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兴安岭的初秋,金色阳光穿透白桦林的缝隙,在松针铺就的绒毯上织就斑驳光影。免渡河如银带蜿蜒,倒映着湛蓝苍穹与流云,这片北方生态屏障孕育的生机里,一场无声的守护战正悄然进行。牙克石市人民法院的审理室里,时任刑事庭庭长梁晓莉指尖划过电子屏上的照片:肢解的野生动物尸
引言:白桦林间的召唤
大兴安岭的初秋,金色阳光穿透白桦林的缝隙,在松针铺就的绒毯上织就斑驳光影。免渡河如银带蜿蜒,倒映着湛蓝苍穹与流云,这片北方生态屏障孕育的生机里,一场无声的守护战正悄然进行。牙克石市人民法院的审理室里,时任刑事庭庭长梁晓莉指尖划过电子屏上的照片:肢解的野生动物尸体、寒光闪烁的违禁枪支、冰柜中堆叠的动物肢体,每一幕都像针一样刺着人心。这起涉八名被告人的特大破坏生态案,正等待着她带领的全女性环境资源审判团队给出答案。
“每起环境资源案的审理,都是对绿水青山的郑重承诺。”梁晓莉的目光掠过窗外的远山,“既要以法惩恶,更要让法治理念在林海间扎根。”
一、绿水青山的巾帼守护者
牙克石市坐落在大兴安岭西麓,林海茫茫间藏着无数生灵的秘密,也承载着生态司法的重量。牙克石市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团队,便是这片林海的忠实守望者。这支由梁晓莉领衔的队伍,汇聚了承办法官刘子楠、双语法官澈力木格与书记员熊莺,四位女性中的三位三十多岁的年轻妈妈早已习惯了在法徽与家庭间奔波。
从事司法审判工作多年的梁晓莉,总能在复杂案情中捕捉关键,于法理与情理间找到平衡,她带领的团队早已养成“案无大小皆精细”的作风。年轻的女法官刘子楠对工作有着近乎执拗的热忱,纷繁案卷在她手中总能梳理得条理分明。双语法官澈力木格,蒙汉双语的精通让她在少数民族案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桥梁,耐心与同理心是她化解矛盾的利器。熊莺是院里资历最深的书记员,她以扎实的辅助工作为案件审理筑牢根基。
“这活儿关乎子孙后代,容不得半点马虎。”梁晓莉常对团队说。她们的日常被审案、答疑、普法与学习填满,林区的每一次普法宣传,法庭上的每一次耐心释法,都是在为生态保护注入法治力量。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为环境资源审判进一步指明方向,这支巾帼团队正以专业践行司法为民的使命。
二、林海深处的罪恶与侦破
免渡河林业局施业区的茂密森林,是驼鹿、马鹿、狍等珍稀动物的乐园,却也引来了不法分子的觊觎。2024年1月12日凌晨,刺骨寒风中,免渡河森林公安的巡逻车灯划破黑暗。一辆可疑三菱车见民警示意检查便加速逃窜,截停后,后备箱里的景象让民警倒吸冷气:各类野生动物尸体与肢体层层堆叠。
驾驶员杨某某的落网,揭开了以沃某某为首的非法狩猎团伙的冰山一角。随后的抓捕行动中,沃某某、陶某某等八名嫌疑人相继归案。2020年冬季至2024年1月期间,沃某某使用自有枪支,伙同杨某某等人,驾驶多辆越野车,在免渡河林业局施业区内多次非法狩猎,猎捕对象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驼鹿、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马鹿及“三有”保护野生动物狍等。
2020年冬季的一次狩猎中,沃某某与代某某(已死亡)猎捕1只驼鹿、2只马鹿,价值达4.5万元,猎物被沃某某存放在自家平房冰柜中。2023年夏季至2024年1月,该团伙又多次非法狩猎,猎捕大量野生动物。
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24年1月9日至11日,沃某某伙同陶某某等四人在免渡河林业局施业区猎捕2只驼鹿、2只狍,价值6.6万元。
除非法狩猎外,警方还查明团伙成员涉嫌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非法储存爆炸物罪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多项罪名。搜查犯罪嫌疑人住所及相关地点时,警方查获大量制式猎枪、步枪、上千发子弹,以及大量驼鹿头、马鹿头及带蹄的野生动物四肢等。
案件侦破的捷报背后,是森林公安对生态安全的坚守,而审理的重担,已然落在牙克石法院那支女法官团队的肩上。
三、庭审前的日夜鏖战
案件移送法院后,由梁晓莉任审判长,刘子楠、澈力木格任审判员,熊莺任书记员的合议庭迅速组建。“八名被告人、多项罪名、堆积如山的案卷,这是场硬仗。”刘子楠至今记得接案时的压力,从8月8日到11月25日,三个多月里,“休息”成了奢侈品。
承办法官刘子楠埋首案卷,那些野生动物残骸与违禁武器的照片,让她每次阅卷都心绪难平。为精准定性,合议庭反复召开专题分析会,既要吃透《刑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条文,又要请教专家厘清物种价值,连十一假期都在审理室里度过。“作为妈妈,谁不想陪孩子过节?但案子不等人,生态保护更不等人。”刘子楠的话里满是坚定。
