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谁主沉浮?中国打造帝国,小国也能分羹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8 00:34 2

摘要:本来想觉得小国搞新能源没啥优势,但后来发现人家找对了路子,比如冰岛靠地热和水电,电力全是清洁的,这差距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沙特这个靠石油横行了几十年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占比居然几乎为零。

不光是它,科威特、阿联酋这些平时靠卖石油赚得盆满钵满的国家,在新能源这块儿也没啥动静。

说实话,这事儿挺让人费解的,沙特那么大的沙漠,铺太阳能电站再合适不过,可它就是不着急。

反观冰岛,人口才37万,人均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却全球第一,丹麦、德国、瑞典也紧跟其后。

本来想觉得小国搞新能源没啥优势,但后来发现人家找对了路子,比如冰岛靠地热和水电,电力全是清洁的,这差距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现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早超过四分之一了,而且还在涨。

太阳能发电成本降得特别快,美国那边十年间从每瓦8块多降到3块不到,降了一大半。

马斯克在澳大利亚那事儿更绝,当初说100天建储能系统,还真建成了,两年就帮当地电网省了4000万美元。

老实讲,这波操作直接把储能的“不赚钱”标签撕了,算是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里,中国超7亿千瓦,比美国和德国加起来还多。

中国能领跑,靠的是全产业链都抓在手里,从多晶硅提纯到硅片切割,再到组件封装,每个环节都有规模优势。

就拿宁夏来说,那儿的多晶硅产能占了全球三分之一还多。

如此看来,中国能以低成本给全球供设备,直接拉低了太阳能的整体成本,这一点确实厉害。

不过美国也没闲着,人家走了另一条路,不搞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专门攻技术研发和系统设计这些赚钱多的领域。

特斯拉的储能项目就是例子,它不生产电池,却靠整合系统和软件算法,拿到了全球储能市场的话语权,订单从澳大利亚卖到了欧美日韩,赚的钱比单纯造电池多不少。

德国的操作更激进,作为欧洲制造业的核心,居然把最后三座核电站都关了,成了首个放弃核电的主要工业国。

本来想觉得这步棋太冒险,但后来发现德国是想靠海上风电、智能电网这些技术,让欧洲能源转型离不开它的技术供应。

现在西门子歌美飒的海上风电市场份额占了全球三成,看来这战略也没跑偏。

储能以前是可再生能源的软肋,因为发电不稳定。

直到2017年马斯克那个100天赌约,才把这问题解决了。

那套储能系统不光让澳大利亚不怎么停电了,还搞出了“低储高放”的赚钱模式,把储能从配套变成了核心资产。

之后全球储能装机量涨得飞快,五年间翻了十几倍。

但新问题又来了,锂电池产能被中国宁德时代、日本松下、韩国LG化学攥着,全球七成以上的产能都在这几家手里。

这比传统石油产业的垄断还麻烦,毕竟锂电池关系到能源、汽车、电子好几个核心产业。

所以现在大家都在抢固态电池技术,美国投了30亿美元研发,日本丰田说2027年要量产,中国科学院也在固体电解质上有了突破。

3D打印也给新能源制造带来了变化,小批量生产设备成本能降三成以上,小国也能自己造设备了。

不过新能源发展得越快,对稀土、锂这些原材料的需求就越大。

中国掌控着全球六成多的稀土开采和九成的加工,内蒙古包头为了建这个优势,付出了不少环境代价,现在也在慢慢治理。

锂资源的争夺也挺激烈,南美“锂三角”有全球七成的储量,但中国企业早通过投资布局了,天齐锂业花43亿美元买了智利SQM的股份,在阿根廷搞了6个盐湖项目,比亚迪也在拉美加码,现在中国实际控制着全球六成以上的锂资源。

美国想重启加州稀土矿,可没加工能力;澳大利亚限制锂矿出口,要在本土加工;欧盟搞了关键原材料法案,却得花十年重建产业链,这资源博弈看得人眼花缭乱。

新能源转型

北欧小国在这场能源革命里成了黑马,冰岛人均装机26千瓦,电力全是清洁的;丹麦一半电力来自风能;瑞典靠森林发展生物能源,还建了3600座风电机组。

它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清洁能源系统既能稳定运行还能赚钱。

拉美国家也在转型,巴西不光给邻国卖电,还开始布局氢能出口;新西兰清洁能源占比超八成,看得出来资源国只要找对方向,转型潜力也不小。

但反面例子也很深刻,委内瑞拉太依赖古里大坝发电,一遇到干旱就全国停电,一次就损失超100亿美元。

这事儿说明能源太单一肯定不行,多元化才是王道。

沙特那些石油富国,可再生能源占比还不到1%,现在全球60多国承诺2050年碳中和,欧盟2035年就禁售燃油车,再这么下去,它们怕是要从能源霸主变成技术追随者了。

其实这场可再生能源大战,本质上是国家实力的重新洗牌。

从太阳能成本下降让全球国家分成两派,到储能技术改写能源经济逻辑,再到中国掌控稀土产业链、北欧小国制定新标准,每一步都在重塑全球权力格局。

这早不是简单的环保问题了,而是谁能掌握技术标准和资源命脉,谁就能在未来世界秩序里占主导。

中国能打造出“能源帝国”,靠的是全产业链布局、资源掌控和市场规模,现在新能源产业产值超12万亿元,占了全球三成多。

不过挑战也不少,固态电池成本还是太高,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也带来了竞争压力,稀土和锂加工的污染问题也得解决。

总的来说,未来能源竞争的核心就是技术和资源,谁能在固态电池、氢能这些下一代技术上领先,谁能抓牢稀土、锂这些关键资源,谁就能笑到最后。

希望各国别搞技术壁垒和资源垄断,多通过合作推动转型,毕竟应对气候危机,需要大家一起发力。

来源:知夏Pr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