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翻车警示录:从“硬刚罗永浩”到信任坍塌的全过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8 16:47 2

摘要:事情的导火索是西贝在直播中展示的“冷冻馍”“隔夜肉串”和“保质期9个月的儿童酱”,再加上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一句“哪怕生意不做了也要起诉”,彻底点燃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情绪。

一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餐饮危机,如何把自己从“民族品牌”打成了“公关反面教材”?

“我们吃的,到底是什么?”这是罗永浩在微博上提出的灵魂拷问,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风暴的起点。

事情的导火索是西贝在直播中展示的“冷冻馍”“隔夜肉串”和“保质期9个月的儿童酱”,再加上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一句“哪怕生意不做了也要起诉”,彻底点燃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情绪。

但问题的核心,其实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信息的隐瞒与态度的傲慢。

在消费者眼里,“西贝”一直是“手工现做”“草原牛肉”“锅气十足”的代名词。你可以做预制菜,但你得告诉我你做了。你卖的是“匠心”,结果背后是“速冻”?这就像你在米其林餐厅点了一道招牌菜,却发现它是微波炉里加热出来的。这不是“效率”,这是“欺骗”。

消费者愿意为价值买单,但不愿为“被误导”埋单。

这场公关灾难,几乎踩中了所有能踩的雷点,堪称“反面教材”。

高调硬刚,态度失分。
罗永浩的吐槽,本质是消费者对餐饮行业透明度的关注。但西贝的第一反应却不是解释和沟通,而是“起诉”。一个拥有千万粉丝的公众人物发声,你不选择化解,而选择对抗,相当于拿灭火器往油锅里倒汽油。定义之争,忽略常识。
西贝强调“我们不是预制菜,符合国家标准”。但消费者理解的是:你提前做好的、放了冷库、加热即食的,那就是预制。你跟他讲术语,他只会觉得你在狡辩。老板情绪化下场,危机升级。
贾国龙身为创始人,亲自下场喊“要告罗永浩”,还疑似泄露顾客信息。这种行为不光涉嫌侵犯隐私,更把一次品牌危机变成了创始人形象危机。公关最忌“把战场变成个人战场”。操作摇摆,内部混乱。
西贝一边开放后厨,一边又关闭参观通道;一边说“欢迎监督”,一边又删评论、封账号。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最终得到的感受就两个字:不信。回避核心问题,激化价格质疑。
消费者质疑的是“150元一顿的餐费值不值”,西贝却拿出成本结构、中央厨房流程讲道理。你讲的是效率,他要的是信任。

危机中最需要的,是诚意。而西贝给出的,是防御和傲慢。

其实,西贝如果能早一点“低头”,事情也许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

第一步,本该是止损,而不是起诉。
一句“我们疏忽了,没有明确告诉消费者加工方式”,比一纸律师函更能赢得理解。

第二步,是透明,而非回避。
预制菜能不能吃?当然能。但请你明明白白写在菜单上,哪些是门店现制,哪些是中央厨房预加工。现在的消费者不傻,他要的不是“完全现做”,而是“知情权”。

第三步,是把对抗变合作。
与其把罗永浩当敌人,不如请他做“体验官”;与其删留言,不如设“消费者监督团”。危机是敌意,也可以是合作的起点。

第四步,是行业引领而不是技术狡辩。
西贝本可借此机会发起“透明餐饮倡议”,带动行业标准化,把危机转化为品牌升级。

最后,是回到餐饮的本质——真诚与人情味。
消费者不是来看你讲标准的,他是来吃饭的。你讲了半天流程,他只想知道:这碗面,是不是厨师现场煮的。

西贝的这次“翻车”,给所有企业上了一课:危机公关的本质,是修复信任,而不是赢得争论。

你可以解释误会,但不能掩盖事实;你可以说流程,但不能回避情绪;你可以讲标准,但要先讲人话。

AI时代,信息透明度前所未有。一个视频、一条吐槽,就能让你多年苦心经营的品牌在一夜之间跌入谷底。消费者已经不是那个什么都信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有表达、有判断、有选择权。

你卖的不是产品,是信任。信任一旦崩塌,再昂贵的公关也补不回来。

所以,别把消费者当成对手,别把互联网当成战场。
真正有远见的企业,是能听见批评,敢承认错误,愿意改变的人。
而不是,一边做预制菜,一边教消费者“阅读理解”。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