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余年,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总量的飞跃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41314元,较计划经济时期有了质的突破。但社会中仍不乏对计划经济时代的怀念之声,这种情感并非简单的历史倒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产物。深入剖析其背
文/保明
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余年,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总量的飞跃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41314元,较计划经济时期有了质的突破。但社会中仍不乏对计划经济时代的怀念之声,这种情感并非简单的历史倒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产物。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既能读懂集体记忆的价值,也能明晰当下社会治理的着力点。
一、现实焦虑的反向投射:市场经济下的压力催生怀旧情绪
市场经济以竞争为核心驱动力,在释放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收入分化、竞争压力等现实挑战。当个体被卷入高强度竞争且获得感不足时,便容易将计划经济时代的“稳定性”理想化,以此对抗当下的焦虑。
(一)收入差距与分配失衡的心理落差
1. 数据对比下的相对剥夺感:根据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中,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8809元,是低收入组9542元的10.4倍。这种差距虽源于能力、机遇等多元因素,但在社交媒体上富豪生活的高频曝光下,部分群体容易产生“被时代抛弃”的错觉。正如一些网友所言,“看着别人开豪车住别墅,再看看自己的房贷车贷,反倒怀念起大家工资差不多的年代”。
2. 阶层流动放缓的预期固化:市场经济初期“白手起家”的案例曾激励无数人,但近年来行业壁垒逐渐形成,2024年居民服务等传统行业企业增长虽达18.3%,但利润空间仅3.6%,普通从业者向上突破的难度加大。部分人将此归因于市场机制的“不公”,转而美化计划经济下“按身份分配”的确定性,即便这种分配实则隐含城乡剪刀差。
3. 保障不足的风险放大效应:计划经济时代城市职工享有“从摇篮到墓地”的福利保障,而如今社会保障仍在完善中。2024年数据显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仍达32.3%,高于城镇3.5个百分点,部分低收入群体在医疗、养老等支出面前的脆弱性,使其更容易怀念过去“单位全包”的福利体系。
4. 教育医疗成本攀升的现实压力:当下教育与医疗领域的支出成为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2024年相关调研显示,城镇家庭子女教育年均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3%,农村地区大病患者年均医疗支出占比更是高达41%。这种压力让不少人回望计划经济时代——城市职工子女可享受单位附属学校教育,医疗费用由单位报销,即便标准不高却无需担忧“因病致贫、因学致贫”,这种“低负担”成为怀旧的重要触点。
(二)竞争压力与生活节奏的身心透支
1. 青年群体的生存困境:2024年底的调研显示,近九成青年对现状不满,高房价、低收入、行业内卷成为主要痛点。某互联网公司95后员工小李表示:“每天加班到深夜,月薪刚够房租,看着父母说他们当年‘工作分房、子女托管’,真的会羡慕那种安稳。”这种对“内卷”的厌倦,转化为对计划经济“低竞争”状态的向往。
2. 中年群体的转型焦虑:市场经济中的产业升级让部分传统从业者面临技能迭代与岗位转换的双重挑战。辽宁昌华印刷包装有限公司的“4050”操作工老王坦言:“厂里引进数智化新设备后,130人里才选出1个能简单操作的,我学了俩月还是搞不懂代码参数,以前在国营厂当技工靠手艺吃饭是铁饭碗,现在连机器都跟不上,能不怀念过去吗?”这种困境既源于技术迭代的加速,也与技能培训体系的衔接不足密切相关,不能简单归咎于市场竞争。
3. 城乡群体的多元焦虑:农村群体的怀念同样源于现实压力。河南某村70岁村民张大爷回忆:“当年集体种粮按工分分配,虽然吃不饱但有盼头,现在种地要自己买种子化肥,粮食价格不稳,孙子进城上学还要交赞助费,看病报销比例也不如城里高。”这种对“集体兜底”的怀念,折射出农村在公共服务与收入保障上的短板。
二、历史记忆的选择性重构:对“公平”与“安稳”的理想化认知
计划经济时代在特定历史阶段承担了巩固政权、积累工业资本的使命,其建立的全民基础教育体系、覆盖城乡的初步医疗网络及工业化基础,为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根基。仅1949至1978年间,全国文盲率就从80%降至25.5%,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了90%以上的生产大队,这些成就成为部分人怀念的事实依据。但随着时间沉淀,公众对这一时代的记忆逐渐形成以“公平”“安稳”为核心的叙事框架,这种重构并非完全脱离事实,而是对特定历史场景的片面强化。
(一)对“分配公平”的片面解读
1. 城乡群体的记忆偏差: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实行“低工资、高福利”政策,职工子女可就近入读单位学校,医疗费用凭工作证报销;农村虽有合作医疗与集体办学,但农民子女常需步行数公里上学,医疗依赖“赤脚医生”的简陋诊治,且需通过交公粮支撑城市福利。2024年某社区座谈会上,退休工人说“当年看病不花钱”,而农村老人则记得“集体分药能治小病”,双方都选择性忽视了制度的城乡差异。
