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RAN还活着吗?| 被误解的开放架构、技术困局与希望火种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8 23:27 1

摘要:Open RAN 是否已经“死亡”?这个问题最近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Mavenir 首席执行官 Pardeep Kohli 在一次公开发言中称,如果没有传统运营商的支持,Open RAN 将走向终结。他的公司已经退出无线电设备制造领域,这似乎是一个信号:Ope

Open RAN 是否已经“死亡”?这个问题最近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Mavenir 首席执行官 Pardeep Kohli 在一次公开发言中称,如果没有传统运营商的支持,Open RAN 将走向终结。他的公司已经退出无线电设备制造领域,这似乎是一个信号:Open RAN 的黄金时代,可能从未真正到来。

但诺基亚并不这么看。诺基亚移动网络业务总裁 Tommi Uitto 在公司芬兰奥卢园区的发布会上直言:“我们完全致力于 Open RAN,也致力于 Cloud RAN。”他反驳了“Open RAN 已死”的论调,并强调诺基亚在多个项目中与第三方无线电厂商合作,正在推动真正开放的生态。

Open RAN 的概念最早在2018年O-RAN联盟诞生时被正式提出,初衷是打破传统无线接入网(RAN)中被华为、爱立信、诺基亚等巨头牢牢把控的封闭架构。运营商希望通过开放接口,自由组合来自不同厂商的设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

然而,五年过去,真正大规模部署的“绿地”网络寥寥无几。唯一的亮点——美国Echostar的Open RAN网络,也在出售频谱后逐步退役。相比之下,全球范围内的“棕地”运营商(即已有网络基础设施的传统运营商)兴趣冷淡,依然倚重传统大厂。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Omdia 的数据,2023年华为、爱立信和诺基亚三家巨头的全球 RAN 市场份额进一步上升,从前一年的 75.1% 提高到 77.4%。即便是被称为最大 Open RAN 项目的美国 AT&T,其“开放”网络中也绝大多数由爱立信提供设备。

Open RAN 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尤其是在部署复杂、对时延极其敏感的大规模MIMO等5G场景中,跨厂商设备的协同变得异常困难。于是,“单一厂商的 Open RAN”成为普遍现象——这与一开始“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的愿景背道而驰。

尽管质疑声不断,诺基亚仍在推进Open RAN的技术落地。比如,它的基带系统已经可以与富士通、Mavenir等厂商的射频单元(RU)协同运作;在德国电信的4,000个基站中,诺基亚就用自家基带+富士通RU的搭配替代了华为设备。

诺基亚还推出了名为 MantaRay 的平台,用于管理多厂商网络系统,在业界被视为全球唯一实现多厂商SON(自组织网络)能力的解决方案。甚至一些100%采用爱立信设备的运营商,也使用 MantaRay 来管理网络。

在网络自动化方面,MantaRay 也走在前列。其 AutoPilot 模块被定义为“4级自动化”——无需人工干预,系统可自动完成配置与优化。在沙特朝觐期间,诺基亚系统在3天内完成了500万次网络配置变更,展示出强大的实战能力。

这说明,Open RAN 并不是技术上不可行,而是在商业环境中“难推”。运营商面对的是庞大的已有投资和风险规避压力,而非技术的不可达。

三星、NEC、富士通这些“非三巨头”厂商,不过在全球RAN市场占据不到10%的份额,缺乏议价能力和规模优势。例如,富士通已经将网络业务剥离为新品牌1FINITY,并预测销售额将下降17%;NEC也发布了营收和利润双降的预警。

相比之下,诺基亚和爱立信凭借基础设施积淀、客户黏性和技术实力,仍掌握主动权。而像Mavenir这样的新兴厂商,则在资金、资源和客户信任度上都难以与之抗衡。

Open RAN 若想不死,必须从“理念驱动”走向“效果驱动”。真正打动运营商的,不是“开放”本身,而是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可靠的性能。如果不能兑现这些承诺,“开放”就只是一个装饰性的标签。

正如Orange集团CTO Laurent Leboucher所说:“小厂商可能在室内覆盖或中立主机场景中发挥作用,但在大规模网络替换改造中,竞争仍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之间。”

Open RAN 并没有“死”,它仍在多个层面推进,包括接口标准(如O1、R1、F1)、多厂商部署实验、自动化平台构建等。但它也确实遭遇了市场冷遇、资本退潮、信心缺失等多重挑战。

这不是一场技术的失败,而是一场商业现实与理想主义的碰撞。

Open RAN 的命运,最终不会由理想主义者决定,而会由市场、运营商和用户的选择决定。它也许不会很快改变世界,但它留下的那些“开放接口”“模块化部署”“多厂商协同”等思想火种——终将在某一天重新点燃。

Open RAN未死,只是尚未等到属于它的春天。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