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实践丨承德围场:守护“绿水青山” 换来“金山银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8 17:53 1

摘要: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2017年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遴选命名。截至目前,已开展七个批次遴选,我省共1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2017年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遴选命名。截至目前,已开展七个批次遴选,我省共18个地区获得命名,其中10个地区获得示范区称号,8个地区获得“两山”基地称号。为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平台载体和典型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我省创建水平,2025年8月起陆续对案例和典型经验予以展示推广。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是全国唯一一个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河北省面积最大的县,也是河北省唯一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全地貌的县。东邻内蒙古赤峰市,北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南及西南分别与本市的隆化和丰宁两县接壤,距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153公里,距首都北京340公里,是冀蒙交界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围场地处大兴安岭余脉、内蒙古高原和燕山余脉交汇处,属滦河上游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定位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核心区,担负着为北京阻沙源、为天津蓄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地方拓财源的重要功能。

近年来,围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基调,牢固树立生态“红线”意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致力打造新时代生态文明样板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知名森林草原满蒙文化旅游示范县,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围场特色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先后荣获中国马铃薯之乡(1999年)、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5年)、河北省首批旅游强县(2007年)、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名县(2011年)、全国商品牛基地县(2011年)、中国旅游明星县(2011年)、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2011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1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6年)、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2017年)等称号。2021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盘活生物多样性资源

拓宽贫困群众致富路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八顷村属于接坝地区,处于蒙古高原与燕山余脉交汇处,是京津等地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自然生态保护区。在生态环境部和省广电局联合帮扶下,八顷村结合当地地理条件和生态优势,凝聚干部群众力量,发展了金莲花、玫珑瓜、菊芋、菊苣和有机富硒马铃薯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项目,积极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协同推进模式,有效减少了村民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东,为贫困户提供增收渠道,让村民真正收获绿色福利和效益,走出了一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脱贫双赢之路。

2020年9月,八顷村生物多样性减贫成效被外交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纳入中方关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的立场文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在行动》并对外发布,八顷村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性文件中被提到的脱贫村,八顷村生态环保扶贫攻坚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故事为国际提供了示范案例。2021年3月,八顷村生物多样性减贫案例在《中国日报》英文版登载,充分展示了其经验模式鲜明的中国亮点和国际推广借鉴价值。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精准谋划特色种植。针对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问题,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摸清生物多样性状况,检测土壤性质,明确人工种植金莲花发展方向。采取流转村民闲置土地由村集体种植的方式,回避村民种植风险。精选优良品种,从承德天原药业有限公司引进金莲花新品种“中华1号”16.8万株。成立承德八顷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规范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项目,为金莲花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以生态环保扶贫示范村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帮扶资金,选取繁殖能力强、抗旱耐寒耐盐碱、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改良土壤、可牢牢锁住地表水滋养、对地下水层没有破坏的菊芋作为种植对象,发挥菊芋水土涵养功能,发展壮大绿色生态产业,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的同时,为村民带来了良好收益。

盘活生物多样性资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结合村情实际制定“一村一品”政策,以村级企业承德八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积极发展有机金莲花、海南玫珑瓜、富硒马铃薯等多个名优特新、绿色环保的高效农业产业项目,先后建设了占地420多亩的有机富硒马铃薯种植基地,占地200亩的玫珑瓜标准冷棚207个,年产A级成品玫珑瓜达64万斤,创办了牛牛薯菜种植、金八顷柴鸡养殖等5个种植养殖合作社,形成了生态环保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创新发展模式,健全脱贫机制。探索建立“党总支+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承德八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帮助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入企就业、土地租金、分户经营方式实现“一地生四金”。对于没有“自主创业”能力的贫困户,吸纳其进入公司、基地或专业合作社打工,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稳定脱贫。对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低保兜底+入股帮扶”方式,帮助他们与其他贫困群众一道稳步迈入小康,实现产业脱贫到户到人,形成了“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脱贫格局。

截至2019年底,八顷村实现整村脱贫,贫困人口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35%降至0.34%。通过八顷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项目的示范带动,盘活了生物多样性资源,建立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了绿色运行管理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力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绿色脱贫双赢。