2. 信息闭塞下的纯净想象:计划经济时期信息传播渠道有限,基层群众难以知晓“特供商店”“权力寻租”等隐性不公。某65岁老人回忆:“当年厂长和我们一起吃食堂,以为当官的和老百姓一样,后来才知道有特供粮。”这种“不知情”塑造的纯净记忆,在当下反腐新闻高频曝光的对比下更显珍贵。
3. 平均主义的路径依赖:计划经济时期“干多干少差别不大”的分配模式,培养了部分群体的平均主义思维。当看到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仍达2.34,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城市,他们不认可市场分配的效率逻辑,反而主张回归“大锅饭”模式,忽视了平均主义曾导致的“出工不出力”困境。
(二)对“生活安稳”的强烈向往
1. 基本需求的确定性保障: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统包统配”的就业、分房与入学政策,农村“集体耕作、按工分分配”的模式,形成了“无失业、无房贷、基本保障有依托”的状态。这种确定性与2024年青年“就业难、买房难”、农村“种粮风险高”的现状形成对比,成为怀念的核心触点。
2. 物价与供应的稳定预期:尽管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短缺需凭票供应,但1978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较1952年仅上涨21.6%。而2024年部分地区房租年涨幅达5%,叠加教育医疗支出压力,让低收入群体更怀念“凭票购物但基本开支可控”的年代。
3. 社会关系的温情滤镜: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大院与农村集体的熟人社会,形成了“邻里互助”的氛围。这种记忆在市场经济原子化生存的对比下被放大,即便人们淡化了物资匮乏的痛苦,对情感联结的渴望仍真实可感。
三、认知局限与信息偏差:对经济规律的误读与历史的片面认知
怀念情绪的延续,还与部分群体的认知局限、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密切相关。缺乏对历史全貌的了解和对经济规律的认知,使其难以客观评价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
(一)历史认知的碎片化与片面性
1. 痛苦记忆的自然淡化:心理学中的“记忆重构效应”使得人们逐渐弱化痛苦体验。经历过计划经济的群体,记得“集体分粮的温暖”,却淡忘1978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319公斤的匮乏;记得“医务室免费拿药”,却忽略当年城市医院床位紧张、农村缺医少药的困境。
2. 城乡差异的认知盲区:计划经济时期城乡二元结构下,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133.6元,不足城镇居民的1/3,医疗资源配置量仅为城镇的1/8。但城市出身的怀念者常忽视农民的付出,农村怀念者则淡化集体积累的沉重代价,形成认知偏差。
3. 历史成就的归因简化:部分人将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化与教育医疗发展仅归因于制度优势,忽视了1952-1978年全国积累率长期超25%、居民消费率仅58%的“高积累、低消费”背景,这种模式虽奠定基础,却也限制了生活水平提升。
(二)经济常识的缺乏与认知固化
1. 对市场经济的片面否定:部分群体将教育医疗领域的问题全盘归咎于市场经济,却看不到1978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仅68岁,2024年已达78.5岁;197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2.7%,2024年已达60%——正是市场经济积累的财富支撑了公共服务的扩容提质。
2. 对年轻群体怀旧的双重解读:短视频平台上,“计划经济老厂区生活”话题2024年播放量超50亿次,内容多聚焦“集体热闹”“福利便利”。这种算法筛选的“记忆切片”,与年轻人对抗内卷的诉求共鸣,使其将计划经济想象为“乌托邦”。但这种怀念本质是对当下压力的抗议,而非真要回到物资匮乏的过去。
3. 对政策演进的理解缺位:部分人浪漫化计划经济的低水平保障,却忽视当下的进步:2024年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覆盖4000多万学生,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达76%。这些基于更高物质基础的保障,因认知局限被忽视。
结语
对计划经济时代的怀念,本质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镜像反映——是收入差距催生的公平诉求,是竞争压力与保障不足引发的安稳渴望,是认知偏差导致的历史误读。这种怀念并非要回到过去,而是蕴含着对更公平分配、更完善保障的向往。
市场经济虽带来挑战,但创造了计划经济无法企及的财富与活力。正视怀念背后的诉求,需精准发力:分配上,推广江苏、浙江等地“工资集体协商制度”,2024年已推动中小企业员工收入增长与效益挂钩;保障上,农村低保标准较上年提高8%,深化“双减”与医保改革,降低家庭负担;认知上,通过“工业遗产展”“医疗发展史馆”还原历史,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如四川企业通过“贴中文标签、翻烂手册”等方式帮助工人适应技术转型。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全文完)
来源: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