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跟你说,成年人世界里最容易幻灭的瞬间,不是发现圣诞老人是假的,而是你花大几百搓一顿,以为吃的是锅气和匠心,结果后厨大哥热了个料理包,操作比你用微波炉还熟练。
我跟你说,成年人世界里最容易幻灭的瞬间,不是发现圣诞老人是假的,而是你花大几百搓一顿,以为吃的是锅气和匠心,结果后厨大哥热了个料理包,操作比你用微波炉还熟练。
这事儿魔幻在哪?
魔幻在它正在成为现实。
西贝这波被罗永浩一锤子干上热搜,本质上就不是什么预制菜的原罪,而是一场关于“凭什么”的信任崩塌。
大家愤怒的点,从来不是工业化,而是你一个浓眉大眼的家伙,卖着手工的价,干着流水线的活,最后还一脸无辜地告诉我,这都是为了我好。
这感觉就像你花钱买了张德云社的票,坐到台下发现郭德纲放的是录音,底下观众还必须跟着哈哈大笑,不然就是不懂艺术。
这就不是欺负人么。
1.
我们先来把一个事儿扒光了看:西贝到底冤不冤?
从商业逻辑上讲,它比窦娥还冤。
一个年营收几十亿,在全国开了几百家店的餐饮巨头,你指望它每个店的后厨都跟《舌尖上的中国》一样,一个老师傅叼着烟,用手心的温度去感受面团的每一次呼吸?
做梦呢。
餐饮一旦连锁化,它的第一性原理就变了,从“如何把菜做好吃”,变成了“如何让一万份菜的味道无限趋近于一样好吃,并且成本可控,出餐够快”。
前者的核心是艺术,后者的核心是数学。
你让一个艺术家去解微积分,他能拿菜刀跟你拼了。
所以,中央厨房、预制菜、乃至保质期两年的冷冻西兰花,是西贝这种体量公司的唯一解,甚至是唯一最优解。这套模式,本质上就是把餐厅后厨,变成了一个个终端加热器。中央厨房把复杂的、非标的工序全部搞定,就像把芯片的电路蚀刻好,门店要做的,就是通电、安装、运行。
这种“快种快收”的模式,保证了品控,降低了对厨师的依赖,压住了成本,撑起了扩张速度。没有这套工业体系,西贝别说62亿,可能连6个亿都悬。
从这个角度看,贾国龙一开始的嘴硬,不是因为蠢,而是因为委屈。
在他和整个工业化餐饮的逻辑里,我用现代技术锁住营养,保证食品安全,让远在深圳的你也能吃到和内蒙一样标准的莜面,我错了吗?我没错啊。
这就是典型的,技术思维覆盖了用户思维。
就像一个钢铁直男,在你感冒的时候给你发了一篇《论多喝热水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的学术论文,他觉得自己科学又严谨,而你只想把他拉黑。
2.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西贝在商业逻辑上“没错”,为什么用户不买账,甚至感觉受到了降维打击?
因为用户付的钱,买的从来不只是一盘菜,而是一个“场景解决方案”。
人均一百五的客单价,意味着消费者购买的,是一个包含“优质食材+舒适环境+良好服务+独特口味”的一揽子体验包。
而“新鲜”,尤其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新鲜”,是这个体验包里最闪亮的那个付费点。
什么是中国人的新鲜?
不是实验室里测出来的营养成分表,而是一种带着露水和泥土芬芳的“原真性”。
是菜市场大妈早上五点从地里摘的青菜,是水产老板信誓旦旦“刚从海里捞上来的”活鱼,是你亲眼看着师傅把一坨面拉成丝丢进锅里。
这玩意儿说白了,是一种心理按摩,是一种“我吃的东西离自然很近”的安全感。
而西贝那个保质期两年的冷冻西兰花,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所有为这种“原真性”付费的消费者脸上。
它就像一份体检报告,各项数据指标都合格,甚至优秀,但照片是黑白的,还带着一股福尔马林的味道。技术上,它“新鲜”,但感官上,它“死了”。
尤其是,这玩意儿还是给儿童餐的。
这瞬间就击穿了家长们的心理防线。
本来花高价给孩子点儿童餐,买的就是一份“大人世界的精致和安全”,结果你给我上了一个比孩子年龄都大的蔬菜?
这感觉,就好像你重金给孩子报了个外教口语班,结果发现那个金发碧眼的老外,说的是一口流利的东北味儿英语。
你图的那个“native speaker”的氛围感,瞬间稀碎。
消费者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背叛。
你西贝天天讲西北的乡土故事,讲黄土高坡的淳朴,结果背地里,你比谁都工业,比谁都“不土”。
这种人设和现实的巨大撕裂,才是大家“破防”的根本。你卖的不是菜,是人设,现在人设崩了,菜自然也就不香了。
3.
西贝的这场危机,其实是把整个餐饮行业的一个潜规则给炸到了台面上:效率和体验的永恒对立。
一边是资本和规模化要求的“标准化、高效率”,另一边是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重体验”。
这两股力量,就像两块对冲的构造板块,早晚要撞出一次大地震。
你看西贝风波后,同行的反应多有意思。
老乡鸡、大米先生,火速开启后厨直播,恨不得把自家用了几代人的锅铲都给你看清楚。
这叫什么?
这叫趁你病,要你命。
他们玩的,就是一场“姿态的军备竞赛”。通过极致的透明化,去抢占“真诚”这个高地。
你西贝不是在预制菜上含糊不清吗?好,我就把所有是不是预制菜都给你标出来,让用户自己选。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博弈。
像大米先生这种模式,主打一个社区快餐,客单价低,翻台率高,它对“锅气”的依赖性极强,后厨现炒是它的生命线。所以它敢直播,因为它本来就是这么干的。
而西贝这种正餐连锁,夹在中间了。
它既要正餐的“体面”和“仪式感”,又要快餐的“效率”和“标准化”,结果就是精神分裂。
它想用一个工业化的内核,去支撑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品牌故事。短期看,这是降本增效的捷径;长期看,这就是在商业模式里埋雷。
这次,罗永浩只是恰好路过,踩了一脚引线而已。
西贝最后那个道歉,承诺改几道菜为门店现做,其实是向市场低头了。
但这个头低得非常拧巴。
它揭示了一个更残酷的真相:在全球化的工业体系下,我们所追求的很多“本土饮食文化”,可能本身就是一种需要被精心维护的“幻觉”。
当所有人都在用中央厨房“喂到嘴里”的半成品时,那个坚持用土灶烧菜的餐厅,究竟是匠心,还是单纯的效率低下?
你猜,资本会给哪一个投票?
所以你看,西贝的问题,压根不是一道菜的问题,而是一道时代的选择题。
你要规模,还是要情怀?
你要效率,还是要逼格?
你要利润,还是要脸?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告诉你,很多时候你只能选一个。西贝之前假装都能要,现在市场用脚投票告诉它:别装了,摊牌吧。
最终,这场闹剧会过去,大家的生活照旧。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消费者被“教育”了,他们开始带着显微镜去审视每一家餐厅的后厨。
而对于餐饮老板们来说,那个可以靠讲故事就轻松赚钱的时代,可能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未来,你要么就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个“高级料理包加热中心”,用性价比说话;要么,你就得真刀真枪地在后厨养一群能颠勺的大师傅,然后把成本大大方方地写在菜单上。
想两头通吃?
用户只会用脚投票,顺便再给你踹两脚。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