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创业,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得有启动资金、团队和技术”,可 30 多年前,有个做米酒的小厂老板,偏偏凭着 “空手套白狼” 的思路,把一款没人听过的运动饮料卖成了国民品牌,巅峰时年销售额近 60 亿,还被外媒称为 “中国魔水”。他就是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而他的
提起创业,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得有启动资金、团队和技术”,可 30 多年前,有个做米酒的小厂老板,偏偏凭着 “空手套白狼” 的思路,把一款没人听过的运动饮料卖成了国民品牌,巅峰时年销售额近 60 亿,还被外媒称为 “中国魔水”。他就是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而他的核心打法,正是 “借鸡生蛋”。
1983 年,李经纬还在推着米酒跑销售。一次坐长途汽车去广州的路上,他口渴买了罐可乐 —— 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喝可乐,第一口下去就直呼 “值 2 块 5”。也正是这一口,让他突然放弃了卖米酒的计划:“既然可乐这么受欢迎,中国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运动饮料?”
可想法刚冒出来,现实就给了他当头一棒:当时中国根本没有 “运动饮料” 的概念,这不是兑点糖水就能成的;他的酒厂小得可怜,没钱买设备、没团队搞研发、更没资源打通市场。换作普通人,早把这想法压下去了,但李经纬偏要 “借别人的力,干自己的事”。
他先从 “技术” 下手。通过表弟打听,他得知广州体育研究所里,有位教授正在研究运动饮料,而且已经做出了样品,可教授只会搞科研,不懂怎么把技术变现,样品只能躺在实验室里。李经纬立刻找到教授,抛出了一个无法拒绝的合作方案:“您出配方搞研发,生产和销售我来负责,盈利后咱们利润分成,您一分钱不用投。”
对教授来说,这简直是 “天上掉馅饼”—— 既不用承担风险,又能证明自己的技术价值(当时有 “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 的调侃,知识分子迫切需要被认可)。两人一拍即合,教授跟着李经纬回了老家,3 个多月后,一款橙黄色的电解质饮料就研发成功了。
有了产品,怎么让别人知道?当时砸电视广告最有效,可李经纬没钱。他又把目光瞄准了 “体育赛事”—— 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体育正在崛起,运动饮料必然是风口。刚好亚足联会议要在广州召开,李经纬打定主意:“哪怕白送,也要让饮料在大会上露脸。”
可露脸得有 “排面”,当时易拉罐是高端饮料的象征,他的小酒厂根本做不了。于是,李经纬又找了 “竞争对手”—— 深圳百事可乐。他耍了个 “小手段”:先在自己厂里配好饮料,运到深圳百事的生产线,偷偷灌进易拉罐;还借了些空易拉罐,贴上自己的标签。
会议当天,李经纬提前安排好摄影师,就等亚足联主席拿起饮料的瞬间。果然,主席喝了一口,摄影师立刻按下快门。这些照片随后在各大渠道传播,健力宝一下子火了,订单源源不断地来。
订单多了,新问题又出现了:酒厂没钱建生产线,怎么扩大生产?李经纬又想出了 “集约化经营” 的法子 —— 和多家饮料厂商合作,让他们按健力宝的配方生产,做好后贴健力宝的标签。因为当时健力宝已经有名气,不愁卖,他还要求经销商先付货款,再用这笔钱给合作厂商结加工费。
这下,既没花自己的钱建生产线,又实现了零风险扩张。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李经纬再借 “奥运 IP”,拿下中国奥运代表团指定饮料赞助。当中国女排夺冠时,姑娘们手里的健力宝被外国媒体称为 “中国魔水”,彻底火遍国内外。
1985 年,健力宝销售额突破 1650 万;1996 年,销售额接近 60 亿,远超同期其他饮料,创造了中国饮料行业的奇迹。
之后,李经纬的 “借鸡生蛋” 还在升级。1992 年美国大选期间,他让健力宝外国分公司策划了一场 “偶遇”—— 把饮料递到候选人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手中,还拍下了她饮用的照片。一个月后克林顿当选总统,《纽约时报》立刻刊登了这张照片,健力宝在美国一夜成名。
他还首创了 “拉环有奖” 的促销方式:买健力宝就有机会中 5 万元奖金。这个玩法在城乡市场爆火,甚至吸引了骗子模仿,后来 “再来一瓶”“1 元换购” 成了中国饮料行业的标配。
其实李经纬的 “借鸡生蛋”,根本不是什么 “野路子”,而是 3 个核心洞察 + 1 个关键手段:
借 “资源” 当工具:商业里的 “鸡”,就是能创造价值的资源 —— 教授的技术、百事的生产线、体育赛事的流量,这些别人闲置或没用好的资源,都是他的 “鸡”;抓 “价值交换” 本质:做生意不是只有 “用钱换东西”,而是 “你有我需要的,我有你想要的”。李经纬给教授的 “希望”、给赛事的 “免费赞助”,都是比钱更有用的价值;盯 “对方痛点” 下手:教授的痛点是 “技术变不了现”,赛事的痛点是 “需要优质饮品服务”,经销商的痛点是 “想卖好产品”,抓住这些痛点,合作自然水到渠成;善 “借势” 放大效果:从亚足联会议到奥运会,再到美国大选,李经纬每次都借 “大事件” 的势能,让健力宝的名气呈几何级增长。现在很多人觉得创业难,总说 “没本钱、没人脉”,可李经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商业思维,不是 “有什么用什么”,而是 “缺什么借什么”。哪怕手里一无所有,只要能看清资源的价值、找到彼此的需求,照样能 “借别人的鸡,下自己的蛋”。
来源:暖光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