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之前,中美双方有过三次博弈,看伟人如何破解?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9 17:23 1

摘要:这件事很少有人提起,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华之前,中美之间就已经有过三次博弈,不过这三次较量都以我们完胜收场。那么,毛主席又是如何以他惯有的毛氏幽默,轻松化解美国的小伎俩的呢?

这件事很少有人提起,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华之前,中美之间就已经有过三次博弈,不过这三次较量都以我们完胜收场。那么,毛主席又是如何以他惯有的毛氏幽默,轻松化解美国的小伎俩的呢?

当时,美国和苏联在大国博弈中逐渐落入下风,于是,尼克松在当选美国总统后,先是通过巴基斯坦向我国抛来“橄榄枝”,而我国当时也是有意缓和中美关系。那么,谁先开口就成了当时的政治面子问题了。这时候美国先出招,他们声称由于两国之间没有建交;美国总统要接到中国的邀请才能访华。毛主席得知情况后表示:我们没有邀请他来,这种事情还得实事求是,如果不好意思的话就别来了。就当时的国际形势,美国的处境比我国更加急迫。最后的结果更是体现了毛主席的智慧和大度。当时为了考虑到美国的面子,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布声明:“获悉美国尼克松总统有访华的意愿,周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邀请尼克松总统在适当时间访华。”而尼克松也是愉快地接受。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美关系从朝鲜战争后的“老死不相往来”到尼克松访华前的破冰,堪称历史的巨大转折。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中美两国的关系,在那时被两国的意识形态差异、冷战阵营对立所深深扭曲。尽管双方的合作目的最终是为了联合抗苏,但这一举动在许多国家和组织眼中,依然是无解?

尼克松

为了确保尼克松访华能够顺利进行,毛主席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系列的铺垫,为舆论的平稳过渡和对外交往的顺利展开创造了条件。而这一切的核心原因,则是尼克松首先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1968年,在成为总统候选人不久后,尼克松公开表示:“我们不能忘掉中国,并且要不断寻找机会同中国对话。”而在1970年,他更是直白地向美国《时代》杂志的记者表示:“如果我死之前有什么事想做,那就是去中国看看!”这一表态显然带着相当大的诚意,也使得中国高层十分重视,立刻展开了关于“联美抗苏”的讨论。

通过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远在美国的“敌人”尚不及中国头顶的苏联威胁大。苏联不仅在中苏边境部署了大量兵力,随时准备对中国发动攻击,而且当时苏联领导人还公然威胁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相比之下,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潭,正在经历一个虚弱期。因此,毛主席意识到,与美国达成一定程度的友好合作,不仅可以分散苏联的压力,甚至有可能以此来扭转局势,巩固中国的国际地位。

于是,毛主席在收到了尼克松的示好信号后,主动邀请曾是朋友的美国记者斯诺访问中国,并与他一同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游行。这一举动意义深远,因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美国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毛主席还特意让《人民日报》刊登了他与斯诺共同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并附上了“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的毛主席语录。这一做法,显然是向美国发出了明显信号:希望尼克松能早日访华。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和斯诺及夫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上图: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和斯诺及夫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同年12月,在和斯诺的谈话中,表示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改善中美两国关系。

尼克松和基辛格

然而,尽管这一举动显而易见,但美国人似乎并未完全理解毛主席的用意。多年后,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毛主席这种曲折的暗示,显然超出了我们对事物敏锐观察能力的预期,导致美国政府在关键时刻未能理解到他的真实意图。”

看到这一暗示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毛主席便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发动了著名的“乒乓外交”。这一举措不仅帮助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二十多年的隔阂,也让美国终于明白毛主席的真正心意。紧接着,尼克松宣布取消对中国的封锁,并派遣基辛格特使秘密访问中国,为尼克松正式访华探路。

然而,尽管双方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并进行了友好的互访,表面上的敌对关系并未完全消失,尤其在意识形态上,始终存在较大的分歧。在此情况下,两国间的博弈不可避免,且每一次交锋都充满戏剧性。

【1】第一次较量:邀请问题

美方希望中国能够公开邀请尼克松访华。作为美国总统,尼克松未曾访问一个未建交国家。这个要求直接挑战了中国的外交自尊。毛主席当然不会同意,他坚决表示:“我们没有邀请他。如果不来,那也没有关系。” 这一话语看似轻松,却透着中国的外交自信。经过深思熟虑,双方在互不妥协的基础上,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中国虽不主动邀请尼克松,但为了考虑到美国的面子,周恩来总理代表政府发布声明:“我们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国,周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这一巧妙表述既让美国有了一定的面子,又不失中国的尊严。

【2】第二次较量:总统的安全与身份问题

确定了尼克松的访华日期后,接下来就是细节问题的交锋。美国方面要求,尼克松需要乘坐专门的“空军一号”防弹轿车前来中国。然而,毛主席坚决表示:“来中国不需要担心安全问题。” 随即周总理补充道,中国从未向外开放领空,所有来华外国元首应“客随主便”,换乘中国提供的专机和防弹轿车。为了避免在国际舆论中出现不必要的误解,毛主席最终使尼克松屈服,接受了中国的安排。

【3】第三次较量:直播设备之争

在美国总统访华时,美方要求全程直播这场历史性访问。然而,当时中国通讯技术落后,且设备匮乏。面对美方的要求,毛主席冷静应对:“美国送的设备不要!我们自己能买!” 这看似是一场技术的博弈,实际上却是中国捍卫国际尊严的重要一步。美国试图借此显示其技术优势,但中国并未屈服。在最终的谈判中,中国凭借巨资购买了直播设备,并以租金的方式将设备出租给美国,确保了中国的尊严不受侵犯,同时又不失大国风范。

周总理和尼克松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1972年,尼克松如愿踏上中国的土地,两国正式开启了外交破冰之路。此时,周总理意味深长地对尼克松说道:“总统先生,您伸出了手,跨越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同我握手。” 这一刻,标志着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象征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周总理和尼克松共进晚宴

此行对于尼克松来说,是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多年后,他回忆起与毛主席的首次会谈时,仍然深感敬佩:“我听毛主席为我讲解了一个小时十五分钟的哲学,尽管我百思不得其解,但他那种睿智与风采深深折服了我,我站在他面前,像是一个犯错的学生面对严厉的老师。”

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周总理在尼克松眼中也是无比崇高的存在。在他看来,周总理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他懂得从实际出发,处理国家间的分歧,坚守原则,并能凭借直觉精准洞察对方心理。

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一起

然而,尽管中美关系开始破冰,但中国的伟大领袖们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相继离世。这使得中国一度陷入了失去主心骨的困境。幸运的是,后来继任的领导人没有辜负历史的重托,继续带领中国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如今,面对中国崛起的巨大势头,美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压力。中美两国再次走到了对立的边缘。那么,今天的中美关系,真的到了不可调和了吗?最终的结局是美国将中国扳倒?还是中国会逆袭扳倒美国?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聂国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