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4年5月,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萨凡奇博士应邀来华查勘三峡,并提交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拟安装96台11万千瓦水轮机组,总容量为1056万千瓦。
已完建的三峡大坝
●三峡:电站70万千瓦单机哪里来?
1944年5月,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萨凡奇博士应邀来华查勘三峡,并提交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拟安装96台11万千瓦水轮机组,总容量为1056万千瓦。
1956年,在是否兴建三峡工程大争辩中,长江水利委员会设定的单机容量是30-40万千瓦;1984年4月,国务院审查的三峡150米低坝方案,计划安装26台50万千瓦机组,总容量为1300万千瓦;1989年3月,长江水利委员会重新编制的175米方案,拟安装26台68万千瓦机组,总容量提高到1768万千瓦。
葛洲坝水利枢纽
截止1996年前,全世界已建成的70万千瓦水机组仅有21台,分别位于美国大古力水电站和巴西伊泰普水电站。1970年代,加拿大通用电气公司和美国阿里斯-查尔摩斯公司,为美国大古力水电站第三厂房建造了3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这三台机组原来按照60万千瓦水轮机设计,后来改进了水轮机转轮,使转轮直径放大到9.23米。首台机组于1978年4月建成投产,成为世界第一台额定出力达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
1980年代,法国阿尔斯通、瑞士ABB、德国西门子等企业,共同为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制造了18台两种规格的70万千瓦水轮机组,陆续于1984年5月至1991年5月间投产发电,使其一跃成为当时世界最大水电站。
伊泰普水电站
鉴于此,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1993年7月决定:将单台机组额定容量由68万千瓦增加到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提高到1820万千瓦。2008年9月,又获批在三峡右岸白岩尖地下厂房增设6台70万千瓦机组。
具体布置如下:
左岸厂房14台,右岸厂房12台,右岸地下厂房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
明眼人定然清楚,三峡水电站70万千瓦水轮机组,非走引进之途不可。因为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对于基础薄弱的中国水电设备制造行业不是挑战,而是大难题。实情如下:
1959年,哈电为新安江电站研制成功7.25万千瓦混流式机组;
1968年,哈电为刘家峡水电站制成22.5万千瓦机组,1972年制成改进型的30万千瓦机组;
1979年和1980年,东电和哈电分别为葛洲坝水电站制成转轮直径11.3米(世界最大转轮直径)的17万千瓦机组,以及转轮直径10.2米的12.5万千瓦转桨式机组;
1984年东电为青海龙羊峡研制了32万千瓦大型混流式机组;
1989年哈电为广西岩滩水电站制成转轮直径8米的30.25万千瓦混流式机组……
龙羊峡电站32万千瓦机组
明摆着,在三峡开工前,国产最大的水轮机组为32万千瓦,与国外成型的60-70万千瓦机组差距莫大。30万与70万,不是数字比较,而是技术关隘、尖端高槛!
是立足于国内生产,还是直接引进国际一流产品?
为确保机组质量,中国政府极不情愿地选择了后者,但留了后手。
来源:三峡孬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