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二级市场上,CPO(光电共封装,把光引擎贴到芯片边上,缩短电连降低功耗)这个词频繁刷屏。很多人直觉就是:是不是800G、1.6T之后,下一站就是CPO?
最近二级市场上,CPO(光电共封装,把光引擎贴到芯片边上,缩短电连降低功耗)这个词频繁刷屏。很多人直觉就是:是不是800G、1.6T之后,下一站就是CPO?
这其实是个典型的逻辑误区。因为这里有两条路线,很多人混在了一起:
· 带宽代际路线:400G → 800G → 1.6T → 2.4T/3.2T,说的是光模块速率翻倍的节奏。
· 架构形态路线:DPO(带DSP的可插拔)、LPO(线性可插拔)、CPO(光电共封装),说的是模块怎么设计和封装。
换句话说,CPO不是1.6T之后的“下一站”,而是另一条维度的选择。你完全可能在1.6T上用LPO,在2.4T/3.2T上继续用LPO或部分用CPO。
所以,真正要回答的问题不是“CPO会不会取代传统光模块”,而是在不同代际、不同位点,哪种方式更合算?
为什么行业不断在讨论新形态?根本原因是算力在疯狂膨胀。
AI大模型一轮轮升级,训练参数从千亿到万亿,GPU从几百卡到几万卡,算力洪水冲出来,最先受不了的就是互连带宽和功耗。
带宽代际像修高速公路:车越来越多,得不断加车道,400G不够了,就要800G、1.6T,再往上就是2.4T和3.2T。
但带宽翻倍不白给,每一次升级都伴随功耗飙升。多数 1.6T 模块(如 OSFP-XD)典型功耗约 20–30W,不同实现差异较大,以厂商规格为准;而且随着速率升级,每个 SerDes(高速电口收发器)速率翻倍、DSP/驱动更复杂,单位比特能耗下降有限,总体功耗仍不断攀升。
光模块不再只是“光信号转换器”,而是整个数据中心能不能撑住的关键环节。
这就逼出了新的架构解法:LPO和CPO。一个是让模块更轻(去掉DSP),一个是把模块直接“焊”到芯片旁边。
LPO(线性可插拔,无DSP/重定时,依赖主芯片SerDes)最直观的理解,就是把模块里复杂的DSP简化或取消,更多依赖主芯片来处理信号。这样一来:
· 功耗明显下降:DSP很吃电,拿掉就省了。
· 延迟更低:少了一道处理链路,数据更快到。
· 仍然可插拔:坏了可以直接换模块,运维成本低。
当然,LPO也不是完美无缺。问题在于它对主芯片要求很高:
· 主芯片的SerDes要足够强,否则信号跑不远;
· 布线、板材、环境都得更苛刻;
· 不同厂家的模块互通起来更复杂,主要因为线性传输缺少统一测试点和均衡规范,跨厂调参难度更高;
· 适用范围:多用于短距链路(如DR≈500m、FR≈2km),超出该范围链路预算压力显著上升,误码率难以控制。
不过,业界正在通过 OIF、IEEE 以及LPO-MSA 推动相关规范和互通验证。
整体来看,LPO在1.6T、2.4T的大部分场景确实是个折中方案:功耗低、还能保留插拔便利,比DPO更合算。
CPO(光电共封装)的逻辑更直接:既然电连太长会导致功耗高、信号损耗大,那干脆别拉线了,把光引擎和交换芯片放在一起封装。这样:
· 电连几乎消失,每比特功耗最低;
· 端口密度最高,机柜里能塞更多流量;
· 在极限场景里无可替代。
听起来很美,但代价也很大:
· 维护困难:坏了不能像插拔一样直接换模块,目前多是板级甚至整机颗粒度,在位可修需要“光子Tile”或旁路冗余方案。
· 良率和成本高:光和电放一起封装,工艺复杂,测试环节更多。
· 可靠性验证难:热循环、湿热、光纤对准漂移,每一样都要跑长期数据。
这就是为什么,CPO虽然在技术方案上无比性感,但目前还主要处于试点与早期商用验证阶段。行业普遍预计:2026–2028有望进入试商用,2030年前后才可能规模放量,最终节奏取决于可维护性Tile方案、良率和标准化落地。
把前面的逻辑合在一起,未来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分工格局:
