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社会,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已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据教育部数据,2025 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 1200 万,再创历史新高。在这庞大的就业大军中,本科毕业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
在当今社会,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已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据教育部数据,2025 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 1200 万,再创历史新高。在这庞大的就业大军中,本科毕业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社交媒体上,“毕业即失业” 的话题阅读量常年稳居亿级,应届生晒出的 “几十份简历石沉大海”“面试十次无果” 的经历,总能引发大规模共鸣。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元的成因。
从教育体系来看,知识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 “时间差”。大学课程体系更新往往需要 3-5 年周期,而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可能半年就会出现新趋势。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直到 2024 年还在教 “Windows XP 系统操作”,但企业早已普及 Windows 11,且更看重 Python、Java 等编程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教材里仍以 “电视广告投放” 为核心案例,却很少涉及直播电商、内容营销等当下主流模式。这种脱节导致毕业生走出校门时,所学知识已跟不上市场节奏,企业不得不花大量成本进行二次培训,自然会优先选择有经验的求职者。部分高校在职业规划教育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许多本科院校对职业规划教育投入甚少,致使学生临近毕业对自身职业发展仍茫然无措,在选择专业时也多盲目跟风,并非基于自身兴趣与能力,这为日后就业埋下隐患。虽然很多本科院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受时间和资源限制,学生实践机会极为有限,难以掌握实际工作所需技能,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从就业市场角度而言,竞争激烈程度超乎想象。经济发展和就业压力增大,使得很多企业对学历要求水涨船高,研究生学历逐渐成为一些岗位的基本门槛,本科毕业生在竞争中愈发艰难。“用工荒” 与 “就业难” 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大量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却招不到合适人才。中小企业用工难度加大,其提供的岗位对本科毕业生吸引力不足,而毕业生向往的大厂、国企等岗位竞争异常惨烈。同时,职场 “经验准入” 门槛过高,用人单位常要求应届毕业生有相关工作经验,这无疑给初次就业的本科毕业生设置了巨大障碍。
毕业生自身的职业理想与就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 “心理差”。受家庭观念和社交媒体影响,许多本科毕业生将 “大厂、国企、高薪、一线城市” 视为就业 “标配”,对中小型企业、基层岗位、二三线城市不屑一顾。某省公务员考试,一个基层街道办岗位吸引了 3000 多名应届生报考,其中不乏 985 高校毕业生;而同期当地一家制造业企业招聘技术岗,开出月薪 6000 元加五险一金,却因 “工作环境不够体面” 无人问津。这种观念导致就业市场资源错配,热门岗位竞争白热化,而大量基层和传统行业岗位却长期空缺。部分毕业生还存在能力短板,单一技能难以满足企业的复合要求。如今企业招聘,除专业成绩外,更看重实习经历、项目实践经验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很多本科应届生的简历上,只有 “大学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 等基础证书,实践经历一栏空空如也。习惯了 “应试思维”,专注于背知识点、考高分,忽视了沟通协作、逻辑思维、情绪管理等软实力的培养,使得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难以适应。
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这一问题,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人才和教育资源被大量浪费,大学生就业难意味着高学历人才闲置,无法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国家投入的大量教育资金也未能产生应有的效益。年轻人对未来丧失信心,陷入迷茫、焦虑,甚至成为啃老一族、躺平一族,负面情绪长期积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同时,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毕业生无法就业,不仅自身没有收入,还需家庭持续供养。大量高学历青年人失业,易滋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如非法聚集、打架闹事等,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隐患。若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措施不力,可能加剧青年群体与社会的对立,导致读书无用论盛行,阻碍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目标的实现,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解决本科毕业就业难问题迫在眉睫,需要多方协同努力。高校应主动求变,加速课程体系更新,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设置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如深圳某高校与腾讯合作开设 “人工智能实验班”,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就业率高达 95%。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从大一开始引导学生探索职业方向,利用寒暑假安排实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企业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摒弃不合理的 “经验准入” 门槛,建立完善的校招培养体系,如华为、阿里等企业的管培生计划,通过 “导师带教 + 轮岗实践” 帮助应届生快速成长。社会层面,要破除 “职业等级” 陈旧观念,媒体多宣传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让年轻人认识到就业路径的多样性,并非只有挤 “独木桥” 这一条路。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延续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给予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更多 “真金白银” 支持,开发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建立城乡基层岗位归集发布制度,开展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
来源:关注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