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5日,黔南州都匀市匀东镇甲登村和坝固村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班仪式——都匀市2025年民族地区“推普兴乡”行动正式启动。此举旨在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因普通话交流障碍带来的“掌握政策难、沟通交流难、学习技能难”等问题,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学习,为民族
8月15日,黔南州都匀市匀东镇甲登村和坝固村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班仪式——都匀市2025年民族地区“推普兴乡”行动正式启动。此举旨在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因普通话交流障碍带来的“掌握政策难、沟通交流难、学习技能难”等问题,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学习,为民族地区群众打开一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大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精准聚焦,破解民生难题
本次行动目标明确,精准聚焦于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将少数民族手工艺人、非遗代表传承人、旅游景点从业人员以及18至60周岁存在普通话交流障碍的群众作为重点培训对象。他们或是民族文化瑰宝的守护者,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流利的普通话将成为他们展示技艺、对接市场、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行动直击痛点,致力于消除因语言不通造成的发展壁垒。
创新模式:“普通话+N”赋能综合提升
最大的亮点在于创新采用了“普通话+N”的培训模式。这不是一堂枯燥的语言课,而是一场融合了语言学习、技能提升与文化传承的综合性赋能培训。
普通话+职业技能:将语言学习与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紧密结合,让学员在学习刺绣、银饰制作、农产品电商、旅游服务等技能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练习和使用普通话。
普通话+文化传承:在培训中融入苗族、水族等本地民族文化元素,学员们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在用新的语言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向促进。
普通话+文明生活:将推广普通话与倡导文明生活习惯、学习国家政策法规相结合,全面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这种“寓教于用”的模式,让群众在提升技能、传承文化中快乐地学习普通话,又在运用普通话中深化了技能、传播了文化,真正实现了“技能”与“语言”的双提升,效果显著,深受欢迎。
双语宣讲,凝聚团结共识
开班仪式后,黔南州民宗委、都匀市民宗局的同志进行了 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宣讲,不仅确保了所有学员都能准确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富民政策,更深刻阐述了学习普通话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远意义。学员们凝神聆听,倍感振奋,对学习机会倍加珍惜。
反响热烈,群众点赞“暖心工程”
参训学员们对“推普兴乡”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位苗族绣娘激动地表示:“以前因为普通话不好,不敢去大城市展示我们的刺绣,现在好了,学会了普通话,我就能把民族文化讲给更多人听,把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去。”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项真正“贴近民生、造福百姓”的暖心工程,并表示要努力学好普通话,为个人发展和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此次“推普兴乡”行动的成功开班,不仅仅是一场语言培训,更是一次深刻的赋能行动。它有效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进一步普及,让就业技能得到实质提升,更让群众在学习和实践中找到自我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归属感。它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铺就了一条发展的道路,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贵州教育报记者 史紫嫣然
编辑 陈茜茜
二审 廖波
三审 赵宏斌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