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第二章,信息技术发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9 19:11 1

摘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联合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0penSystem Interconnect,OSI),OSI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化技术,从下到上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1.计算机软硬件:

计算机硬件主要分为: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中间件。

2网络标准协议:

(1)OSI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联合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0penSystem Interconnect,OSI),OSI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化技术,从下到上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2)IEEE 802 协议族

IEEE 802 规范包括:802.1(802 协议概论)、802.2(逻辑链路控制层 LLC 协议)、802.3(以太网的 CSMA/CD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802.4(令牌总线 Token Bus 协议)、802.5(令牌环 Token Ring 协议)、802.6(城域网 MAN 协议)、802.7(FDDI宽带技术协议)、802.8(光纤技术协议)、802.9(局域网上的语音/数据集成规范)、802.10(局域网安全操作标准)、802.11(无线局域网 WLAN 标准协议)。

(3)TCP/IP

①基于 TCP(可靠)

FTP(File Transport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21 端口传送控制信息,20 端口传送文件内容。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

SMTP(Simp 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POP3(Post 0ffice Protocol-Version 3,即“邮局协议版本 3”接收邮件)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

②基于 UDP(不可靠):

TFTP(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简单文件传输协议):提供不复杂、开销不大的文件传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动态 |P 地址分配。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53 端口,域名解析协议,记录域名与 IP 地址的映射关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③网络层的协议内容:

IP(Internet Protocol): 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也就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

IGMP 协议(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Internet 组管理协议。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nternet 控制报文协议。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根据 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MAC 地址)

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根据物理地址(MAC 地址)获得 IP 地址。

3.网络类别:个人局域网(PAN)、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公用网、专用网。

4.网络交换

可以分为物理层交换(如电话网)、链路层交换(二层交换,对MAC地址进行变更)、网络层交换(三层交换,对IP地址进行变更)、传输层交换(四层交换,对端口进行变更,比较少见)和应用层交换。

5.软件定义网络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一种新型网络创新架构,其核心是将网络设备的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开来,从而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SDN 整体架构由下到上(由南到北)分为数据平面、控制平面和应用平面。

6.常用存储模式的技术与应用对比:

7.数据结构模型、常用数据库类型

常用的数据结构模型有三种: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数据库根据存储方式可以分为关系型数据库(SQL)和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

8.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且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

9. 信息安全基础

CIA三要素是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

信息必须依赖其存储、传输、处理及应用的载体(媒介)而存在,因此针对信息系统安全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设备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和行为安全。

10.加密与解密

(1)加密技术包括两个元素:算法和密钥。

对称加密:采用了对称密码编码技术,它的特点是文件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即加密密钥也可以用作解密密钥,比如DES 算法。

非对称加密:加密和解密不是用的同一种密钥,比如 RSA 算法。

(2)Hash 函数将任意长的报文 M 映射为定长的 Hash 码,也称报文摘要

(3)数字签名:在信息化环境下,以网络为信息传输基础的事务处理中,事务处理各方应采用电子形式的签名。

(4)认证:认证(Authentication)又称鉴别或确认,它是证实某事是否名副其实或是否有效的一个过程。

认证和数字签名的区别:

认证总是基于某种收发双方共享的保密数据来认证被鉴别对象的真实性,而数字签名中用于验证签名的数据是公开的;

认证允许收发双方互相验证其真实性,不准许第三者验证,而数字签名允许收发双方和第三者验

数字签名具有发送方不能抵赖、接收方不能伪造和具有在公证人前解决纠纷的能力,而认证则不定具备。

11.信息系统安全

信息系统安全主要包括计算机设备安全、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等。

12.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与防护、VPN、安全扫描、网络蜜罐技术、用户和实体 行为分析技术等。

13.网络安全态势感知

安全态势感知的前提是安全大数据,其在安全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整合、特征提取等,然后应 用一系列态势评估算法生成网络的整体态势状况,应用态势预测算法预测态势的发展状况,并使用数 据可视化技术,将态势状况和预测情况展示给安全人员,方便安全人员直观便捷地了解网络当前状态 及预期的风险。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海量多元异构数据的汇聚融合技术、面向多类型的网络 安全威胁评估技术、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与决策支撑技术、网络安全态势可视化等。

14.物联网

物联网架构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构成,包括温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 等感知终端。感知层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 来源。网络层由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广电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是整个物联网的 中枢,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

合以实现 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物联网关键技术主要涉及传感器技术、传感网和应用系统框架等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系统感知、传递可靠、高度智能城市物联网典型应用领域包括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慧能源环保、智能医疗、智慧建筑、智能家居和智能零售等。

15.云计算

按照云计算服务提供的资源层次,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aService,l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和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三种服务类型。

Iaas 向用户提供计算机能力、存储空间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服务。

Paas 向用户提供虚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Web 应用等平台化的服务。

Saas 向用户提供应用软件(如 CRM、办公软件等)组件、工作流等虚拟化软件的服务。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虚拟化技术、云存储技术、多租户和访问控制管理、云安全技术等虚拟化技术与多任务以及超线程技术是完全不同的。多任务是指在一个操作系统中多个程序同时并行运行,而在虚拟化技术中,则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而且每一个操作系统中都有多个程序运行每一个操作系统都运行在一个虚拟的 CPU 或者虚拟主机上。超线程技术只是单 CPU 模拟双 CPU 来平衡 程序运行性能,这两个模拟出来的CPU 是不能分离的,只能协同工作。

基于 ABE 密码机制的云计算访问控制包括4个参与方:数据提供者、可信第三方授权中心、云存储服务器和用户。

16.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主要特征包括:数据海量、数据类型多样、数据价值密度低、数据处理速度快。大数据技术架构主要包含大数据获取技术、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和大数据管理技术以及大数据应用和服务技术。

17.区块链

区块链概念可以理解为以非对称加密算法为基础,以改进的默克尔树(Merkle Tree)为数据结构使用共识机制、点对点网络、智能合约等技术结合而成的一种分布式存储数据库技术。区块链的关键技术:分布式账本、加密算法、共识机制。

18.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指研究和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机器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专家系统等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主要应用于机器翻译、舆情监测、 自动摘要、观点提取、文本分类、问题回答本语义对比、语音识别、中文OCR 等方面。

19.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一种可以创立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其中虚拟世界是全体虚拟环境的总称)。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包括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构想性(也称想象性)和自主性。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人机交互技术、传感器技术、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

来源:国内实力派程序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