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多数广电网络公司深陷亏损泥沼,行业内悲观情绪蔓延,发展颓势令人忧心。我们不禁要问,广电网络行业还有希望吗?能否走出低谷、再度辉煌?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并提供关联阅读文章,您可点击文中带下划线的文字或图片,了解更全面、系统的关联信息。
当下,多数广电网络公司深陷亏损泥沼,行业内悲观情绪蔓延,发展颓势令人忧心。我们不禁要问,广电网络行业还有希望吗?能否走出低谷、再度辉煌?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并提供关联阅读文章,您可点击文中带下划线的文字或图片,了解更全面、系统的关联信息。
7家上市广电网络公司半年报集体预亏,就连身处最发达地区的也未能幸免。
通常,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对每年几百元的有线电视收视费敏感度较弱,价格弹性低,理论上广电网络公司收益应相对稳定,有充足时间守正创新,通过升级技术标准,强化产品差异性,稳固乃至扩大用户群体,不断加强有线电视的公共服务属性。
然而,广电网络行业内部对创新的理解存在分歧。部分人认为全面IP化,走电信运营商的成功道路才是创新,且最为稳妥;另一部分人则觉得聚焦主责主业,升级广播网才是守正创新。显然,前者占据主流,后者常被视为保守,甚至在某些场合被误解为与领导作对,"图谋不轨"。然而,这背后是一种“时间幻觉”。
这种对技术探讨的限制,导致行业内难以形成尊重科学的理性氛围,进一步制约了创新方向的科学判断,甚至产生战略决策失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广电网络体系内缺乏科技探索的言论自由,传播科学知识的媒体资源匮乏,致使尊重科学的理性声音,在这个行业成为稀缺品。
结果,IP化后并没有提高生产率,反而捆绑的盒子越来越多,看电视的成本越来越高。
广播电视网作为最基础的通信网络,依据广播电视条例,在各地具有一定的区域垄断性质,这也是各地广电网络公司的比较优势。但广电网络的三网融合1.0思维,旨在转型为全IP化的电信网,在一根线上捆绑多种业务,否定独立广播网的社会价值,给人留下不重视广播网的印象 。
这种做法实则丢弃了政策赋予的垄断优势,转而与三大运营商进行同质化内卷竞争。
究其原因,是各地广电网络过度依赖政府定价,缺乏市场价格传导机制,无法依据价格信息合理配置网络资源,而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集权者按计划配置资源,并形成捆绑机顶盒的发展路径依赖。
若价格传导机制有效,广电网络经营者便会发现广播传输网是性价比最高的网络,只需实现机顶盒解绑,沿着“全光网+DVBC2+下载CA”的升级路线,提高广播网的生产力,让广播传输服务成为社会的必需品,聚焦主责主业。
也就是说,有线电视复苏的关键在于市场化改革,在价格激励机制下,引导广电网络公司遵守最基础的经济规律,发挥广播网的比较优势,通过高水平的产业分工,提高广播电视网络的生产力,以技术产业属性为先导,具备公共服务和意识形态属性。
当前,各省广电网络的机顶盒终端标准存在严重的区域封闭与分割情况,并且停留在数字化初期的DVBC+封闭CA阶段,在技术体系上仍然是高度封闭的。各省基于自身封闭技术体系,重复研发、封闭定制机顶盒,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这不仅让广电网络公司变成了机顶盒运营商,偏离主责主业,大幅增加经营成本、降低用户体验,还将整个智能电视机产业链推向了对立面,成为自身最大的竞争对手,让自己陷入四面楚歌境地。
比如,用户没有更换智能电视之前,连接有线电视机顶盒的比例为26%,更换智能电视后,该比例骤降至8%。有线电视被互联网OTT严重冲击。
广电网络与电视机厂家本来应该有美好的姻缘,结果却变成了冤家。
其实,实现有线电视用户终端全国通用的技术早已成熟,类似的智能DVB+OTT机顶盒早就实现了全国性跨区域市场化销售,
它就是电视机、机顶盒一体化的前身,也就是实现电视机、机顶盒一体化,必须先做好一体化智能机顶盒。但这种产品因为欠缺开放的市场竞争制度,逐渐失去生存空间。所以电视机、机顶盒一体化产品也没有市场需求。
如果政府基于《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以安全分离为手段,打破区域市场封闭垄断,推动各省广电网络公司解绑机顶盒,促使其逆天改命、回归主业,就可以解决行业捆绑机顶盒发展的最大困局。
这样,就可以参考发达经济体,将有线电视划为通信产业,参照通信产业成功的分工模式,制定有线电视终端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度。
有了统一开放的市场制度,就可以确保各市场主体都能公平参与竞争,激发市场活力,让创新竞相迸发,为广电网络行业的复苏注入强大动力,让广电网络在创新发展浪潮中重新焕发生机。
当广电网络成为新质生产力,就能以发展促进各省的一网整合。
来源:泰信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