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由网红罗永浩引发的预制菜风波,让知名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在几天内损失超百万营业额,甚至导致部分门店关闭。这场危机不仅暴露了餐饮行业的认知鸿沟,更为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健康饮品研发行业敲响了警钟。
一场由网红罗永浩引发的预制菜风波,让知名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在几天内损失超百万营业额,甚至导致部分门店关闭。这场危机不仅暴露了餐饮行业的认知鸿沟,更为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健康饮品研发行业敲响了警钟。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公开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却收取现做菜品的高价,瞬间点燃了舆论风暴。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并表示要起诉,却导致危机加剧。
随后西贝的“自证清白”直播意外翻车——后厨被发现有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冷冻鱼和2年的速冻西兰花。消费者信任彻底崩塌,西贝日均营业额暴跌100万元,部分门店订单量遭腰斩。
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消费者认知与行业标准之间的巨大鸿沟**。在大多数消费者看来,只要不是现场由新鲜食材烹饪的菜肴,都属于预制菜范畴。
然而西贝一直对外打造“健康”、“天然”、“手工制作”的品牌形象。消费者支付着人均近百元的高价位,期待的是真正现做的新鲜菜品。
当发现西贝使用冷冻食材和预加工产品时,消费者立刻感到 **“价值匹配失衡”** 。就像网友说的:“花着会所的钱,体验的是快捷酒店的服务”。
西贝危机公关的一系列失误加剧了信任危机。从最初强硬起诉的威胁,到晒出消费者账单侵犯隐私,再到直播后厨意外“翻车”,西贝几乎犯遍了所有可能的错误。
餐饮行业的“后厨黑箱”问题被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中。顾客去饭店吃饭,菜品是现炒的还是加热的?食材是早上切的还是去年冻的?全凭商家一张嘴。
相比之下,老乡鸡通过“现做与预制菜分栏公示”的透明化运营,消费者满意度提升了23%。这种坦诚态度反而赢得了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
正当西贝预制菜风波持续发酵之际,大健康饮品市场正蓬勃发展。药食同源饮品类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82%,成为无糖茶之后的新热点。
中国固体饮料市场规模到2024年达1051.6亿元,并且还在持续增长。健康饮料从“基础补水”向“功能养生”加速转型。
然而健康饮品行业面临着与西贝类似的挑战。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成分、功效和真实性要求越来越高,行业透明度不足可能成为下一个信任危机的爆发点。
西贝事件的核心教训是:价格与价值的感知必须匹配消费者愿意为真正的健康价值支付溢价,但拒绝被误导。
例如市场上热门的魔胴咖啡,其研发团队经过一年多的测试调整,确定了“优质脂肪供能”的核心配方,含有中链甘油三酯(MCT)能快速被人体代谢供能。
这种真正具有科学依据的健康饮品,即使定价较高,消费者也愿意买单。但如果只是打着健康旗号而没有实质创新,就会面临与西贝类似的信任危机。
大健康饮品行业可以从西贝事件中学到:技术透明可能是建立信任的最佳路径。一些领先品牌已经开始详细展示产品的研发过程和技术优势。
以轻刻纤生的桂花龙井味茶固体饮料为例,品牌明确介绍了采用低温萃取技术保留茶叶中的活性成分,运用微囊包埋工艺稳定桂花的香气物质。
银耳杞枣复合饮料则强调其通过酶解技术提升营养成分的吸收率,并新增益生菌发酵工艺来调节肠道菌群。这种技术透明度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
06 消费者知情权与行业标准西贝事件暴露的另一个问题是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的脱节。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对预制菜有明确规定,但与消费者的普遍理解存在较大差距。
大健康饮品行业也存在类似概念混乱的问题。“无糖”、“低卡”、“功能性”等术语缺乏统一标准和消费者共识,这可能导致信任危机。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建议,可借鉴日本“加工食品标识制度”,强制要求餐厅公示菜品原料来源、加工工艺及添加剂使用情况。这一建议同样适用于健康饮品行业。
未来健康饮品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根据用户的体检数据定制专属营养配方,智能饮品机在家一键制作健康饮品,这些技术突破将重塑行业。
环保包装也是一个重要趋势。使用可降解材料,减少碳排放,不仅满足健康需求,还符合可持续理念。
大健康饮品行业必须坚持“消费者知情权优先”原则,主动公开产品成分、生产工艺和健康功效,用真透明换真信任,才能避免重蹈西贝的覆辙。
贾国龙表示未来将把“透明厨房”作为核心战略:“顾客有权知道他们吃的是什么,这是餐饮业的底线。”
大健康饮品研发机构应当从现在开始,彻底告别“黑箱操作”,拥抱全面透明化。只有将产品研发、成分构成、功效原理全部向消费者公开,才能建立持久信任。
那些从西贝危机中吸取教训的饮品企业,将在未来市场中赢得更多机会。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