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孤独症干预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家长不停地要求孩子“看我,看我”,甚至会固定孩子的头,以保证孩子关注自己。当一位孤独症孩子回避目光、对呼唤无反应时,大家都倾向于从“社交意愿”或“行为问题”角度解读。然而,神经科学和行为视光学揭示了另一幅图景:这些社交表现,
【语言认知】本专栏定期为您推出有关语言、智能障碍及认知行为问题的康复诊疗相关科普知识,欢迎持续关注!
神经视觉康复科普系列(八)
在孤独症干预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家长不停地要求孩子“看我,看我”,甚至会固定孩子的头,以保证孩子关注自己。当一位孤独症孩子回避目光、对呼唤无反应时,大家都倾向于从“社交意愿”或“行为问题”角度解读。然而,神经科学和行为视光学揭示了另一幅图景:这些社交表现,很可能源于其大脑在接收和处理视觉信号的第一步就遇到了困难。
在接诊大量的孤独症患儿后,广东省中医院语言认知中心杨海芳主任发现:孤独症儿童不专注,难以形成很好的共同注意,不愿与他人对视,沉浸在不断的自我刺激中,包括喜欢听特殊的声音、蝴蝶手等等,显得自我又冷漠。但在一些无需视觉辅助的社交互动中,他们似乎也能给到很恰当的社交情感反馈。杨主任认为,有些孤独症患儿的世界可能不是“冷漠”的,而是“模糊”“晃动”“重叠”甚至“无法聚焦”的。试想,如果你都无法清晰地看清对方的脸,又怎能期待进行流畅的社交互动呢?
01神经视觉的三大基石:如何影响社交?
我们的社交能力建立在稳定、清晰的视觉输入之上。这依赖于一套精密的“神经视觉系统”,而孤独症儿童在此系统上常存在发育差异:
(一)眼球运动控制(Oculomotor Control):社交的“摄像头”不稳定
眼球运动控制包括平稳追踪(跟着移动物体看)、扫视(快速切换注视点)、注视稳定性(牢牢盯住目标)和前庭-眼动反射(头部转动时保持视线稳定)。这是大脑指挥眼睛如何移动的能力。
对社交的影响——
无法锁定面部:孩子可能难以稳定地注视您的眼睛或嘴巴,导致他无法收集到足够的情感信息。他的“摄像头”总是在晃动。
错过社交线索:当您转头或用手指向某物时,他可能无法快速、准确地将目光从您脸上切换到目标物上,从而无法理解“共享注意”(Joint Attention)这一核心社交技能。
表现“漫无目的”:低效的扫视能力使他难以在复杂的社交场景(如游乐场)中快速扫描环境,找到关键信息,因而显得不知所措。
(二)双眼视功能(Binocular Vision):社交世界的“3D模式”缺失
它指双眼协同工作,将略有差异的两个图像融合成一个具有深度和立体感的单一图像的能力。
对社交的影响——
缺乏深度感知:他可能难以判断您与他之间的精确距离,因此会在社交中表现出不恰当的远近行为(要么过于贴近,要么远离)。
空间定位困难:在一个立体世界中,他看到的可能更像一个“平面图”,这会影响他导航、抓取物品以及与周围环境互动的信心,间接影响其参与社交活动的意愿。
视觉不适与疲劳:双眼无法协同可能导致复视、模糊和阅读疲劳,使得需要高度视觉集中的面对面交流成为一种负担,从而促使他逃避。
(三)视觉信息处理(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大脑的“处理器”超载
它是指大脑对眼睛传来的原始信号进行解读、分析和赋予意义的能力。
对社交的影响——
细节淹没整体:他可能过于关注您脸上的一个痣、眼镜的反光,而无法整合所有特征来感知您的整体表情是喜是怒。“见木不见林” 是典型表现。
动态处理延迟:表情是瞬息万变的。他的大脑处理动态视觉信息的速度可能较慢,当您的一个微笑已经结束时,他的大脑可能才刚刚开始处理,永远慢半拍,导致社交互动不同步。
02神经视觉康复:从“根本”上赋能社交能力
基于上述理解,从神经发育的角度去干预孤独症儿童的视觉社交问题,它的目标不是强迫孩子“看”,而是修复和优化他“看”的能力本身:
(一)精准评估:使用专业仪器和量表,评估孩子的眼球运动质量、双眼视功能、视觉感知能力,找到其神经视觉系统中的具体“短板”。
(二)靶向干预:改善“硬件”:通过一系列医学性的视觉训练(如使用聚散球、立体镜、计算机化训练程序等),直接训练眼球肌肉的协调性和大脑融合图像的能力,改善注视稳定性、平滑追踪和双眼视功能。
优化“软件”:训练大脑更有效地处理视觉信息,例如,从辨识静态的简单图形开始,逐步升级到辨识复杂的动态表情,提高其信息处理速度和效率。
(三)为何有效?
