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茶餐厅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调整转型阶段。近日,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茶餐厅品类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近年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叠加茶餐厅品牌自身创新乏力、模式固化等问题,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当下众多品牌正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升
近年来,茶餐厅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调整转型阶段。近日,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茶餐厅品类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近年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叠加茶餐厅品牌自身创新乏力、模式固化等问题,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当下众多品牌正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升级门店风格等举措加速转型,力争在市场竞争中突围。
规模增长,发展良好
茶餐厅,起源于香港,从冰室演变而来,自诞生起便以其融合西式与中式风味的独特产品,如港式奶茶、西多士、菠萝包等,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由于茶餐厅具有产品丰富、价格亲民、经营时段长、消费人群广泛的特点,如今已成为香港美食的代表。
当下,茶餐厅市场展现出独特的规模与分布特征。《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茶餐厅赛道的市场规模达到285亿元,而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300亿元,展现出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截至2025年8月,全国茶餐厅门店数超过2.8万家,企查查数据表明,同期茶餐厅相关企业存量为2.15万家。
从区域分布来看,华南区域凭借42.8%的门店占比,成为茶餐厅门店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广东的门店数占比高达26.1%,稳居全国首位。华东区域紧随其后,门店数占比达24%。而西南、华北、西北、东北区域受地域文化、消费需求、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茶餐厅门店数占比均不超过10%。
在线级城市方面,新一线城市以22.7%的占比,拥有最多的茶餐厅门店;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门店数也较为可观,占比分别为20.6%和17.8%。在全国茶餐厅门店数TOP10城市中,广东的城市占据7席,广州以7.3%的占比位居榜首,深圳为5.5%;上海的茶餐厅门店数占比为3.8%;北京作为香港茶餐厅品牌最早北上发展的城市之一,门店数占比为1.2%。
从品牌发展角度来看,多数茶餐厅品牌以区域发展为主,少数品牌尝试跨区域发展。起源于香港的品牌中,除大家乐、翠华餐厅、敏华冰厅等跨区域发展外,多数品牌深耕香港市场,以单店或小型连锁为主。而在香港之外,广州、深圳、上海、昆明等地崛起的一批茶餐厅品牌,凭借创意菜品、高性价比、小而美的门店模型等优势,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
同质化严重,亟待突破
在看似繁荣的市场表象下,茶餐厅行业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发展痛点。
首当其冲的是产品同质化严重与品牌创新不足的困境。当前,大部分茶餐厅的招牌产品严重趋同,消费者穿梭于不同茶餐厅,却常常陷入“换店不换菜”的尴尬境地,难以体验到差异化产品。受香港影视剧影响,消费者对茶餐厅文化形成了固有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品牌的产品创新。若茶餐厅过度融入新元素、改变传统风味,易被消费者指责“不正宗”,从而失去核心消费人群;而一些微创新又难以被消费者感知。在现制饮品、面包烘焙、粉面等细分赛道品牌频繁上新的冲击下,茶餐厅的经典产品,如港式奶茶、西多士、菠萝包等,吸引力逐渐下降,市场份额受到挤压。
性价比不高且价值感不强,也成为茶餐厅发展的一大阻碍。随着消费者消费理念日趋理性,性价比已成为餐饮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报告》显示,超三成消费者在选择餐厅时关注价格和折扣问题。而茶餐厅人均消费一般在50—80元,相较于小吃快餐,价格缺乏优势,在环境、服务、产品等方面的综合体验又与火锅、烧烤等存在差距,在性价比与价值感上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尴尬位置,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削弱了其刚需属性。
产品缺乏竞争壁垒,供应链建设成本居高不下,同样让茶餐厅在市场中难以形成独特优势。供应链的成熟虽推动了茶餐厅品牌的连锁化发展,但也导致产品高度标准化,缺乏辨识度,难以通过产品差异化形成竞争壁垒。传统茶餐厅产品涵盖烧腊、小炒、汤品、点心、饮品等多个品类,食材采购、储存和保鲜管理复杂,设备与人力投入多,进一步抬高了供应链建设成本。
品牌形象、服务体验、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传统模式,也使得茶餐厅出现品类老化现象。多数茶餐厅装修风格、LOGO设计和包装样式长期未更新,以复古风格为主,缺乏现代感和时尚元素,品牌故事和理念与当下消费者关注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脱节,导致品牌与年轻消费群体心理距离较远。服务方式传统单一,缺乏个性化和人性化服务,点餐、结算依赖人工,效率低下,难以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用餐体验。在信息传播快速且多元化的当下,大部分茶餐厅依赖传统广告和促销方式,对社交媒体、外卖平台等线上营销渠道运用不足,品牌曝光度低,新客获取困难。
探索转型,寻求生机
《报告》指出,面对诸多困境,茶餐厅品牌积极谋变,围绕定位、产品、门店风格、门店模型、营销与运营等多个维度,展开了一系列深入且富有成效的转型探索,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在定位方面,众多茶餐厅品牌积极融入地域元素、潮流元素,全力打造特色定位,以寻求差异化发展。大家乐、大快活等香港本土品牌,在坚守港式文化底蕴的同时,敏锐捕捉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巧妙融入年轻潮流元素,对门店形象进行全面升级。它们弱化原本的“港式快餐”标签,朝着更年轻、休闲的品牌定位华丽转身,拉近了与年轻消费群体的距离。太食獸泰式茶餐厅则另辟蹊径,通过融入浓郁的东南亚风情等异域元素,精准定位为年轻、时尚的泰式茶餐厅,在市场中迅速脱颖而出。
产品创新成为茶餐厅品牌转型的关键着力点。不少品牌对产品结构进行大胆调整,在食材、风味等方面持续深耕创新。一方面,增加其他品类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矩阵,拓宽消费人群。克茗冰室在保留主要产品的基础上,近年来推出了煲仔粉、煲仔面、鸡煲、暖心锅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大家乐引入冬阴功汤饭、石锅米线、日式鳗鱼饭等融合菜品,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口味需求。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地域食材,对经典产品进行食材迭代,提升产品价值感。敏华冰厅的无花果陈皮鸡煲选用清远鸡,突出地域特色。此外,众多品牌还积极推出融入地域风味和异域风味的产品,敏华冰厅以贵州酸汤为灵感,对菠萝包、吉列猪扒滑蛋饭等产品进行风味升级,既保留港式风味特色,又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口味体验。
借助专业供应链企业的解决方案成为品牌快速实现产品创新的可行路径。以仟味高汤为例,其风味组合汤品和风味酱汁,如金汤、酸汤、广式啫啫酱等产品可适用卤味小吃、酸菜鱼、牛腩煲、鸡煲、啫啫煲、砂锅菜等热门产品中,同时叠加仟味高汤的菜品方案库,可助力品牌缩短研发周期,实现产品多样化。
门店风格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品牌围绕“港风+特色元素”进行升级,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文通冰室、太哼冰室、九龙冰室等品牌以“复古港风+潮流元素”为核心,精心打造沉浸式空间,不仅融入马赛克瓷砖、霓虹灯招牌、经典港片海报等港式元素,还增添风水文化概念、游戏机等趣味元素,吸引年轻消费者前来打卡互动,使门店客流量大幅提升。
展望未来,产品创新、年轻化策略、供应链建设将持续成为品牌发展的关键增长点。《报告》分析,供应链建设是品牌实现差异化突破与跨区域扩张的核心支撑,通过加速与专业供应链企业深度协同,将为门店规模化拓展筑牢根基。
(王佳仪)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