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诸位看官,今儿个掏心窝子说个痛快话,这撰写一副实用性对联,对我来说虽不算啥太难的事情,但若想天衣无缝地把它对上了,那也是要有一番深思熟虑的,也是颇有一番讲究的,如下:
第一篇文章,如下:
《莫言征联:“从南阳到南洋……”,我的投稿让头奖无路可走》
今年6月6日,莫言先生在广东惠州发布征联启事,而我于6月10日已完成投稿之操作,静侯佳音。
横批:《爱国华侨》(隐形横批)
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莫言先生)
下联:自海江去海疆源远流长(绿城一剑)
诸位看官,今儿个掏心窝子说个痛快话,这撰写一副实用性对联,对我来说虽不算啥太难的事情,但若想天衣无缝地把它对上了,那也是要有一番深思熟虑的,也是颇有一番讲究的,如下:
其一,横批就是整副联的魂儿!而有人说了,人家征联启事中没横批呀!哎,这就说明了你没有逆向思维的习惯啦。
其二,这魂儿定了调,上下联才好双龙戏珠。要知道,但凡一枚硬币皆是由两面构成的,这在楹联中就是上联和下联。
据说,那天莫言先生与友人参观完叶家老宅后,颇有感触地来了一句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后,却不得不陷入了难寻下联之苦!
闻之,我大腿一拍——好家伙,这哪是十个字,分明是几百年来华侨史缩成的十颗金丹!尤其“南阳”跳“南洋”这手同音戏法,活脱脱在纸上架了座跨海桥。
于是,我盯着“阳”变“洋”的巧劲儿,不时地拍着脑门,心里忽地透亮了:那没写出来的横批,不就是“爱国华侨”四个大字嘛!而这横批像盏灯笼往高处一挑,霎时便照清上联的两条筋脉:“一条是拖家带口闯南洋的血肉路,一条是带着乡音扎深根的文化藤”。
如果,我若能细细地嚼透这“人走文化跟”的理儿,那么,我的下联“自海江去海疆源远流长”便如开闸江水,轰隆隆冲出来,即解了莫言先生之愁眉,也毅然地拦死了那头奖的道儿!
一、横批点灯:照透两条大路
不妨来瞧,我先掰开莫言先生的上联细品之:“南阳”是中原老根,“南洋”是海外新枝,中间的这“阳”转“洋”的同音扣,真真妙到毫巅——“一字变音,跨过千山万水;一音相连,拴住故土炊烟。”后头补上一句成语“根深叶茂”更绝,分明是棵百年老榕在纸上生根,道尽叶姓华侨落地成林的那番人生韧劲儿。
为此,我便揪住这副“双轨龙骨”不撒手了,如下:
其一,“人走的道儿”:离南阳、下南洋,这是一番“讨活路的辛酸史”呀。
其二,“文化跟的道儿”:扎深根、散茂叶,这是“叶姓传香火的争气史”呀!
再细思量,那没落笔而出的隐形横批“爱国华侨”,可不正是焊死两条道的火钳子!既点明了叶家门楣,又照出千万侨胞的赤子心。今有这底子撑腰,那下联非得扛起同等江山——上联唱“人移文化随”,下联就得吼“水行文明盛”!
二、下联出鞘:江河泼墨写春秋
上联“从南阳到南阳根深叶茂”,它玩的是地理双关(阳→洋),那我也就原样还招。下联“自海江去海疆源远流长”十字,正是蘸着长江水写的磅礴长卷:
1,地理名词“海江”:其意直指长江、珠江等入海处的地域,这就好比中华文明是源头,又恰似古书说的“百川终归流入海”。
2,地理名词“海疆”:其意直指南洋岛礁连天处,它化作中华文化的新地盘,这也暗合郑和宝船劈波的旧梦。
3,最绝去是那“去”字:不选“拓”、不挑“渡”,偏取那江河奔海的悠悠自在劲儿,隐隐约约地藏着那“水流千里终归海”的老理儿。
与此同时,这“同音戏法”更要见真章:
首先,这上联“阳”跳“洋”:平声牵着走,像游子三步一回头。
其次,下联“江”转“疆”:平声推着跑,似大潮赶海不歇脚。
然后一瞅,两联四块地名,在音、形、义三关扣得又死又紧,整个一活脱脱的八仙桌四条腿,稳稳当当地架起那“中华闯海”的千秋戏台!
三、双龙会:血汗与文脉的合唱
然而,或有某位看官嘀咕道:这上下联都写漂洋过海,怕不是“合掌”了?哎哟喂,您这可就看走眼喽!
先说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那吟唱的是华侨血泪。这个“到”字钉着宿命:祖辈离乡为活命,南洋刨食半辈子,终换来“根深叶茂”的家族树。好比《清明上河图》里汗珠子砸脚面的实诚。
再说下联“自海江去海疆源远流长”,吼叫的是文明长歌。这个“去”字带着天意:中华文脉像长江出雪山,过三峡,润透海疆万里,成就“源远流长”的不老传奇。正似《千里江山图》里青绿泼天的豪气。
这上下联一合拍,“华侨”一词就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它就象一只展开双翅远飞而去的鸟儿!
若说上联是棵榕树——根抓黄土认祖,枝探青天开新路;
若说下联便是道河——源起昆仑冰雪,浪奔海疆育四方。
一个拍出血肉韧劲,一个吼出文明永恒,恰似麻花辫两股交缠,编出惊世大交响!
四、头奖关门:破三关的屠龙技
这副对联敢放话堵死头奖,凭的是连破机巧联三道鬼门关:
破音关:谐音驮山不耍飘
俗手玩谐音常成文字把戏(如“尼姑洗泥”),咱这“阳→洋”“江→疆”之变,驮的是地理跨越与文化生根的万钧担子。音巧当船,意深作海,摇橹摇出三百年侨史!
