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民生“食”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9 06:32 1

摘要:对于北京这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而言,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不仅关乎每位市民的日常幸福感,更承载着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城市运行的重大责任。从田间地头的食材培育,到商超货架的商品陈列,再到家庭餐桌的饭菜飘香,食品安全贯穿于百姓生活的每个环节,是不可逾越的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食品安全是衡量一座城市治理能力与民生温度的重要标尺。

对于北京这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而言,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不仅关乎每位市民的日常幸福感,更承载着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城市运行的重大责任。从田间地头的食材培育,到商超货架的商品陈列,再到家庭餐桌的饭菜飘香,食品安全贯穿于百姓生活的每个环节,是不可逾越的民生底线。

近年来,北京市始终以“四个最严”为根本遵循,将食品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系统构建高标准食品安全体系,用扎实举措为首都人民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源头管控:守好“菜篮子”第一道关

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农产品质量直接决定着市民餐桌上的食品安全。北京市锚定“从田间到货架”的全流程可控目标,通过“标准化+有机认证”双轮驱动,为每份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贴上“安全标签”,让市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目前,北京市已建成农业标准化基地1100余个,年产农产品118万吨,占全市“菜篮子”产品总量的46%。同时,全市绿色有机认证主体达500余户,年产量超40万吨,较“十三五”时期提升85%以上,越来越多“绿色标签”农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监管手段上,北京市创新推出“北京农安宝”小程序,以“一户一码”实现对生产主体的精准画像——每一户种植户、每一个生产基地都有专属编码,农产品从种植到上市的全流程信息均可追溯,真正打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针对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北京市常态化开展重点品种药物残留攻坚治理专项行动,全面推进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实现樱桃、苹果、蜂蜜等主要品类追溯体系全覆盖,让“源头可溯、风险可控”成为首都农产品安全的鲜明特征。

全程护航:科技赋能增强执法“穿透力”

“孩子在学校的午餐是否卫生?”“外卖后厨的操作是否规范?”这些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正是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发力点。

为破解校园食品安全监管难题,北京市积极探索“中央厨房+微厨房”运行模式,试点净菜直供、集中配送等新方式,从根源解决校园食品接触人员多、操作环节多、制作流程长、现场监管难等问题。

科技的深度融入,让监管更具“穿透力”。在校园食堂、网餐外卖、后厨卫生等关键领域,北京市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面推行扫码检查、非现场监管等创新手段,进一步加强“以网管网”,深化政企数据对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目前,全市74家校外供餐企业的摄像头已全部接入市场监管系统,AI智能手段可精准识别生熟食材混放、操作人员未按规范佩戴口罩等风险,实现问题“早预警、早处置”。

针对不合格食用农产品,北京市构建起严格的“红灯”机制,对本市一级批发市场严把入场关,阻止不合格食材进入流通环节,为市民餐桌筑起“防火墙”。

在风险防范与打击违法行为方面,北京市率先开展“穿透式”大型食品销售企业体系检查,强化食品安全跨区域风险防范,推动京津冀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整体提升。同时,“铁拳”“昆仑”“国门守护”等专项行动持续发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对食用农产品、肉制品、进口食品等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坚持“零容忍”,以严厉惩处形成强大震慑,让违法者无处遁形。

创新赋能: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食品安全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唯有以创新为驱动,才能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双向促进。

在北京市海淀区,某企业拿到全国首张具身智能机器人食品经营许可证,这是北京市在食品产业创新领域的又一突破。国内首个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制造的新食品原料——阿洛酮糖(无花果糖)在京获批,同样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创新不只在于技术领域,更体现在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中。针对以往餐饮店开办流程烦琐、审批时间长等问题,北京市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整合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许可事项,将审批时限从52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极大提升企业办事效率。同时,北京市秉持“寓监管于服务”理念,积极支持地铁、公园、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开办便民餐饮,让市民在出行、休闲之余也能便捷享用到安全放心的餐食。

着眼于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多部门协同推动食品产业向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通过培育首都特色食品品牌、支持新兴食品产业发展,让食品产业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焕发更强活力。

共治共享:让食安理念深入人心

“这份蔬菜农残检测结果怎么看?”“买进口食品要注意哪些标识?”在社区商超的“百姓点检日”活动现场,消费者向工作人员提问,同时亲手参与食品安全检测。以上场景是北京市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的一个缩影。

食品安全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大合唱”。近年来,北京市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负责、部门协同、行业自律、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搭建多方参与的沟通协作平台,让每一个主体都成为食品安全的守护者。

在科普宣传与公众互动方面,北京市通过宣贯会、专题大课堂、科普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将食品安全知识送进社区、学校、农村。“你点我检”活动常态化走进商超、市场,让市民亲身体验食品安全检测,直观感受监管成效。“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更以竞赛为载体,推动食品安全知识在三地广泛传播,有效提升公众食品安全认知水平与健康素养。

食品安全监管永远在路上。未来,北京市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以“建设更加严格、更加安全、标准更高的北京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为目标,不断夯实全链条监管机制,以更严标准、更实举措、更优服务守护首都人民饮食安全,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