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仔饭不健康?84岁钟南山列入“黑名单”的4种食物,很多人爱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20 14:46 3

摘要:傍晚时分,陈大爷刚晒完太阳回来,厨房里弥漫着煲仔饭的香气。家里人都说,陈大爷快70了还能满院子跑,既因为他喜欢锻炼,也因为他“对美食很有主见”。可这次端上桌,他刚想夹一口,孙女却突然冒出一句:“爷爷,你知道钟南山说这种饭最好少吃吗?”一句话把全家人都说愣了。大

傍晚时分,陈大爷刚晒完太阳回来,厨房里弥漫着煲仔饭的香气。家里人都说,陈大爷快70了还能满院子跑,既因为他喜欢锻炼,也因为他“对美食很有主见”。可这次端上桌,他刚想夹一口,孙女却突然冒出一句:“爷爷,你知道钟南山说这种饭最好少吃吗?”一句话把全家人都说愣了。大家不禁疑惑:煲仔饭,这道看似含有蔬菜、优质蛋白和米饭的传统美食,怎么就被建议列入“黑名单”了?难道美味和健康之间真的不能兼得?更让人惊讶的是,除了煲仔饭,钟南山院士直言,类似的“五种高风险美食”,其实我们很多人每天都在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家常美味成了健康隐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美味陷阱”的真相,看看背后的科学依据和改吃建议,你平时是否也踩了这些“地雷”?

很多人都对煲仔饭有一种“健康”的误解。表面上看,既有米饭、蔬菜,又有肉,色香味俱佳。但实际上,钟南山院士在多次健康讲座和公开场合提醒:真正影响健康的,并不只是食材本身,更关键的是烹饪和搭配方式。比如,煲仔饭中常用的腊肠、腊肉、五花肉本身就是高脂、高盐、高胆固醇的代表。再加上锅底提前抹油,肉类蒸煮过程中大量油脂渗入米饭,令整碗饭的热量和脂肪含量飙升。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数据显示,一份常规煲仔饭的热量可高达650-800千卡,脂肪含量甚至可达35-45克,远超日常健康饮食建议。

不仅如此,钟南山院士列出“黑名单”里的其他高危美食也有共同的“隐形杀手”特点:

老火靓汤/浓汤

肉类、骨头久煲,不仅让脂肪大量溶解于汤中,还带来高嘌呤和高盐,从而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等疾病风险。事实上,100克浓鸡汤的脂肪含量可达4.1克以上,钠含量高达522mg

牛三星(牛心、牛肚、牛腰)

动物内脏中的胆固醇和嘌呤都非常高。以牛腰为例,胆固醇高达400mg/100g(正常健康饮食建议每日不超300mg)。过量摄入,不仅影响血脂,还可能诱发痛风。

广东腊肠(及其他腊肉、加工肉制品)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将加工肉制品列为1类致癌物(同列如烟草、酒精),长期食用增加消化道癌症风险。同时,腊肠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和食盐,100克腊肠钠含量可达1200mg,超过成人每日推荐的1/3

“油炸鬼”(油条、油炸面制品)

油炸食品在高温下易产生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油脂反复加热还会形成反式脂肪酸,对心脑血管和代谢健康皆为大敌

不可忽视的是,这些“黑名单”食品往往色香味俱全,难以抗拒。但正因为隐藏热量、高盐、高脂和致癌物的“复合攻击”,才会被钟南山院士反复警示:美味虽好,健康为先。

长期高频摄入,有哪些健康危险在等着你?

也许你会说,“偶尔吃一次,应该没事吧?”但研究和临床数据却让人不得不警惕。如果频繁、大量食用这些高危“黑名单”美食,身体健康可能会一步步亮起“红灯”:

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大增。长期摄入高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高钠、高胆固醇,导致血液粘稠、动脉硬化、血压升高。有追踪数据显示,经常吃腊味、老火汤的人,中风、冠心病等发病率比规律饮食组高出23.4%以上。

代谢紊乱,血糖、血脂失控。饭菜中隐藏的油炸、腌制、加工成分,容易造成胰岛素抵抗,加速糖尿病和脂肪肝进程。相关队列研究指出,油炸食品摄入每周超3次,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上升13.5%

肾脏和消化系统超负担。内脏、老火汤富含嘌呤、蛋白质、盐,长期过量可诱发痛风、蛋白尿、甚至慢性肾病

致癌隐患难以察觉。加工肉、油炸食品等含有亚硝酸盐和丙烯酰胺。多项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经常食用加工肉制品的人群,结直肠癌和胃癌风险显著上升,比例高达普通人群的18%-22%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老人、慢病患者和儿童是这些食品风险的高敏感人群。看似无害的“传统美味”,可能正是诱发疾病的“慢性伤害源”。

美味也能健康,实用替代与科学饮食建议

面对色香味俱全的诱惑,该如何健康“过嘴瘾”,又能守住身体防线?听听钟南山院士最新的饮食建议,帮你一步步调整:

煲仔饭怎么吃才更健康?主食推荐换成糙米、杂粮饭,减少腊肉、腊肠比例,多加蔬菜,烹饪前少刷油,将肥肉换为瘦肉或鸡胸肉。尽量自制、蒸煮为主。

老火汤、浓肉汤换成清汤或蔬菜汤,熬汤时间不宜过长,控制盐分,喝汤不过量,优先食用将汤料煮熟的鸡胸、鱼片等低脂蛋白

动物内脏一周不超一次,每次控制在30-50克,且尽量搭配新鲜蔬菜与五谷杂粮摄入。

腊肠等加工肉少买少吃,更不可与油炸食品同餐。偶尔解馋可选择低盐、低脂无添加产品。吃完后多喝水,补充新鲜蔬菜和水果。

油炸鬼、油条等可以以烘烤、蒸制全谷类面点取代,比如杂粮馒头、燕麦包、山药丸子等,既解馋又无油炸风险。

在日常餐桌上,牢记养成“低脂、低盐、多蔬菜、粗杂粮”的四大习惯。每周最多只安排一顿“重口味”,其余时间优选原味自然的家常菜。饭后适量运动,帮身体消耗多余热量,减少脂肪堆积。

别让习惯拖累健康命门。根据中华医学会与全国多省慢病干预数据,调整饮食结构仅2个月,血压、血脂、体重平均下降在6%-14%之间,对心血管疾病的长期防控效果显著。由此可见,适当改变,受益良多。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020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rcinogenicity of consumption of red and processed meat. IARC Monographs, 2015.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综述》

《中华营养学会健康饮食行动指南》

来源:吴所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