破词关:老树新花更精神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本是老词牌的成语,可如今把它们钉在“南阳南洋”“海江海疆”的柱子上,竟开新花——前句已成侨胞开枝散叶的功德林,后句化作文明波澜壮阔的万里图!
破时关:双弦拉响千秋戏
上联地理轴(南阳→南洋)暗藏三百年离乡泪痕,下联时间轴(海江→海疆)拉扯五千年文明筋脉。
试问:当莫言先生以及评委们读到“去”字如见长江浪,听“长”字似闻海潮啸,能不惊堂木拍碎?
结束语:今朝摆擂我插旗
莫言先生出句时,怕也想不到这副联能挖透华侨魂吧。当“自海江去海疆源远流长”稳稳托住“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那隐形的横批《爱国华侨》终于显形——它不再是匾上冷字,而是熔在“江声共根须唱和,疆土与叶脉同春” 的壮气里!
最后,多说一句:诸位看官且等金榜贴出来,若头奖不归我的这副对联,便劝那奖杯干脆蒙尘——非是绿城一剑口气狂大,实乃头奖见我须俯首称臣!
第二篇文章,如下:
《莫言征联:但见绿城一剑下联“十字如椽笔,敢为侨魂立丰碑”》
本文,我们就聊一聊绿城一剑这篇牛皮哄哄的文章:《莫言征联:“从南阳到南洋……”,我的投稿让头奖无路可走!》
诸位看客,今日咱们不聊风花雪月,单说一桩楹坛吹牛皮事件!绿城一剑这篇谈莫言征联的文帖,读罢真如饮烈酒,酣畅淋漓。此篇非独是投稿自荐,更是一堂生动的对联创作课,字里行间迸射着才情与豪气,值得咱们细细咂摸咂摸。
一、胆气过人:敢言“头奖无路可走”,底气何在?
绿城一剑开篇便放言“让头奖无路可走”,江湖气十足却不惹人厌,何也?皆因底气硬扎!他可不是空口说大话,而是把创作的心路历程、破解的关窍门道,掰开了揉碎了亮给天下人看。这份坦荡自信,源于对莫言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的彻骨理解。他敏锐地嗅出其中华侨史的沧桑与韧性——“南阳”是故土血脉,“南洋”是异域新生,“阳”转“洋”一字之变,音同境迁,道尽百年离乡背井、落地生根的血泪传奇。能一眼看穿这“十颗金丹”的分量,正是他胆气的基石。
二、妙手点睛:横批未写,魂已先定!
寻常人征联,只盯上下两行。绿城一剑却棋高一着,玩起了“隐形横批”的妙招!他断言:“横批就是整副联的魂儿!” 并精准点出魂之所系——《爱国华侨》。此四字如定海神针,霎时照亮上联两条暗线:一是华侨“离乡讨活路”的辛酸史(人走的道),二是“文化随根扎”的传承史(文化跟的道)。有了这盏魂灯引路,下联的创作便如江河奔涌,势不可挡。此等逆向思维,正是“功夫在联外”的大家手笔。
三、双龙戏珠:下联一出,直指文明千秋脉
有了魂,如何对?绿城一剑亮出下联:“自海江去海疆源远流长”。此十字,真乃惊雷!
地理双关,妙承上韵: “海江”喻中华文明入海之口(如珠江口、长江口),是文脉出海之门户;“海疆”直指郑和舟楫所至的南洋诸岛(非泛指),是文明远播之疆域。“江”转“疆”同音之巧,完美呼应上联“阳”变“洋”,如双桥飞架,跨越时空。
一字千金:“去”字藏大乾坤! 有联友曾疑“去”字缺乏力道。绿城一剑点破天机:此字非“拓”(不显霸蛮)、非“渡”(不露悲情),而是取“江河奔海,自然浸润”的磅礴意象!暗喻中华文脉如长江大河,从容浩荡,润泽海疆,此正合华侨数百年润物无声的文化传播真谛。
意境升华,破茧成蝶: 上联唱“人移根深”(华侨个体奋斗),下联吼“文脉流长”(文明永恒传承)。“源远流长”对“根深叶茂”,旧词新铸,境界大开——前者是榕树抱土的生命力,后者是江河入海的史诗图!
如此,双轨并行:一条是血肉铺就的南洋路,一条是文脉奔涌的海疆潮,终在“爱国华侨”的赤子心中汇成汪洋。
四、过关斩将:三关尽破见真章
绿城一剑自诩“破三关”,绝非虚言:
破音关: “阳→洋”“江→疆”,同音跳转非炫技,实乃驮起地理跨越、文明相连的万钧重担。
破词关: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陈词出新意,前者成侨胞功德林,后者化文脉万里图。
破意关(破合掌): 这是最险一关!常人易陷于“都写下南洋”的重复。而绿城一剑以视角转换破局:上联立足 “人”的迁徙扎根(“到”字钉住血泪),下联升华 “文”的传承播撒(“去”字舒展长卷)。个体史与文明史双弦并奏,共谱侨魂大乐章!
结束语:绿城一剑敢以十字立丰碑
读罢此文,再看此联:
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
下联:自海江去海疆源远流长
横批:爱国华侨(虽未书,魂已铸)
绿城一剑此作,已非简单“应对”,而是以椽笔为千万爱国侨魂立传!其胆识在敢言“头奖无路”,其功力在破三关如履平地,其境界在将十四个字化作半部海洋文明史诗。
来源:绿城一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