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味道好不好,也不是价格贵不贵,而是——你吃的这盘菜,到底是“现炒”的,还是“加热”的?这个问题,最近差点掀翻了一家开了三十多年的餐饮老店:西贝。
你有没有想过,一顿饭的真相,可能比你想象中更复杂?
不是味道好不好,也不是价格贵不贵,而是——你吃的这盘菜,到底是“现炒”的,还是“加热”的?这个问题,最近差点掀翻了一家开了三十多年的餐饮老店:西贝。
事情的导火索,是罗永浩的一条微博。9月10日,他和朋友在西贝吃饭后吐槽:“几乎全是预制菜,却标榜现炒。”这话本不算多尖锐,但偏偏撞上了西贝老板贾国龙的“硬刚”回应:“我们所有菜品都不是预制菜。”一句话,把火药味直接拉满。
可问题是,现实很快打了脸。有媒体暗访西贝后厨,画面令人咋舌:电磁炉上整齐码着袋装冷藏牛肉,厨师熟练地拆袋、加热、装盘,砧板干净得像刚洗过,调料区冷清得像装饰。更扎心的是那句“会加热就行,厨师证不是必须”——这哪是厨房,分明是中央厨房的“末端加热站”。
于是,舆论炸了。
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谁不知道,连锁餐厅要标准化、控成本,预制是大势所趋?可大家愤怒的,从来不是“用了预制菜”,而是“用了却不告诉你”。就像你买了一杯现磨咖啡,结果喝出来是速溶——问题不在速溶本身,而在包装上写着“现磨”。
这波争议里,最讽刺的,是西贝那份姗姗来迟的道歉信。洋洋洒洒几千字,列出了每道菜的“现做升级方案”,比如“羊杂汤调整为现熬”“黄馍馍改为现蒸”。可网友一眼就看出破绽:既然一直“不是预制”,那现在“调整为现做”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变相承认之前撒了谎吗?
更让人心寒的,是贾国龙在内部群里的发言截图流出。“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听着像自嘲,实则满是委屈和轻蔑。最出格的一句是:“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黑社会。”这话一出,别说公众,连同行都看不下去了。
有意思的是,还真有人站出来力挺贾国龙。信良记董事长李剑在直播间喊出“20万悬赏”,说罗永浩在“误导舆论”,还强调“全国哪有几家连锁店不用冷冻料”?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也发声,称西贝是“良心企业”。
这些话没错,但错在答偏了题。
行业普遍用预制菜,不代表就可以隐瞒;降低成本是现实,但不能以牺牲消费者知情权为代价。就像医生不能因为“大家都开贵药”就理直气壮地过度医疗。消费者的信任,从来不是靠“行业惯例”来维系的,而是靠透明和诚实。
而这次,真正让西贝彻底“破防”的,是央媒的接连下场。新华社一句“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直接点中死穴。人民日报也下场科普,厘清“预制菜”的定义边界。这不是站队,而是定调:这不是个人恩怨,是公共议题。
罗永浩最终宣布不再追究,理由让人意外:“不是为了贾国龙,而是不忍心两万员工丢饭碗。”这话听着像高姿态,细想却更显悲凉——一家企业走到靠“网红施舍”才能续命的地步,说明它早已忘了,真正的靠山从来不是老板的嘴硬,而是顾客的心软。
其实,这场风波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命题:在效率与真诚之间,餐饮业该如何自处?
预制菜本身不是原罪。它能提升出餐速度、稳定口味、降低损耗,甚至有助于食品安全管控。但当“工业化”悄悄取代“烟火气”,而商家又不愿坦白时,消费者感受到的,就是被愚弄。
我朋友曾在一家网红餐厅点过一份“现炒牛肉”,上菜后发现肉质纹理和他在超市买的冷冻牛排一模一样。他没生气,反而笑着问服务员:“你们这‘现炒’,是不是等于‘现加热’?”对方愣了一下,低声说:“老板不让说……”
你看,连一线员工,都清楚这层窗户纸。
所以,我们到底要什么?不是让所有餐厅回归土灶台,而是希望菜单上多一行字:“本菜品为预制半成品加热出品”。就这么简单。
9月14日,罗永浩转发了《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的消息。很多人没意识到,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大事——未来,也许我们能在每家餐厅看到“预制标识”,就像食品包装上的配料表一样清晰。
到那时,消费者终于可以不再靠“猜”来吃饭。
西贝这场风波,终会过去。但它的溃败,不是败给罗永浩,而是败给了自己对“真相”的轻视。而留给行业的启示是: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任何试图用“行业潜规则”对抗“公众知情权”的企业,都走不远。
我们不怕工业化,怕的是被蒙在鼓里的工业化。
当一碗面的制作过程,比它的味道更让人在意时,也许,才是餐饮业真正该反思的开始。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