· 核心交换机、AI骨干网:功耗和密度逼顶,CPO更有胜算。
· 汇聚层、接入层:维护和灵活性更重要,LPO是最合算的选择。
· 机架内、短距离:LPO大概率替代掉DPO,既省电又方便。
所以,真正的答案是:CPO短期内不会全面取代插拔,而是和LPO共存,各自守住不同位点。
最终的裁判标准,其实就是:谁在“吞吐/瓦”和可维护性上更合算。
注:3.2T推进与200–224G/lane SerDes成熟度强相关(含gear-box过渡)。
市场上讨论最多的,不是“CPO能不能取代插拔”,而是:高速光模块龙头能不能在未来十年吃到产业升级的大红利。
假设三个前提成立:
· AI资本开支持续扩张,算力需求不逆转;
· 英伟达与高速光模块龙头的深度绑定继续延续;
· 2.4T/3.2T代际按行业节奏落地,CPO在核心位点逐步渗透;
那么到2030年,光模块龙头有望交出这样的成绩单:
· 营收:1500–2500亿元;
· 归母净利:500–800亿元;
· 市值:2–3万亿。
(区间基于行业正常演进,不代表必然结果,仅供逻辑推演参考。)
这个预测区间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三个变量上的推演:
1.能不能同时吃下2.4T和3.2T
如果两条带宽线都能跑顺,天花板自然抬高;如果只跑稳态2.4T,上限被压住。3.2T 的推进强依赖 224G/lane成熟度 及热设计成熟度。
2.在CPO和LPO过渡期能不能保住话语权
CPO不可能立刻替代,LPO也不可能独占。龙头要做的,是无论客户选哪条路,都能在桌上参与规则制定。这需要光引擎/IP的可移植性和与系统商的深度绑定。
3.竞争对手能不能切进英伟达体系
英伟达的生态黏性极强,但“双供”是常态。关键看对手的验证周期、交付记录和产能组织力。龙头如果能持续稳定交付,份额损失不会大。
· 出货量:到2030年,2.4T/3.2T成为主流,算力扩张带来规模化需求。
· 单价(ASP):随规模下降,但3.2T和CPO的单价仍有溢价。
· 毛利率:LPO相对平稳,CPO一旦规模化会拉高整体结构毛利。
· 净利率:靠规模效应和自研比重,稳在20%–30%之间。
这个区间的测算,基于“出货量 × ASP × 毛利率 × 净利率”的组合逻辑。
把这些假设拼起来,就能推出“1500–2500亿营收、500–800亿净利”的合理区间。前提是AI资本开支不逆转、与主流系统商绑定延续、2.4T/3.2T按行业节奏落地。若触发资本开支下修或3.2T延迟,区间需要重算。
· AI资本开支放缓:意味着模块放量延迟,营收区间整体下移。
· 3.2T工程难度超预期:意味着高毛利产品兑现不及预期,上沿兑现不了。
· CPO维护和可靠性不过关:意味着渗透率停留在个位数,市场空间被压缩。
· 供应链卡脖子:关键光芯片或封装设备出问题,意味着交付能力受限。
· 客户侧策略变化:比如系统商自己做更多集成,意味着留给外部龙头的份额减少。
回到最初的问题:CPO会不会取代传统光模块?
答案是:很长时间内不会取代,而是分工。
插拔,尤其是LPO,会继续守住大部分场景,仍然是大盘主角。
CPO会在极限功耗和密度的场景逐步蚕食份额,但短期不会一统天下。
投资逻辑的关键,不是CPO和LPO谁赢谁输,而是龙头能否在两条线上都占据优势,并和客户一起制定规则。
这就是行业最真实的逻辑:技术看工程账,市场看谁更合算。最终的赢家,不是喊得最响的那个,而是能把2.4T/3.2T跑顺,把CPO和LPO都握在手里,还能在英伟达桌上留下话语权的公司。
等2030年回头看,这就是从1500亿到2500亿营收,从500亿到800亿净利,从2万亿到3万亿市值的逻辑链条。
——短时间内,CPO不是取代,而是分工;市场最终只相信一句话:谁更合算,谁就是赢家。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