澈力木格的战场格外特殊。四名达斡尔族被告人(含一对兄弟)的蒙古语证言,需要她逐字核对翻译。彼时,她八个月大的女儿正面临下奶困难,父亲因心衰在医院急救,她只能在审理间隙匆匆赶往医院,转身又投入工作。“那一刻真的想过退缩,但看着案卷,就觉得不能辜负这身法袍。”梁晓莉悄悄为她分担部分工作,团队的支撑让她咬牙挺过难关。
书记员熊莺的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庭审预案、证据清单、案卷整理,每项工作都做得一丝不苟。
面对说情者的软磨硬泡,梁晓莉始终态度坚决:“法徽之下,唯有公正。”这场庭审前的较量,她们以巾帼之力,筑起守护正义的第一道防线。
四、法庭上的正义之光
庭审当日,法庭内座无虚席。八名被告人被带入法庭时,或凝重或轻慢的神情,在梁晓莉敲响法槌的瞬间,尽数化作肃穆。“现在开庭!”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法庭,为期两天的审理正式开始。
法庭调查环节,刘子楠围绕作案时间、工具、分工等关键问题层层追问,对每一份供述都仔细核实。当公诉人出示野生动物制品、枪支弹药等物证照片时,法庭内一片寂静,被告人的头渐渐低下。澈力木格则在汉语与蒙古语间自如转换,为不懂汉语的被告人精准传递庭审信息,她观察到的被告人神情变化,也为合议庭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法庭辩论阶段,控辩双方就罪名认定与量刑展开激烈交锋。梁晓莉适时追问,确保双方充分表达意见。“你们觉得打猎是爱好,可知道驼鹿已濒临灭绝?”她的质问让一名被告人红了眼眶。庭审中,法官们不仅是正义的裁决者,更是生态理念的传播者,一次次训诫与引导,让“违法”二字深深烙印在被告人心中。
最后陈述时,沃某某的声音带着哽咽:“以前总觉得打猎是本事,现在才知道闯了大祸,我愿意赔偿,愿意赎罪。”这份转变,正是女法官们在庭审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最好回应。庭审结束后,合议庭连夜评议,灯光在法院大楼里亮到深夜。
五、法与俗的温柔和解
审理中,最棘手的莫过于传统狩猎文化与现代法律的碰撞。四名达斡尔族被告人自幼听着狩猎故事长大,手中的猎枪有些是祖辈传承,他们始终认为“打猎是祖宗留下的规矩”。
“不能简单以‘违法’二字定论,要找到法与俗的契合点。”梁晓莉带领团队查阅达斡尔族史料,请教民族专家,最终发现:传统狩猎中“不猎幼崽、不猎孕兽”的规矩,本就蕴含朴素的生态智慧。问题的关键,是让被告人明白传统与法律并非对立。
澈力木格用蒙语与被告人交流,讲述祖辈狩猎的生态伦理,对比现代法律的保护要求:“祖宗让我们守护山林,不是让我们赶尽杀绝。”一次次推心置腹的沟通,让被告人逐渐醒悟。沃某某在庭审后坦言:“以前觉得法律不讲人情,现在才懂,是我们丢了老祖宗的规矩。”
这种理解化作实际行动。被告人主动提出赔偿生态损失,最终沃某某等五人赔偿公益诉讼款25.2万元,杨某某等五人自愿认购碳汇共计3.22万元。当牙克石市人民检察院因诉求实现撤回起诉时,合议庭知道,这场法与俗的和解,比单纯的判决更有力量。
六、超越判决的生态回响
2024年11月25日,判决书宣读完毕:沃某某因犯非法储存爆炸物罪、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狩猎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4万元;其余被告人分别获刑,违禁枪支弹药被依法没收。沃某某长叹一声:“我是最后的达斡尔猎人。”这句饱含悔恨的话,成了生态保护与传统习俗碰撞的注脚。
判决生效后,女法官们的工作并未结束。她们联合媒体报道案件细节,将庭审变成“露天普法课”;深入林区、乡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野生动物保护法规。一位老乡握着刘子楠的手说:“以前总去山里下套,看了这案子,再也不敢了,山里的生灵得好好护着。”
案件上诉至中级法院后,合议庭认真准备材料,最终二审维持原判。她们总结的“证据核查三步骤”“民族案件沟通法”“生态修复衔接机制”,为同类案件审理提供借鉴。梁晓莉说:“判决不是终点,让生态保护理念扎根人心,才是我们的目标。”
结语:林海长青,法徽闪耀
夕阳为大兴安岭镀上金边,免渡河的流水潺潺作响,仿佛在吟唱守护的故事。女法官们走出法院,疲惫的脸上带着释然。澈力木格掏出手机,看着女儿的笑脸;刘子楠想起假期里孩子追问“妈妈去守护森林了吗”的模样;梁晓莉望着远处的林海,指尖轻抚胸前的法徽。
这起特大破坏生态案的审理已落幕,但她们的守望从未停歇。在内蒙古生态周宣传活动中,这支巾帼团队的故事被广泛传播,成为北疆生态司法的生动样本。她们用专业与奉献证明:生态保护的道路上,法治是最坚实的基石,而司法的温度,能让绿水青山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林海间,法徽的光芒与阳光交相辉映。这群女法官如白桦般坚韧,如溪流般温润,用正义守护着北疆的每一片绿叶、每一只生灵,让大兴安岭的林海永远长青,让法治的光芒永远照亮生态保护之路。
通讯员:刘春为
美编:刘坤
主编:谢秀文 监审:李金田
监制:付惺
总监制:苏都毕力格
来源:呼伦贝尔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