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职场ble精彩:澳门青年闯出新天地,琴澳融合有多绝?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8 19:53 1

摘要:去年在横琴天沐河岸,我撞见个穿“智循Smarcle”T恤的老板,一聊才知道是李夏川,7年前从全球绕了一圈,最后把跨境电商公司落这儿了。

去年在横琴天沐河岸,我撞见个穿“智循Smarcle”T恤的老板,一聊才知道是李夏川,7年前从全球绕了一圈,最后把跨境电商公司落这儿了。

老实讲,一开始我还纳闷,他在那么多城市待过,为啥偏偏选横琴?听他说完才明白,2018年那阵儿,港珠澳大桥刚通车,珠海又成了跨境电商综试区,这俩机遇凑一块儿,做品牌出海简直是顺风顺水。

他靠着自己的平台,把美妆、母婴类的国际品牌做成年销上亿的规模,还说“横琴是国内最适合做品牌出海加速器的地方”。

本来想觉得这话说得有点满,但去他创业谷的办公室转了转,满屋子都是抱着电脑讨论的年轻人,连空气里都飘着一股想干事的劲儿,倒真有点当年硅谷的意思,不过比硅谷多了点澳门的烟火气,毕竟下楼就能买到澳门奶茶。

不光是跨境电商,横琴的科技圈也藏着不少澳门来的狠角色,比如万浩光的太赫兹团队。

2022年他们就扎进了“横琴数字零碳岛共享实验室”,自己研发的节能设备能让配电系统省15%的电,现在横琴下村、澳门俾利喇购物广场都在用。

这种“澳门研发+横琴制造+湾区应用”的模式,说实话比单打独斗靠谱多了,澳门有技术,横琴有场地和产业链,俩地儿凑一块儿,事儿就成了。

这边科技创业者忙着搞研发,另一边,横琴的“澳门新街坊”里,还有人守着老手艺。

何金燕的牛油糕店刚开那会儿,我还去凑过热闹,她是这门手艺的第三代传人,澳门非遗认证的。

做块牛油糕要三天,第二天煮浆得四个人围着锅搅,光想想就累。

本来以为这种老手艺在新城不好活,没想到她换了包装,把原来的大三巴图案,改成自己搅浆的动作,一下子就有辨识度了。

更贴心的是,横琴这边还帮着减租金、做宣传,最近又搞了“琴澳诚信店地图”,微信上就能查着。

现在很多传统手艺怕年轻人不买账,何金燕这步棋走得妙,既没丢老味道,又让年轻人愿意尝。

如此看来,横琴的融合不是装样子,是真把澳门的“老宝贝”和新城的“新需求”捏到一块儿了。

今年春天,我碰到从北京来的曹雅涵,她在宇信科技做市场,公司是“北京+横琴”双总部模式。

刚从机场到办公室,她就跟我感慨:“路边居然有澳门药房和蛋挞店,跟在澳门逛街似的。”老实讲,北京的工作节奏像按部就班的交响曲,到了横琴才发现,原来工作还能是张弛有度的爵士乐,不慌,但干事的劲儿没少。

她还说,现在横琴来了不少大公司,空中客车的直升机总部、库迪咖啡的管理总部都在这儿,还有Tiktok、希音这些年轻人爱逛的平台。

能把这么多不同领域的公司吸引来,横琴的底气不只是政策,更多是那种“怎么舒服怎么来”的氛围,这点怕是很多城市学不来。

跟曹雅涵不一样,Fanny是通过“澳门青年实习计划”来的,现在在民生事务局做公共文化的活儿。

她跟我聊起天沐河盛夏音乐会,眼睛都亮了,说第一次跟着做大型活动,学到的比在学校多。

而且这边还提供彩虹苑宿舍,拎包就能住,不用操心租房的事儿。

这个实习计划每年都有100多个岗位,分5个专项,据我所知,每三个实习生里,差不多有一个最后留下来了,毕竟能一边工作一边感受琴澳融合的,没几个地方有这条件。

要是说初来的人看的是新鲜,那阿尹的感受可能更实在,他在横琴待了11年,看着这儿从荒岛变成现在的样子。

他开了家财税公司,办公室里特意装了澳门的葡式门窗,说这样跟澳门客户聊事儿更亲切。

前阵子他还开始做自媒体,采访横琴的企业家,比如有个老板在琴澳湾开了6家不同的店,就想在这儿长期做下去,阿尹说,刚开始也有人劝他,横琴还没起来,别冒风险。

但他看着天沐河,就想把家搬过来,现在回头看,他这步没走错。

横琴的营商氛围不是喊口号,大家都抱着长期干的心思,不斤斤计较眼前的小利,这种劲儿,怕是只有在真正的创业热土上才找得到。

聊到横琴的创业平台,没人能绕开澳门青年创业谷,10年前这地方刚动工,195天就启用了,现在已经孵出1000多家企业,光澳门的就有400多家。

万浩光的办公室就在这儿,他跟我说,当初选这儿,一是因为横琴的产业规划跟澳门的“1+4”策略能对上,二是实验室就在旁边,研发效率高多了。

除了创业谷,还有中医药产业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些大平台,连“零成本、零基础”的空间都有。

说实话,政府把“巢”筑得这么好,就等着有本事的人来“下蛋”,像中医药产业园,现在已经有80多家企业,12个澳门中药产品在大湾区卖,澳门的老品牌能通过这儿走向更大的市场,这比在澳门本地单打独斗强太多。

大平台搭好了,小平台也没闲着,苏成龙在横琴开了家办公设备租赁公司,桌椅、电脑、直播设备都能租,还包修包换。

他跟我开玩笑:“万物皆可租,初创公司别把钱浪费在设备上。”有次他租设备,发现客户居然是小学同学,俩人都笑了,没想到在横琴搞事业,还能遇见老熟人。

其实初创公司最愁的就是花钱买设备,万一业务变了,设备就成了废品。

苏成龙这招算是说到心坎里了,大平台解决“从0到1”的启动问题,小平台解决“从1到N”的成本问题,俩者凑一块儿,才是真的帮创业者省心。

很显然,横琴的创业生态不是靠某一个平台撑起来的,是大小平台互相搭把手,才让这么多人愿意来这儿闯。

现在的横琴,既有年轻人搞科技的冲劲儿,又有老手艺人守着的老味道;初来的人能找到新鲜感,久处的人能扎下根;大平台给机会,小平台补漏洞。

《我在横琴double精彩》这专题没说错,这儿的精彩不是单一方面的,是琴澳俩地儿的人、事儿、文化凑到一块儿,才熬出来的。

以后要是有人问我,想搞事业又想有点生活气息,去哪儿好?我肯定会说横琴。

毕竟能让澳门的科技团队、北京的职场人、守着老手艺的传人都觉得舒服的地方,真没几个。

随着琴澳俩地儿的政策、生活、产业越融越近,这儿的double精彩,怕是还得越来越多。

来源:念寒尘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