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稻生长周期横跨夏、秋、冬三季,在灌浆结实期易遭遇“寒露风”等低温天气侵袭。低温会导致晚稻光合效率下降、养分运输受阻、灌浆进程延缓,严重时引发穗颈瘟、谷粒不饱满、空秕率升高,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为保障晚稻生产安全,构建科学、系统的低温防御体系,需从品种选择、栽
晚稻生长周期横跨夏、秋、冬三季,在灌浆结实期易遭遇“寒露风”等低温天气侵袭。低温会导致晚稻光合效率下降、养分运输受阻、灌浆进程延缓,严重时引发穗颈瘟、谷粒不饱满、空秕率升高,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为保障晚稻生产安全,构建科学、系统的低温防御体系,需从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田间调控、应急防护等多维度制定综合措施,为晚稻稳产高产提供技术支撑。
一、科学选种:筑牢低温防御品种基础
品种的抗低温能力是抵御低温危害的先天条件,合理选择耐低温品种,可从源头降低低温对晚稻的影响,是防御工作的首要环节。
(一)优先选用耐低温优良品种
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特点(如低温出现时间、持续天数、最低温度),筛选经国家或省级审定、具有明确耐低温特性的晚稻品种。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选择“湘晚籼13号”“赣晚籼30号”等经实践验证耐“寒露风”的品种;在华南双季稻区,优先选用“粤晶丝苗2号”“桂育9号”等灌浆期抗低温能力强的品种。此类品种在低温环境下,能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酶活性,减少空秕粒形成。
(二)合理搭配品种熟期
结合当地气候规律,确定晚稻安全齐穗期(通常为当地常年“寒露风”出现前7-10天),据此选择熟期适宜的品种,避免因品种熟期过长导致灌浆期与低温期重叠。对于低温来得早的地区,可选用中早熟品种,确保在低温来临前完成灌浆;对于低温较晚的地区,可适当选用中晚熟品种,兼顾产量潜力与抗逆性。同时,采用“主栽品种+搭配品种”的模式,搭配1-2个早熟品种作为应急补充,降低单一品种遭遇极端低温的风险。
二、优化栽培:构建抗逆生长群体结构
通过精细化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晚稻群体,增强植株自身抗低温能力,是防御低温危害的核心环节。健壮植株具有更发达的根系、更粗壮的茎秆和更旺盛的生理活性,能在低温环境下更好地吸收养分、抵御胁迫。
(一)适期播种与移栽,规避低温关键期
根据安全齐穗期倒推播种期,确保晚稻各生育阶段与气候条件精准匹配。长江中下游地区晚稻播种期一般控制在6月中下旬,华南地区控制在7月上中旬,避免因播种过晚导致灌浆期遭遇低温。移栽时选择苗龄适宜的秧苗(常规稻30-35天、杂交稻25-30天),采用抛秧或机插秧方式,保证栽插密度(常规稻每亩1.8-2.0万蔸、杂交稻1.2-1.5万蔸),构建“壮个体、匀群体”的群体结构,提高群体抗逆性。
(二)科学水肥管理,培育健壮植株
1. 精准施肥:采用“前促、中稳、后补”的施肥策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1500公斤),搭配速效氮肥(尿素10-12公斤)、磷肥(过磷酸钙25-30公斤)、钾肥(氯化钾8-10公斤),促进秧苗早生快发;分蘖期追施尿素5-6公斤,培育有效分蘖;孕穗至灌浆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0.2%-0.3%浓度)+硼肥(0.1%浓度),每7-10天一次,共喷2-3次,增强植株抗低温能力,促进养分向籽粒运输。
2. 合理管水:分蘖期保持浅水层(3-5厘米),促进分蘖萌发;分蘖后期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增强根系活力;孕穗期至灌浆期,保持田间浅水层或湿润状态,避免干旱与深水浸泡。低温来临前1-2天,灌5-8厘米深水层,利用水的比热容大、导热慢的特性,稳定田间温度,减轻低温对稻穗的影响。
三、田间调控:主动应对低温胁迫
当低温预警发布或低温天气来临时,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进行田间调控,可有效缓解低温对晚稻的伤害,减少产量损失。
(一)物理调控:快速稳定田间微环境
1. 灌水增温: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应急措施。低温来临前,若田间缺水,及时灌深水(5-10厘米),使水温高于气温,通过水体散热稳定田间温度,一般可使田间温度提高2-3℃,持续时间2-3天;低温过后,逐渐排水至浅水层,避免根系缺氧。若遇持续低温,可间隔2-3天换水一次,保持水体活性。
2. 覆盖保温:对于直播晚稻或秧苗较矮的田块,可在低温来临前,每亩撒施300-500公斤切碎的稻草、麦秸或稻壳,覆盖在稻株基部,减少土壤热量散失,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也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需搭建简易支架,避免薄膜直接接触稻株),但需在白天温度回升时揭开薄膜通风,防止高温灼伤稻株。
3. 烟熏增温:在低温凌晨(温度最低时段),于田间上风处,每隔20-30米设置一个烟熏堆(由稻草、杂草、锯末等混合制成,每亩3-5个),点燃后产生烟雾,形成烟雾层,阻挡地面辐射散热,提高田间温度1-2℃。需注意控制烟雾浓度,避免烟雾过浓导致稻株叶片受损,同时做好防火措施。
(二)化学调控:增强植株抗逆生理功能
通过喷施化学调节剂或抗冻剂,激活晚稻自身抗逆机制,提高细胞液浓度,降低冰点,减轻低温对细胞结构的破坏。
1. 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低温来临前3-5天,每亩喷施5%丙二醇溶液50-60公斤,或0.1%芸苔素内酯乳油(每亩10-15毫升,兑水50公斤),促进植株体内脯氨酸、可溶性糖等抗冻物质的积累,增强细胞膜稳定性。
2. 喷施抗冻剂:选择含有氨基酸、腐殖酸、微量元素的专用抗冻剂(如“抗冻灵”“低温保产剂”等),按照产品说明稀释后(一般为1:300-500倍),均匀喷施于稻株叶片与稻穗,每亩用量50-60公斤。抗冻剂可在稻株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水分流失,同时补充养分,缓解低温胁迫。
四、灾后补救:减少低温危害后续损失
低温天气过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恢复晚稻生长机能,防治病虫害,可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确保晚稻正常灌浆结实。
(一)及时排水与补肥
低温过后,若田间仍有深水,立即排水至浅水层或湿润状态,促进根系呼吸,防止根系腐烂;同时,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氯化钾2-3公斤,或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1%尿素溶液,补充植株养分,促进叶片恢复绿色,提高光合效率。
(二)病虫害防治
低温会导致晚稻抵抗力下降,易引发穗颈瘟、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低温过后3-5天,每亩喷施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克(防治穗颈瘟、纹枯病),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克(防治稻飞虱),兑水50公斤均匀喷施,重点喷施稻穗与叶片基部,确保防治效果。
(三)适时收获
若低温导致晚稻灌浆期延长,需根据籽粒成熟度适时收获。当籽粒黄熟度达到90%以上时,及时收获,避免因后期阴雨、低温导致籽粒发芽或霉变,确保稻谷品质。收获后及时晾晒、烘干,将稻谷水分含量控制在13.5%以下,防止储存过程中变质。
晚稻低温防御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将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田间调控、灾后补救有机结合,形成“事前预警、事中防御、事后补救”的全链条防御体系。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可通过培育更优质的耐低温品种、研发更高效的抗冻剂、构建智能化的监测预警系统,进一步提升晚稻低温防御能力,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