当孩子的视觉世界变得更稳定、清晰、舒适时:视觉负担减轻,他不再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应对模糊和晃动的图像,从而有更多的“认知资源”可以分配给社交思考。
社交动机自然产生:一个清晰可见的脸庞和世界,本身就是最大的吸引力。当他能看清楚了,他才更有可能“愿意去看”“想要去看”。
社交技能水到渠成:共享注意、表情识别等高级社交技能,建立在稳定的注视、快速的扫视和高效的视觉处理这些基础之上。基础夯实了,上层建筑才能稳固。
03给家长的专业建议
如果您关心孩子的视觉发育与社交功能,可以这样做:
超越行为观察:除了关注孩子“看不看人”,更细致地观察他如何看:他的目光是否游移不定?是否很难跟着移动的物体看?是否容易看错方向?是否讨厌动态拥挤的环境?
寻求专业评估:广东省中医院语言认知康复中心专业团队在琶洲医院门诊部设有神经视觉康复门诊,将会对就诊的宝宝进行一项全面的发育性视功能检查,这远比常规的视力检查(E字表)要深入得多。
理解康复本质:理解视觉康复是一项医学治疗,它旨在改善大脑的生理功能。它可能不像行为训练那样直接教授社交技巧,但它是在为所有社交技巧的习得铺设一条平坦的“视觉高速公路”。
04结语
孤独症孩子的社交世界,始于他们双眼所看到并传递给大脑的景象。通过神经视觉康复,我们正是在尝试校准他们感知世界的“镜头”,让光线更精准地投射进来,让大脑能更清晰地成像。
当他们的视觉发育得以促进,一个更清晰、更稳定、更舒适的世界得以呈现,与他人建立连接的桥梁,才有了最坚实的基石。 这不仅关乎“看见”,更关乎“理解”与“连接”。
小贴士:
家长问:我们家宝宝可喜欢玩手机了,他应该没有视觉发育问题?
专家回答:手机游戏或者短视频,有很强的听觉视觉刺激,会吸引宝宝的注意,但宝宝对于普通刺激强度或者需要精准行为反应的任务(如注视一个面孔、手部精细运动、上课时关注老师及黑板)常常会难以保持专注,不愿参与。
门诊信息
门诊:神经视觉康复门 诊
出诊团队:杨海芳主任、欧阳蕴盈治疗 师
时间:每周一下 午
地点:广东省中医院琶洲医院门诊部2楼7号-8号 诊室
预约:关注“广东省中医院服务号”预 约挂号
语言认知康复中心
语言认知康复中心是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学习与发展障碍康复分会主委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所认定之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中医脑健康与认知障碍防治试点单位,是国内首个专注于高级脑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亚专科。
基于终身发展观及脑可塑性神经康复原理,中心创建了“动态-平衡-发展”理论体系,构建了“评估-训练-家庭支持”三维康复体系,创新性地建立了“西医精准评估结合中医整体调治”的融合式康复模式。
专科主要诊疗范围包括:
成人:针对各种病因所致的言语吞咽障碍以及语言认知障碍以及脑功能衰退的超早期康复防治。
儿童:针对智力障碍、交流障碍、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特定学习障碍、其他神经发育障碍(包括发展性协调障碍、喂养障碍等)等神经发育性疾病。
团队成员出诊安排
大德路总院:
杨海芳:周二全天,周三上午
李小霞:周一下午,周三下午,周六上午
琶洲医院门诊部:
杨海芳:周一下午(神经视觉康复门诊),周四下午
欧阳蕴盈(治疗):周一下午(神经视觉康复门诊)
初审 | 张靓雯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来源:彩虹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