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宛新建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Endoscopy》上发表了一项创新性临床技术——内镜下胃底黏膜切除后带肌层缝扎折叠术(Endoscopic Suturing with Muscular after Fundu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宛新建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Endoscopy》上发表了一项创新性临床技术——内镜下胃底黏膜切除后带肌层缝扎折叠术(Endoscopic Suturing with Muscular after Fundus Muco-resection, ESFM),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微创解决方案。该技术首次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肌层折叠缝合术相结合,成功实现了抗反流屏障的构建,显著改善患者症状,避免传统手术的创伤与风险。
据悉,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部分患者对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反应不佳,称为难治性GERD。此类患者常伴有严重反流、胸痛、咳嗽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传统外科手术如胃底折叠术虽有效,但创伤大、恢复慢,且存在一定手术风险。因此,开发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内镜下治疗技术成为临床迫切需求。
据消化内镜中心宛新建教授介绍,内镜下胃底黏膜切除后带肌层缝扎折叠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内镜操作,在胃食管交界处进行精准黏膜切除,并在肌层进行缝合折叠,从而形成一道机械性抗反流屏障。具体步骤包括:1.黏膜标记与切除:在胃贲门处标记目标区域(约1.5 cm × 2 cm),进行黏膜下注射后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肌层折叠与缝合:使用尼龙绳联合金属夹对肌层进行折叠缝合;3.抗反流阀构建:通过收紧缝线,形成类似“阀门”的结构,有效阻止胃内容物反流。该技术不仅缩小了食管胃连接处的管腔直径,还增强了括约肌功能,从解剖和功能双重角度解决反流问题。
63岁的患者张先生(化姓)被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困扰了整整二十年,反复出现烧心、反流等症状,GERD-HRQL评分高达29分。经高分辨率测压和24小时pH-阻抗监测证实其存在低位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和病理性反流(DeMeester评分83.18)。针对张先生的情况,消化内镜中心宛新建教授团队为其采用新研发的ESFM技术——一种融合切除与缝合的创新术式。在接受ESFM治疗后,患者张先生症状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GERD-HRQL评分降至7分,无反流、无吞咽困难,内镜下见缝合处愈合良好,抗反流结构稳定。
胃底黏膜剥离后带肌层缝合,贲门折叠成型
瘢痕修复良好,重建抗反流屏障,减少胃酸反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始终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内镜诊疗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此例ESFM技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内镜下抗反流治疗进入“切除+重建”双模式时代。该技术既保留了内镜操作的微创性与安全性,又借鉴了外科胃底折叠术的功能性理念,是目前内镜治疗GERD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不仅体现了团队在临床研究与技术转化方面的强大实力,也为全球数百万难治性GERD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