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街头花园中藏着个“国保”!看似不起眼,竟是金代佛教石刻建筑代表作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9 17:00 2

摘要:在荥阳老城区康泰路与京城路交叉口的街心花园里,矗立着一座沉默却极具震撼力的古代石雕建筑。初看或许会以为它只是普通的石柱,但走近细看,便会为其复杂的结构、精美的雕刻和厚重的历史所打动。它,就是始建于金代泰和三年(1203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荥阳老城区康泰路与京城路交叉口的街心花园里,矗立着一座沉默却极具震撼力的古代石雕建筑。初看或许会以为它只是普通的石柱,但走近细看,便会为其复杂的结构、精美的雕刻和厚重的历史所打动。它,就是始建于金代泰和三年(1203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对于热爱古代建筑与佛教艺术的人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块古石,更是一段跨越八百余年的信仰记忆。它静立于市井之间,周围车流与人声如同背景音,而经幢上的经文、佛像与狮首依旧散发着属于金代的庄严气息。

经幢的由来与历史

“经幢”是刻写有佛经的石柱,多为八角形(少数为六角形或四方形),亦称石幢。它所刻经文多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因此常被称为“尊胜陀罗尼经幢”或简称为“尊胜幢”。

唐代宗

这种物化的佛教信仰形态,其兴起与一部重要的密教经典——《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密切相关。该经在唐代传入中国。据记载,唐代宗崇尚佛教,尤其重视密宗,曾下令“天下僧尼每日须诵《尊胜陀罗尼》二十一遍,限一月内精熟”。这种官方推崇使得“尊胜信仰”迅速普及,刻经立幢之风也随之盛行。佛教徒相信,将此经刻于幢上,甚至仅是路过、目光所及、或被风吹拂过的尘土落在身上,就能消除罪业、免除恶道之苦。

换言之,经幢不仅是宗教器物,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的寄托。从唐至五代、辽金,经幢广泛分布于中原与北方地区,甚至东传至朝鲜、日本。这种信仰的根源,还可追溯至古印度的“旗柱信仰”,后者被佛教吸收后,演化为陀罗尼经幢。

荥阳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详解

荥阳的这座经幢,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它于2006年入选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又在2019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显了其在佛教建筑与石刻艺术史上的重要价值。

该经幢为青石雕建,通高约7米,由幢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是金代佛教石刻建筑的杰出代表。

经幢的最下方为幢座,上刻高浮雕力士像及仰莲图案。仰莲象征佛教净土,力士则给人以庄严守护之感。

幢身是经幢的核心部分,由上、下两段构成:下段主体为一座高2.1米、每边宽0.185米的八棱石柱,立于仰莲台上,表面刻有《佛说父母恩重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经文;上段主体则为小八角形石柱,同样立于仰莲台,其四面各开一小龛,每龛内均浮雕一尊坐佛;两段之间以华盖相间隔,华盖上雕刻有兽头、缨络和宝相花等精美纹饰。

幢顶最为复杂精巧,由宝珠、宝壶、重檐、四面开龛雕像、仰莲座、八面花盖狮头等组成。重檐仿木结构,巧妙融合了建筑理念与石刻艺术。四面开龛雕像内浮雕佛像,神态宁静。顶部的八面花盖狮头间饰有璎珞与宝相花,雕工细腻传神,富丽而不失庄重,充分体现了金代石刻艺术的高度。

如今,为保护这座珍贵的经幢,文物部门已专门为其修建了亭式保护设施,并用玻璃罩将刻有经文的幢身封闭起来,以防止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

与深藏于山林古刹的佛教石刻不同,荥阳的尊胜经幢屹立于街心。周遭车水马龙,人声熙攘,但它却静静矗立,仿佛一位沉默的时光见证者,提醒着过往行人:这片土地曾是佛教传播的重镇,信仰的力量曾在此留下辉煌的印记。

写在最后

荥阳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说大不大,其实就是一处小小的历史遗迹,转一圈也用不了多久。但它承载的故事,却足以让人停下脚步,感受千年信仰的余韵。参观完经幢,不妨顺路再去看看附近的景点:手机导航车程五分钟,就能到达荥阳大海寺,而大海寺旁边就是刘禹锡公园和中原奇遇记。小小一处打卡点,配合周边的游览,足以串起一条既有厚重历史,又能休闲放松的一日线路。

来源:郑州文旅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