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2025 China(BOC/BOA)”于2025年7月4~6日在古都南京顺利举行。本次大会聚焦ASCO 2025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与国内最新研究进展,呈现了一场高层次、高标准、高
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2025 China(BOC/BOA)”于2025年7月4~6日在古都南京顺利举行。本次大会聚焦ASCO 2025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与国内最新研究进展,呈现了一场高层次、高标准、高质量的学术盛宴。大会首日设置胃癌、结直肠癌等10个领域专场,通过摘要报告、专家点评以及主持人讨论等形式,全方位探讨了ASCO 2025年会上各领域肿瘤防治新突破。
在结直肠癌专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深入解读了4项重磅研究进展。会后,王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消化时讯》专访时,针对免疫联合治疗策略、精准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度分享。
王峰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院长助理/内科主任
·UT MD Anderson 肿瘤中心博士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第六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 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理事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委会主委
·长期致力于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诊疗及转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面上项目在内的科研基金15项,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Cell, Nature Medicine, Cancer Cel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JAMA Oncology, Annals of Oncology,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等杂志发表论文 60 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2022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奖、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省部级奖项。曾多次受邀在美国ASCO年会、美国AACR年会、欧洲ESMO年会、中国CSCO年会、中国CACA年会等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大会上您汇报的多项研究聚焦结直肠癌免疫联合治疗。您如何看待这些联合治疗策略在中国患者中的推广潜力?
王峰教授:近年来,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多项研究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是ATOMIC研究,这项随机对照、多中心的Ⅲ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标准mFOLFOX6联合抗阿替利珠单抗辅助治疗能否改善Ⅲ期dMMR结肠癌患者的预后。研究结果显示,在6个月标准化疗基础上加用12个月的阿替利珠单抗辅助治疗,能够将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DFS)从76%提升至86%,这一高达10%的获益改善不仅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更彰显出重要的临床意义。
然而这些研究发现也引发了一系列临床思考。首先,在当前新辅助免疫治疗研究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将面临新的考量。包括来自我们团队的研究数据显示,PD-1单抗单药或联合CTLA-4单抗的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已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效果。具体而言,为期6个月的PD-1单药新辅助治疗可获得80%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而PD-1单抗联合CTLA-4单抗的双免新辅助治疗方案仅需6周就能达到同样的pCR率。那么,在免疫治疗取得如此显著效果的情况下,未来患者是否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是否还需要接受长期的辅助免疫治疗?这些关键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解答。
其次,在临床实践中如何精准识别治疗获益人群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ATOMIC研究中,76%的患者仅通过手术联合辅助化疗即可获得良好预后,那我们应如何精准筛选出那10%真正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目前,我倾向于采用一些新兴技术,例如通过循环肿瘤DNA(ctDNA)分析来检测微小残留病灶(MRD),筛选出MRD阳性的高危患者,在排除免疫治疗禁忌证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在辅助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同时,在新辅助免疫治疗领域,我们也期待更多Ⅲ期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包括我们团队正在开展的PD-1单抗联合CTLA-4单抗对比单纯根治性手术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可能会在未来改变现有的治疗模式。
此外,CheckMate 8HW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也为晚期MSI-H/dMMR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启示。CheckMate 8HW研究是一项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的Ⅲ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对比化疗或纳武利尤单抗单药用于MSI-H/dMMR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数据显示,无论是在一线治疗人群还是所有治疗线数人群中,PD-1单抗联合CTLA-4单抗方案相较于化疗或PD-1单抗单药治疗,都能显著延长PFS1和PFS2获益。
同样的,这些数据也值得我们思考,对于MSI-H/dMMR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应该及早采用免疫治疗,特别是双免联合治疗方案?CheckMate 8HW研究的PFS2数据给出了提示,相较于既往其它一线治疗方案展现出显著优势。因此,基于现有证据,未来对于MSI-H/dMMR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应尽量在一线治疗中采用免疫治疗,可选择的方案包括PD-1单抗单药治疗,或者在PD-1单抗基础上联合CTLA-4单抗可能是一个更优的选择,以为患者带来更长的全程获益。
总的来说,这两项研究为MSI-H/dMMR肠癌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就临床实践影响而言,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成果尚需进一步验证,而CheckMate 8HW研究有望改变临床实践。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在您看来,未来结直肠癌联合治疗的设计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是增强协同效应、降低毒性,还是探索更精准的患者亚群分层?
王峰教授:精准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今年的多项研究进展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比如,REAKWATER研究中康奈非尼联合西妥昔单抗及mFOLFOX6方案用于BRAF V600E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治疗中的更新数据显示,该治疗策略在PFS和OS方面均取得了具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显著性的改善。此外,ANCHOR研究显示安罗替尼联合CapeOX方案与贝伐珠单抗联合CapeOX方案具有相似的抗肿瘤效应,安全性良好且生活质量相当。这些疗效数据都提示我们,未来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可能从初始治疗阶段就需要充分考虑分子分型。
在分子分型中,首先要明确区分dMMR/MSI-H型结直肠癌患者。对于这类型晚期患者,一线治疗应优先考虑免疫治疗。此外,早在2019年我们团队就报道过的POLE/POLD1突变型患者也值得关注。2024年NCCN指南已将该类患者与MSI-H/dMMR并列推荐免疫治疗。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定义非常严格,必须是发生在结构域内或结构域附近的致病性突变。
除上述两类特殊人群外,临床决策还需结合肿瘤部位和基因状态进行个体化选择。对于RAS/BRAF野生型的左半结直肠癌患者,推荐采用抗EGFR单抗联合化疗方案;而对于RAS/BRAF突变型或右半结肠癌患者,则建议选择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
总的来说,精准治疗无疑是未来结直肠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需要在治疗初始阶段就纳入综合考量。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