈妈会不会太难过。
孩子对我们的爱,和我们给他们的一样毫无保留,甚至更加纯粹和坚定。
就像重庆餐厅里的那个男孩,即使妈妈已经不在了,他对妈妈的爱也从未减少,反而化作了心底最珍贵的回忆,支撑着他勇敢地面对生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常常忽略了孩子的这份爱。
有些父母会因为工作忙碌,错过孩子的家长会;会因为生活压力大,对孩子的哭闹失去耐心;会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却忘了问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但孩子从不会因为父母的忙碌或疏忽,减少对父母的爱。
他们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装下父母;他们的爱又很大,大到可以包容父母的一切不完美。
为人父母,我们总以为自己在为孩子倾其所有,总以为他们年幼无知。殊不知,这一切他们都默默看在眼里,深深记在心上。
我们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爱我们。
02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
很喜欢作家刘娜写的一段话:
“我给了孩子生命,但孩子却不断给我奇迹:关于家,关于爱,关于善,关于成长,关于生命,关于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真情。
他来自我的身体,却丰富着我的生命;
他称呼我为妈妈,却纠正着我的航行;他是我的孩子,也是我最好的老师。”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从来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彼此成全,相互滋养的过程。
我们守护幼苗茁壮,他们照亮我们内心的角落,在爱的旅程中,彼此陪伴,彼此成就,共同走向圆满。
自闭症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中,父亲蔡昭伟和他的儿子蔡杰的故事,在无数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蔡杰一岁半时被确诊为重度自闭症,难受过后,蔡昭伟选择直面现实,他辞去工作,成为儿子的“私人教练”。
蔡杰四岁才开始说话,发音模糊,蔡昭便教他吹泡泡来控制口腔肌肉,陪他一遍遍朗读故事,努力提升他的语言能力,同时还扛着他一次次练习独轮车,培养他的运动能力。
没想到学业成绩永远最后一名的蔡杰,在运动领域大放异彩,经过不断练习,他凭借运动特长获得诸多表演和比赛机会,甚至一举拿下了特奥会金牌。
从蔡杰出生,蔡昭伟就记录他的成长点滴,这些记录后来整理成三本书,他还走上讲台,通过演讲,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自闭症,帮助了成千上万个特殊家庭。
不少人感慨蔡昭伟的无私,他却说:
“其实担任全职爸爸的这些年,不只是我在教育蔡杰,他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我影响他,他也影响我,我是因为孩子改变了我。”
蔡昭伟曾无数次被蔡杰灿烂的笑容治愈,也在陪伴中不断反思,努力提升自己。
在陪伴蔡杰的十几年里,蔡昭伟帮助蔡杰从一个 “外星人”变成“可以一起相处的地球人”。
而蔡昭伟也在这个过程中,修炼了心性,找到了人生新的价值和使命,从一个曾经绝望的父亲,被儿子治愈并成长为给予他人希望的导师。
听到过这样一句话:
“孩子是天使,他们看到你的困境,才到凡间来帮助你的。
父母与孩子的相遇,其实是孩子作为生命的引路人,让父母在陪伴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一场关于自我的觉悟与新生。
孩子的陪伴,让你安心;孩子的提问,促使你反思;孩子的成长,带动你进步;孩子的爱,让你变得坚强。
愿我们都能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人。
03
教育的终极目标,
是让孩子敢爱、敢表达、敢相信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说: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万分疼惜的珍宝。”
你永远不知道,孩子有多爱你。他们的爱,常常藏在笨拙的言语、突然的拥抱中。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心接住这份爱,让它流动、生长。
一起学习以下3点建议,赋能孩子爱的勇气、表达的底气与相信的信念,也让爱在亲子之间流动滋养。
(1)家长要“会陪伴”,营造安全感,让孩子敢爱
作家苏珊·施蒂费尔曼曾说:“一切的亲子关系都始于陪伴。”
孩子通过父母的眼睛认识世界,我们的陪伴,就是他们最初、也是最权威的信息源。
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陪伴所给予孩子的安全感,会成为他们一生爱的底色。
不妨在晚饭后或是睡觉前,抽出时间留给孩子,陪孩子散散步、谈谈心,或是看书、玩游戏、做手工。
真正的陪伴,不在于时长,而在于那一刻你是否真正在场,看着他的眼睛,听他说那些或许不重要但你很在意的事。
正是这些瞬间,让孩子相信:我被深深爱着,所以我也可以好好爱人。
(2)家长要“会尊重”,构建平等关系,让孩子敢表达
李玫瑾教授说过: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第一是平等,第二是商量。
而所谓尊重孩子,并非止于不打不骂,而在于当亲子观点交锋时,父母能否俯身,真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与需求。
因为我们如何尊重,孩子就如何回应。
当我们用耐心取代打断,用商量取代命令,用理解取代批判,孩子便会放下顾虑,勇敢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情绪和观点。
这不是放任,而是赋能,我们赋予他们自信地表达自我、勇敢探索世界的底气。
唯有在这样的安全感中,他的思维才能真正自由生长,他的表达也能落地生根。
这份尊重,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深沉的爱,和最好的成长礼物。
(3)家长要“成为榜样”,做好言传身教,让孩子敢相信
身边有个朋友,是个雷厉风行的职场女性,事业正值巅峰,但面对女儿即将中考的关键期,她思虑再三,决定辞职回归家庭,照顾孩子起居。
没想到女儿得知后,她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答案。
女儿说:
“妈妈,我不用你天天陪着我写作业,不想你因为我委屈了自己,我想让你一直做那个有干劲儿的妈妈,你做自己,就是我最大的榜样。”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她忽然明白:
真正让孩子敢于相信的,不是完美无缺的父母,而是始终在变得更好的你。
你认真工作的样子、你温柔待人的瞬间、你跌倒又爬起的勇气……都在默默告诉孩子:努力有价值,未来有光,他也有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言传身教的终极意义,就是让孩子因为相信你,而更相信未来。
▽
曾看过一句话:
孩子7岁前,家是全部;
上小学时,家是夜晚;
上中学时,家是周末;
上大学时,家是寒暑假;
工作以后,家是春节。
父母的陪伴,是有期限的,趁岁月尚早,趁孩子依然在侧,请珍惜每一个能够拥抱的当下。
因为终有一天你会恍然发觉:不是你陪伴了他一生,而是他完整了你的生命,成为了你此生最珍贵的礼物与念想。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