八顷村金莲花盛开

八顷村村民在采摘金莲花

统筹发展多元化旅游

实现颜值价值双赢

(一)生态休闲旅游推动惠民利民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镇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坝上高原。多年来,御道口镇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对张承地区和塞罕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承担修复“华北水塔”、保护京津冀水源地、防止浑善达克沙地南移、维护坝上地区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责任,严守生态底线,大力推进小滦河水源地保护,建设草原生态小镇、休闲度假小镇、文化旅游小镇、清洁能源小镇,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造福一方百姓,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8年的6200元增加至2020年的9500元,增长53.2%,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依托良好区位优势和丰富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御道口机场、飞天小镇、老街提升改造、康熙饮马驿站、田园牧歌度假村、御道庄园地产、梦马温泉小镇、御道河谷水上综合娱乐等一大批重大规模文旅项目载体优势,发展带动民宿、宾馆、饭店、超市、修理、娱乐休闲等各类旅游服务经营主体近200家,打造观光旅游农业。全面提升旅游档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在桦树林村打造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色调的新型民宅小区42户,在御大公路沿线集中连片打造三处油菜观光区1800亩,在御克路沿线集中种植金莲花、油菜1300亩。2024年,御道口镇农民依托生态休闲旅游人均收入3000余元。

小滦河湿地

(二)农文旅融合促进兴乡富民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镇地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咽喉部位,是滦河主要支流伊逊河的发源地,是内陆通往围场坝上的必经之路。多年来,哈里哈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充分发挥绿色优势,打造生态品牌,全力做好塞罕坝下“十里画廊”旅游度假区精品片区建设,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持续拓宽“两山”转换通道,趟出了一条生态致富之路。

一是坚守生态底线,推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实施造林绿化、湿地保护、河道整治、退耕还林、经济林发展等重大生态工程及“天保”工程,对哈里哈镇至棋盘山镇山体实施全域造林绿化7.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8%。建设栖息地恢复工程生境岛6.8公顷,完成河道原貌恢复1920延长米,种植针阔乔木1500株(丛),播种草坪、宿根花卉地被植物11.7万平方米,形成了完整的山水林田湖综合保护体系,探索实施了净化水质、疏浚河道、防洪治洪、观光休闲“四位一体”湿地保护模式,完成了钓鱼台湿地公园建设,伊逊河哈里哈镇段获评全省“秀美河湖”。

二是打好“特色牌”,做大做强生态养殖业。采取围栏半野生放养形式,在哈里哈沟2.3万亩集体林地和规划建设的6000亩山场中养殖梅花鹿、马鹿等动物,繁育梅花鹿幼崽,销售鹿肉、鹿茸、鹿血等鹿产品,逐步打造集观赏养殖、旅游度假于一体的梅花鹿观赏养殖园区;发挥新瑞农业“牛头老大”带动作用,投资1亿余元建设了集养殖繁育、精饲料加工于一体的高标准规模化养牛场,推行全民入股、全产业链“双全”模式,通过入股形式带动全县1559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围场养殖模式。

三是拓展“致富路”,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地热资源禀赋和木兰秋狝文化资源,规划建设满族文化展览馆、红色领航功能厅,打造猎苑温泉小镇。以乡村民俗文化为主题,发展集文旅推介、产品销售、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精品民宿。推出了画木兰温泉养生、灵芝仙谷有氧徒步、鹿鹿为营民宿等特色产品,成功打造了塞罕坝下“十里画廊”森林度假品牌。围场八十三号村被授予河北省省级文明村、全国“零碳乡村”标准试点。猎苑温泉小镇和灵芝仙谷两个项目成为省市精品旅游名片中的重要部分。

现在的哈里哈镇,青山对峙,绿树滴翠,公路两旁坐落着一排排整齐的白墙灰瓦的特色民居,村前小河清澈见底,村外草场碧绿如毯,远处青山巍巍绵延,牛羊悠然地漫步田野,扣花营八根满族图腾柱高耸矗立,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任你随意观光采摘,满蒙风情客栈让你可以温馨地放松休憩一番,处处如诗如画。扣花营村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评为河北省民俗文化村,哈里哈镇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精品片区”和河北省乡村旅游重点镇,成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唯一的全国满族民俗文化村寨。

哈里哈镇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

(三)“林木+旅游”助力生态富民

自2016年以来,兰旗卡伦乡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苗景兼用、景苗一体”为出发点,以树木为背景、以青山为依托,以蓝天、白云、林木、花卉、湖泊浑然一体为重点,成功打造出集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优美环境,实现了经济、景观、生态三重效应。

