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是中介发的“学区房急售”,偶尔夹着两条代购的“免税店直播预告”。
打开微信,点进朋友圈,刷了三页,全是“三天可见”。
再往下翻,不是保险推销的“重疾险限时折扣”,
就是中介发的“学区房急售”,偶尔夹着两条代购的“免税店直播预告”。
突然弹出一条好友动态,你眼睛一亮——点进去,是她半年前转的鸡汤文。
我翻了翻旧手机,2018年的朋友圈截图还存在相册里。
那时候的朋友圈,像个永不打烊的夜市。
闺蜜会发九宫格火锅,配文“减肥是明天的事”;
同事加班到十点,拍张电脑屏幕说“今天也是努力的打工人”;
我妈甚至会把我小时候的丑照翻出来,配文“我家姑娘从小就可爱”。
点赞提示音能从早响到晚,评论区里“哈哈哈哈”能盖十几层楼。
那时候的我们,好像有使不完的分享欲。
吃到好吃的要拍,看到好看的云要拍,就连路上遇到一只瘸腿的流浪猫,
也要发朋友圈求收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切都变了。
你发张早餐的照片,下面有人评论“大清早吃这么油,不怕三高?”;
你晒张旅行照,有人私信你“月薪三千也敢出国?怕不是蹭的团吧?”;
你转发篇深度好文,立刻有人跳出来“装什么文化人,你看得懂吗?”
更可怕的是广告。
以前朋友圈的广告,最多是亲戚卖卖土特产.
现在打开一看——卖保险的大姐、卖房的中介、
还有天天发“月入过万”课程的“人生导师”,比菜市场的叫卖声还热闹。
你说“那我刷朋友圈看朋友动态总行了吧?”
结果呢?
刷十条,八条是广告,两条是别人的“三天可见”。
对比之下,刷抖音多轻松啊。
不用动脑子,不用想别人怎么看,划过去就是帅哥美女,停下来就是搞笑段子。
谁还愿意点开朋友圈,看那些广告和阴阳怪气的评论呢?
前几天和大学室友聊天,她说:“现在发朋友圈,比写毕业论文还累。”
我问为什么。
她说:“上次发了张健身照,P了半小时,结果评论区有人说‘这腰P得比我家猫还细’;
上周发了段读书感悟,有人私信我‘装X遭雷劈’;
最离谱的是,我妈转发我的朋友圈,我舅居然评论‘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早点嫁人’。”
你看,现在的朋友圈,早就不是“分享生活”的地方了。
它成了一个审判场。
你发美食,怕被说“庸俗”;
发旅行,怕被说“炫耀”;
发读书,怕被说“装X”;
就连发张自拍,都要纠结“会不会显得我太自恋?”
于是我们开始“打草稿”。
打了删,删了打,写了一百字,最后只敢发个句号。
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发。
毕竟,沉默是最安全的。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发完一条朋友圈,两小时内,每隔五分钟就要点开小红点看看。
有人点赞,心跳加速;没人评论,心里发慌。
就像小时候等考试成绩,既期待又害怕。
我表妹曾经为了一条朋友圈,半夜三点还没睡。
她发了张在演唱会现场的视频,配文“终于见到偶像了!”,结果等了两小时,只有三个赞。
她跟我说:“我是不是人缘太差了?为什么别人发演唱会视频都有几百个赞?”
后来我才知道,她所谓的“别人”,
朋友圈是精心包装过的——P图三小时,文案改十遍,甚至会专门找“点赞群”刷数据。
我们就这样被朋友圈绑架了。
把真实的生活藏起来,用滤镜和文案搭起一座“精致牢笼”。
可牢笼里关久了,谁还记得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
前几天整理相册,翻到2019年的朋友圈截图。
那时候我刚毕业,工资三千,租着城中村的单间,
却敢发“今天吃了20块的麻辣烫,快乐值爆表”;
加班到凌晨,拍张空无一人的办公室说“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差”;
甚至会把写砸了的稿子截图发出来,配文“今天也是被编辑骂哭的一天”。
现在的我,工资翻倍,搬进了带阳台的公寓,却再也发不出那样的朋友圈了。
不是生活变好了,是我们把自己裹得太紧了。
怕被说“炫耀”,怕被说“矫情”,怕被说“过得不好”。
可你有没有想过——
比起朋友圈的点赞数,楼下烧烤摊的烟火气更实在;
比起别人的评论,自己心里的快乐更重要;
比起“三天可见”的精致,真实的狼狈和真诚的分享,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昨天刷到一条微博:“现在的朋友圈,就像小时候的日记本,上了锁,却还是怕被人偷看。”
突然就释然了。
我们不是不想分享,是这个时代的分享,太吵了。
有广告的叫卖,有恶意的揣测,有攀比的焦虑。
可生活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过的。
你吃到好吃的,不用发朋友圈,自己记住那个味道就好;
你看到好看的风景,不用拍九宫格,刻在心里就好;
你过得开心,不用求点赞,自己偷着乐就好。
毕竟,比起朋友圈的小红点,真实的生活,才是永远不会“三天可见”的宝藏。
来源:红姐深蓝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