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茶香一朵菌菇一根翠竹!龙岩连城赖源从沉寂山区蜕变“绿色富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9 09:03 1

摘要:这片曾因地处偏远而沉寂的山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凭借得天独厚的高山生态禀赋,以党建为舵、产业为帆、文旅为桥,将连绵青山化作“绿色银行”,在闽西大地书写出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精彩答卷。

高山茶园沿坡铺绿,万亩竹林蔽日遮天,溶洞奇观藏于深谷,清泉溪流穿村而过……九月的连城县赖源乡,群山环抱间涌动着蓬勃生机,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生态的底色。

这片曾因地处偏远而沉寂的山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凭借得天独厚的高山生态禀赋,以党建为舵、产业为帆、文旅为桥,将连绵青山化作“绿色银行”,在闽西大地书写出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精彩答卷。

党建引领种好茶 生态铺就致富路

“以前守着好山好水却没门路,现在在家门口采茶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黄宗村村民马大姐的话道出了当地百姓的心声。位于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腹地的黄宗村,1100-1300米的海拔高度造就了独特的高山气候,成为全省海拔最高的高山乌龙茶种植基地,这份大自然的馈赠,曾因缺乏系统开发而“养在深闺人未识”。

改变始于党建引领的精准发力。近年来,赖源乡党委深入调研当地资源禀赋,确立“高山茶”产业发展主线,精心打造“云山茶寨”党建品牌,构建“云山茶寨党建联建”体系,通过支部引路、党员带头、群众参与,让小茶叶真正撬动了大产业。乡党委牵头整合技术、资金、市场等资源,推动茶产业从单一种植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型,如今全乡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000亩,其中黄宗村核心基地就占1300余亩,成片茶园如绿色地毯铺展在山间,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园”。

“我们的茶叶能卖出好价钱,全靠这干净的山、纯净的水。守护好这片茶园,就是守护我们的饭碗。”茶农曾大爷蹲在茶园里,小心翼翼地拔除杂草,指尖划过嫩绿的茶芽。

赖源乡党委深知,“高山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生态,守护茶园生态就是守护产业根基。为此,该乡组织党员干部定期开展茶园生态巡查,严禁使用高毒农药、化肥,推广有机肥施用、物理防虫等绿色种植技术,组织茶农开展生态种植培训,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让“生态种茶”理念深入人心。

在严格的生态管护下,黄宗村的高山茶始终保持着优良品质,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2022年,黄宗村获评福建省“一村一品”专业村,该村也乘势而上,硬化茶园观景步道,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让游客既能亲手采茶,又能品尝新茶,通过茶旅融合让茶叶附加值翻了番。2024年,黄宗村集体经济增收约25万元,户均年增收3000元,生态守护与产业发展实现了双向共赢。

生态筑基育菌菇 齐心撑开致富伞

深山里的科明村,一排排香菇大棚错落分布在竹林间,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菌菇的清香。“我们这儿的香菇,喝的是山泉水,呼吸的是森林空气,能不好吗?”种植户华洪盛一边采摘香菇,一边自豪地说。

科明村海拔950米,森林覆盖率近98%,为香菇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室”。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以“菇香溢·党旗红”党建品牌为引领,带领村民发展起15万棒高山生态香菇种植,让小香菇逐渐成为富民兴村的支柱产业。计生母亲罗美英曾因家庭拮据、缺乏资金,对种菇犹豫不决。在村两委的推动下,连城县计生协会将其和其他5位计生母亲列为“幸福工程”帮扶对象,提供5万元资金,助她种起2万多筒香菇,如今已实现稳定增收。

与此同时,科明村党支部确立“生态优先、适度发展”原则,严格控制香菇种植规模,并规定香菇种植所需的菌棒原料全部采用林业废弃物,严禁砍伐林木;大棚建设选址远离核心林区,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山林是我们的根,香菇产业是借山而生,绝不能反过来破坏山。”村党支部书记华啟鹏说,村里还建立了“山林巡护队”,党员带头巡查山林,及时制止乱砍滥伐、破坏植被等行为。

生态守护换来了产业回报。科明村的高山香菇因生长环境纯净,烘干后色泽鲜亮、香气浓郁,成为市场上的稀缺品。为让优质香菇走出深山,村党支部创新“电商+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进行标准化包装、销售,既避免了农户分散销售对山林环境的干扰,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2024年,15000斤香菇通过电商平台售罄,增收近70万元,春节期间单价更是达到60-65元,撑开了村民的“致富伞”。如今,科明村形成了“山林养菌菇、菌菇富百姓、百姓护山林”的良性循环,山林植被覆盖率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愈发优良。

竹业升级添活力 文旅融合拓新局

走进赖源乡黄地村,3.09万亩毛竹林连绵起伏,清风拂过,竹涛阵阵。“现在挖竹笋、砍竹子,一年四季都有收入,这竹子真是‘致富宝’!”村民陈庆和抚摸着粗壮的毛竹,笑容满面。

赖源乡林地面积达39.3万余亩,其中毛竹林11.6万余亩,93.2%的森林覆盖率为竹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赖源乡围绕“绿色领航,竹富财旺”目标,推动竹产业从“粗放利用向“生态经营”转型。通过兴建蓄水池、引水上山滴灌、活草覆盖等生态措施,提高单位面积竹林产出效益,丰产基地亩立竹量达220株,亩均产值达到1700元;推广竹蔸“点穴”施肥、施EM生物肥、竹山生物增肥等生态管护模式,实现毛竹亩立竹量180株以上;大力推进竹笋种植与毛竹加工产业升级,全乡竹产业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链条,年综合产值突破3000万元,成为生态富民的重要支柱,闯出一条具有生态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生态赋能让竹产业焕发新生机。如今,黄地村竹产业年产值达121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5886元,让“山间材”真正变成了“金疙瘩”,而竹林生态屏障也愈发牢固。

依托丰富的生态与旅游资源,赖源乡进一步拓展“生态+文旅”融合路径。在保护好天然溶洞资源的基础上,乡里先后建成生态采摘园、绿色观光带、环溶洞步道,推进上村至溶洞景区生态河堤建设,实现溶洞景区与周边生态景观的一体化打造。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20余家,推出竹笋采摘、竹筒饭制作、农家美食品鉴等特色体验项目,丰富农业休闲旅游内涵。今年上半年,赖源乡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0%,文旅融合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增长点”。

从沉寂山区到“绿色富地”,赖源乡的蜕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一捧茶香、一朵菌菇、一根翠竹,既守护了生态底色,又鼓起了百姓口袋。展望未来,赖源乡将继续深耕生态优势,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与文旅融合,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最鲜亮的底色,让共富乐章在青山绿水间越奏越激昂。

龙岩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龙岩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