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于东来:力挺贾国龙、两涉《731》,大众为啥从追捧变纠结?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8 19:09 1

摘要: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公众人物就像被架在聚光灯下的玻璃人——说句家常话能被扒出三层含义,做件平常事能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于东来本该是个例外,这个把“真诚”刻进胖东来骨子里的大叔,靠着“平价好物”“员工月薪超当地平均水平”的实在操作,把一家地方商场做成了全国人都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公众人物就像被架在聚光灯下的玻璃人——说句家常话能被扒出三层含义,做件平常事能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于东来本该是个例外,这个把“真诚”刻进胖东来骨子里的大叔,靠着“平价好物”“员工月薪超当地平均水平”的实在操作,把一家地方商场做成了全国人都想去打卡的“商业神话”。以前网上吵吵着有争议,大伙儿都盼着于东来出来说句公道话,觉得他的话靠谱;可这两个月,他却接连陷进了两场争议里,原本贴在他身上的“良心企业家”标签,突然就蒙了层雾。

九月的许昌,胖东来天使影院向来是当地人的心头好——不是因为设备多先进,是这儿的服务透着股实在劲儿,保洁阿姨会主动帮老人找座位,没开场前还能免费喝杯热柠檬水。

9月18日那天,全国都在纪念“九一八事变”,影院排了十几场《731》,和周边其他影院比没什么特别,毕竟这部记录日军暴行的电影,当时正有官方媒体在推广,网上也没见着半点儿负面声音。可谁也没料到,第二天再查排片表,天使影院的《731》场次直接砍到了五场,其他影院的排片纹丝不动。影院开门做生意,排片向来跟着票房走,《731》当时关注度不低,别家都想着加场卖票,胖东来反倒缩了场次,这事儿怎么看都透着古怪。

更早之前,《731》刚上映时,就有不少网友跑到于东来的短视频评论区留言,想听听他的看法——毕竟他以前总说“要给大家传递温暖”,大伙儿都好奇他怎么看“铭记历史”这件事。结果于东来回复了一句“散播幸福比散播憎恨更能让人走向光明”。

单看这句话,没人会说它错,谁不盼着日子过得暖烘烘的?可放在“731部队暴行”这个背景里,就不是滋味了。

网友纠结的从来不是“要不要幸福”,是“能不能忘了疼”——那些被活体实验折磨的同胞、那些在细菌战里死去的百姓,他们的苦难不是“憎恨”,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记忆。就像当年《南京!南京!》上映时,有人说“要学会原谅”,结果招来一片反对声,不是大家不宽容,是宽容得有前提:得先记住历史,才能谈未来。于东来或许是真的想传递正能量,可他偏偏忘了,对民族伤痛的正视,从来不是“散播憎恨”,而是对逝者最基本的尊重。

这边《731》的事儿还没掰扯清楚,预制菜的风波又把于东来拽进了舆论场。这段时间,罗永浩吐槽西贝“高价卖预制菜”,算是说到了消费者心坎里——花大几十上百块,本来想尝口现做的热菜,结果端上来的是加热好的预制菜,换谁都不痛快。网友几乎一边倒地站罗永浩,毕竟“花钱买值当”是最朴素的消费需求,没谁愿意当冤大头。可就在这节骨眼上,于东来站出来力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说“创立连锁企业不容易,别盯着这点细节就打击创业者”。这话一出口,网上直接炸了锅。不是大家不理解创业者的难,是于东来的话没说到老百姓心里去——大伙儿都知道开连锁餐厅要控成本、保品质,可难不是“高价卖预制菜还不提前说”的理由,消费者付了钱,本来就有权知道自己吃的是现做还是预制,更有权要求“价实相符”。于东来或许是出于“同龄人共情”,觉得贾国龙创业不易,可他忘了,自己的话语权背后,站着千千万万信任他的普通消费者,当舆论都在替消费者发声时,他的“力挺”,反倒像站在了大伙儿的对立面。

其实说到底,于东来从来都不是“完美圣人”。他把胖东来做成“商业神话”,靠的是把员工当家人、把顾客当朋友——员工有带薪年假,生病能报销医药费,顾客买东西能无理由退货,这些操作让大家觉得“原来企业还能这么做”。可也正是这份“神话滤镜”,让大伙儿对他的期待超出了“企业家”的范畴,总希望他能永远站在“正确”的一边。可谁能永远正确呢?

59岁的于东来,或许只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说话——他经历过创业的苦,所以体谅贾国龙;他信奉“传递幸福”,所以觉得不该总提伤痛。可他偏偏忽略了,公众人物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解读成“立场”;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那些信任他的人。就像许昌人去天使影院看《731》,或许不只是为了看一部电影,是因为“胖东来选的,肯定没错”;买东西认胖东来,也是因为“于东来不会坑人”。这份信任是他几十年攒下的家底,可一次不恰当的发言、一个让人费解的排片调整,就可能让这份信任打折扣。

大伙儿对於东来的纠结,本质上是舍不得那个“真诚的胖东来”。毕竟在这个充斥着营销套路、话术陷阱的时代,能有一个企业把“实在”写在脸上,能有一个企业家敢说“员工比利润重要”,太难得了。或许59岁的于东来不需要“完美”,但他得明白,公众的信任不是理所当然的,是要靠每一次站在消费者这边、每一次尊重大众情感来维护的。

未来的日子里,大家更想看到的,不是那个“敢逆流而行”的于东来,而是那个记得“顾客要什么、百姓在乎什么”的于东来——毕竟把商场经营好,把“真诚”守住,比任何“敢言”都更能赢得人心。最后也想问问大伙儿:你怎么看于东来这两次争议?是觉得他“太固执,没摸透大家的心思”,还是“出发点没错,只是话说得不是时候”?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吧。

来源:千山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