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地大物博,耕地面积有2.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9%,人均耕地0.84公顷,远超全球平均水平。黑土带土壤肥沃,适合种小麦、玉米等作物。
粮食这东西,关系到每个人的饭碗,是国之根本。2023年,俄罗斯粮食产量达到1.42亿吨,数据挺亮眼,很多人觉得这成绩已经很牛了。
可当你把目光转向中国,立马就能感受到啥叫断崖式差距!中国的粮食产量到底有多少?背后又是啥原因让两国拉开这么大距离?
2023年,俄罗斯粮食产量定格在1.42亿吨,这个数据来自光明网2023年10月24日的报道,俄副总理说这是历史上第二大丰收年。
俄罗斯地大物博,耕地面积有2.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9%,人均耕地0.84公顷,远超全球平均水平。黑土带土壤肥沃,适合种小麦、玉米等作物。
2023年,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冬小麦收割顺利,产量稳定。但东部地区的春小麦就没那么幸运了,春季干旱少雨,导致减产严重。相比2022年的1.57亿吨,2023年产量掉了9.5%,主要是气候原因拖了后腿。
俄罗斯人口才1.46亿,粮食需求不算太大,1.42亿吨足够国内吃喝,还能出口不少。2023年,俄罗斯出口了约6500万吨粮食,主要卖到中东、非洲和亚洲国家。
粮食出口给俄罗斯赚了不少外汇,也让它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占了一席之地。不过,俄罗斯农业也有短板,气候不稳定,技术投入相对不足,亩产水平跟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
再来看中国,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6.9541亿吨,同比增长1.3%,数据来自观察者网2023年12月11日的报道。
跟俄罗斯的1.42亿吨一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差不多是俄罗斯的五倍!中国耕地面积只有1.26亿公顷,人均耕地不到0.09公顷,土地资源远不如俄罗斯。
可中国硬是靠科技和政策,把粮食产量提到这么高。杂交水稻、高产小麦、玉米新品种在全国推广,亩产水平年年提升。
202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到1.19亿公顷,谷物播种面积增长0.5%,这都为丰收打下了基础。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功不可没。无人机、精准施肥、自动化灌溉,这些高科技手段让每亩地都能多打粮食。北黑土地种水稻,华北平原种小麦,南方丘陵种杂交稻,各地因地制宜,产量稳步增长。
中国的14亿人口,吃饭需求巨大,6.9541亿吨粮食不仅够吃,还能存一大半在粮仓里,保障粮食安全。2023年,中国还出口了部分粮食,支援非洲和东南亚的缺粮国家,展现了大国担当。
中俄粮食产量的差距,核心在于科技和人口的差异。中国人口多,土地少,逼着农业必须走高产路线,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都很大。
俄罗斯地多人口少,粮食生产相对粗放,气候波动对产量的影响也更明显。两国农业模式不同,产量差距自然就拉开了。
袁隆平的去世是个巨大的损失,但他留下的遗产还在发光发热。他的杂交水稻技术被不断优化,2023年,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全国的科研团队在袁隆平精神的激励下,研发新品种,提高抗病性和耐候性。超级杂交稻的亩产目标已经瞄准1200公斤,试验田的数据一年比一年好看。
中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也越来越完善,2023年,全国粮仓储存了数亿吨粮食,现代化设备确保粮食安全储存,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俄罗斯也在努力提升农业水平。2023年,中俄农业合作迈上新台阶,腾讯新闻2023年12月6日报道,“中俄新陆上粮食走廊”正式落成,俄罗斯向中国出口了更多小麦和玉米。
这条通道不仅拉动了两国贸易,还稳定了区域粮食供应。俄罗斯的农业部门开始加大科技投入,引进新品种和设备,试图减少对气候的依赖。2024年,俄罗斯计划进一步扩大粮食出口,目标直指7000万吨。
全球粮食安全是个大问题。2023年,国际粮食价格波动,有些国家还面临饥荒。中国的粮食产量和储备为全球稳定做出了贡献,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更多国家,帮当地农民提高产量。
俄罗斯的粮食出口也缓解了中东和非洲的粮食压力。中俄合作在农业领域的深化,不仅让两国受益,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加了道保险。
未来,中国的农业还会继续靠科技往前冲。袁隆平的学生们在试验田里接过接力棒,新一代杂交水稻正在培育中。俄罗斯也在补短板,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产量稳定性。
两国在粮食贸易和技术交流上的合作会越来越紧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挑战。粮食安全这事儿,关乎每个人,中俄的努力让全球的饭碗端得更稳了。
中俄粮食产量的差距,背后是科技、土地和政策的较量。中国用6.9541亿吨的产量,告诉世界啥叫农业奇迹!俄罗斯的1.42亿吨也不差,但跟中国比,确实有点像断崖。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