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人被开盒!柯克之死引发美国“网络大清洗”,言论自由已死?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8 16:42 1

摘要:凶手一个名叫泰勒·罗宾逊的22岁年轻人,一个成绩优异、拿着大学3.2万美元奖学金的富家子弟。他的动机据传是要清除他眼中的“假MAGA”。甚至,还是他自己的父亲大义灭亲,亲手将他送交法办的。

编辑:X

美国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倒下时,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又一桩孤立的政治暴力事件。毕竟,凶手很快就水落石出。

凶手一个名叫泰勒·罗宾逊的22岁年轻人,一个成绩优异、拿着大学3.2万美元奖学金的富家子弟。他的动机据传是要清除他眼中的“假MAGA”。甚至,还是他自己的父亲大义灭亲,亲手将他送交法办的。

这一切看起来都像是一个极端个体的疯狂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就该画上句号了。

然而,真正引爆舆论的,是柯克死后,在美国网络世界上演的一场风暴。这场被称为“网络大清洗”的运动,其规模和效率,让所有人不寒而栗。

这场运动的运作模式,堪称一部精密的“流水线”。它不需要实体工厂,却能高效地生产出失业者和社死者。由副总统万斯亲自公开呼吁民众行动起来,揭发那些对柯克之死幸灾乐祸的人,并直接联系他们的雇主。

这声号令下,无数保守派活动人士和普通网民闻风而动,他们高喊着“驱逐出境、让他破产、永久封号”的口号,开始了狩猎。活动家奥利维亚·克罗尔奇克就自称,她一个人就联系了多达471家公司,要求处理那些发表不敬言论的员工。

而处理数据的核心,则是一个名为“charliesmurderers”(查理的谋杀犯们)的网站,以及一个匿名者建立的众包数据库,也就是那份臭名昭著的“名单”。它将发帖者的姓名、社交账号、雇主信息甚至个人照片打包整合,为后续的精准打击提供了坐标。这份名单迅速膨胀,很快就收录了数万人,超过两万人的个人信息被彻底“开盒”。

机器的打击手段也很多样。它不仅针对当下的言论,更具备“挖坟”功能。一名现役军人,仅仅因为在柯克遇害前数月的3月份发布过一条抱怨柯克的视频,也被揪了出来,秋后算账。这条流水线,就这样从大众动员输入,经过数据平台处理,最终输出一份份解雇通知书。

这部“清算机器”之所以如此强大,正是因为它获得了来自企业、政府乃至军方的全面配合。

私营企业的反应快得惊人。美国航空、美联航、达美航空等巨头纷纷对涉事员工采取行动。金融界的纳斯达克、法律界的知名律所PerkinsCoie、体育界的NFL卡罗莱纳黑豹队,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解雇或停职。他们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与公司价值观不符”,或是“超出了健康辩论的范围”。

但更多的是一种恐惧驱动的自保。OfficeDepot的一名员工因拒绝打印悼念柯克的海报被解雇,随后司法部长帕姆·邦迪直接发出威胁,声称雇主有义务清除那些发表“可怕言论”的员工,否则将对公司展开调查。在政治高压下,企业只能“求生式”配合。连微软在被马斯克点名后,也立刻表示将“逐一审查”。

政府的介入,则为这部机器提供了“官方认证”。交通部长肖恩·达菲公开支持航空公司的决定。特勤局一名特工仅仅因为暗示柯克之死是“因果报应”,便被立即停职。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兰道更是扬言,要吊销或拒签那些发表“不当言论”的外国网民的签证。国家机器的全面介入,让这场网络声讨,变成了现实中的铁拳。

这股力量甚至渗透到了纪律最严明的军队。战争部长赫格塞斯明确表示,军方正在追踪此类事件并采取措施。陆军、海军、空军部长也纷纷表态,将严密监控军方人员的言论。一名海军陆战队的征兵人员,只因称柯克为“种族主义者”,就被扫地出门。

教育系统更是成了重灾区。从田纳西州立大学的助理校长,到佛罗里达和德克萨斯州的公立学校教师,无数教育工作者丢掉了工作。佛州的教育专员甚至要求彻查,并威胁要吊销教师执照。一部由代码、权力和恐惧驱动的机器,就这样开始全速运转。

然而,这部看似精准的机器,在高速运转中很快暴露出了致命的缺陷。它追求效率,却牺牲了准确性,最终开始异化为一个失控的社会破坏力量。威斯康星州的小学副校长辛西娅·雷赫伯格,就成了这部机器失灵的第一个著名牺牲品。

她从未对柯克发表过任何评论,却被人恶意P图,瞬间卷入风暴中心。她所在的学区收到了雪片般的威胁,出于安全考虑,约有100名学生因此缺课。这起“乌龙事件”赤裸裸地揭示了机器的草率和残酷,它只负责打击,不负责甄别。

打击标准也变得越来越荒诞。加州州立大学的一位教授,仅仅因为发了一个嘲讽的表情包,就被解雇了。MSNBC的评论员马修·多德,甚至只是在节目中探讨了一句“言论与后果”的哲学关联,就被电视台扫地出门。在这种氛围下,“不当言论”的定义被无限扩大,任何不够悲痛的表情,都可能成为被清算的罪名。

更讽刺的是,这部机器最终开始吞噬它的使用者。在反华人士的圈子里,竟然也上演了互相揭发、互相举报的闹剧。知名人士章家敦就举报了圈内的其他人。这揭示了这部机器的终极悖论:一个建立在猜疑和告密文化之上的系统,最终会无差别地攻击所有人,无论其最初的立场如何。

这场围绕查理·柯克之死展开的“网络清算”,其实并非凭空出现。在拜登执政时期,那些批评LGBT、BLM或DEI政策的网民,同样遭遇过被“开盒”和解雇的命运。

可以说,这套机器的蓝图早已存在,只不过这一次,保守派将其运用得更直接、更集中、也更具规模化。

令人担忧的是,这部机器已经建成,它的开关如今掌握在不同的政治派别手中。

下一次,任何一个新的社会热点,都可能让它被再次启动。

来源:怎么回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