一是建设苗木基地,筑牢生态根基。在兰旗卡伦乡砖瓦窑村等 6 个村流转土地 1700 亩,建设了以“山水林苑兰旗卡伦郊野公园”为核心的乡土针叶树种苗木展示基地和园林绿化彩叶苗木培育基地,打造集研究、生产、销售、培育、技术服务一站式综合展示区。在兰旗卡伦乡下新房村集中流转土地2500 亩,建成集海棠观赏、小苗培育和鲜果采摘于一体的苗景兼用田园综合体,为兰旗卡伦乡造林绿化、村庄绿化提供了充足的苗木储备,促进兰旗卡伦乡生态本底更加夯实。

二是打造生态景观区,培育绿色发展引擎。打造了“高纬度寒地园林绿化树种展示、乡土树种展示、花灌木品种展示、湿地及水生植物观赏等功能区。其中,高纬度寒地园林绿化树种展示区栽植有金叶榆、密枝红叶李、紫叶稠李、京梅等树种 15 个、5.4万株,采取不同彩叶树种错落搭配栽植,发挥景观效益的同时还兼具基地排涝功能。

三是创新“一地生四金”模式,实现生态富民。通过“基地带农户、入股加分红”模式,推动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收取租金、务工劳动赚取薪金、入股领取红金、经营获取现金等方式增收。吸纳140户贫困户入股,每户每年分红600元,五年到期后一次性返还6000元本金;平均每人年收入5000元以上,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途径。兰旗卡伦乡“山水林苑兰旗卡伦郊野公园”项目,发挥了苗木展示功能,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辐射带动了砖瓦窑等7个村,年均实现地租收入206万元,劳务收入75万余元。

兰旗卡伦乡花灌木品种展示区

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马铃薯种植带来新“钱”景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河北省北部,海拔在750米至2067米之间,高纬度、高海拔、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为马铃薯生长提供了优良条件。土壤以沙壤土为主,沙壤土土质疏松,最适宜种植马铃薯。1999年,围场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全国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县”。此后,先后被认定为绿色食品马铃薯原材料供应基地(2008年)、全国马铃薯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15年)、全国十大马铃薯主食化基地县(2018年)。“围场马铃薯”被评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

近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始终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园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加大销售队伍建设等举措,推动马铃薯产业向基地园区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产业循环化方向发展,毫不起眼的小土豆催生出支撑围场经济的大产业,成了围场人发家致富的“金蛋蛋”。

加强重点培育,科学精准规划。先后制定《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地理标志产品 围场马铃薯》等标准,编制马铃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每年利用衔接资金集中开展马铃薯产业扶持;先后争取上级农牧、水利、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专项资金超过25亿元,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农业标准化、旱作农业、高标准农田、良种繁育等项目,提高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河北农大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开展战略合作,推动围场马铃薯在科学研究、种薯繁育、技术规程研制等方面快速成长,累计完成科技立项11个,制定地方标准5项,自主选育新品种6个,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

注重科技赋能,打破发展瓶颈。坚持科技先行、标准引领、专业支撑,引进推广脱毒种薯全覆盖应用、机械化耕作、测土配方施肥、水肥药一体化、病虫害防控、田间智控、产品溯源等现代技术。牵头组建“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推广“政府+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政企产学研推一体”“财政资金、社会资本、信贷资金整合”“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电商农业同频”“现代农业、美丽乡村、扶贫开发同步”等多种经营机制和模式,进一步激发释放了马铃薯产业活力。

开展品牌营销,拓展消费市场。持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机产品认证、全程质量追溯、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围场马铃薯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围场马铃薯”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基于围场马铃薯的地域和文化特征,挖掘提炼“围猎、满蒙文化”等信息元素,注入“围场马铃薯”区域公共品牌。积极推进与北京、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山东等地销售市场和北京辛普劳、上海百事、上好佳等公司加强合作,每年为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山东等地提供不同品种的优良种薯15万吨,提供菜用薯100万吨,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薯40万吨以上。

现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已构建了集“科技开发—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马铃薯产业体系,建成了1家国家级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21家现代化种薯繁育企业、4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220万吨仓储能力,年集散马铃薯超300万吨,9家国内先进工艺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培育了2个河北省著名商标、4个名牌产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5万亩,年产总量16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过35亿元。

车道梁富硒马铃薯种植基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把生态的绿色宝库变成群众的绿色财富,围场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