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大心理学科团队持续30余年跟踪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 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成长密码

摘要:焦虑、自卑、抑郁……这是青少年成长的灰暗情绪,也是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团队常年研究的对象。不久前,该校教授张文新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童年晚期至青少年中期学业成绩与心理病理问题间纵向关联的发展性变化》获得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焦虑、自卑、抑郁……这是青少年成长的灰暗情绪,也是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团队常年研究的对象。不久前,该校教授张文新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童年晚期至青少年中期学业成绩与心理病理问题间纵向关联的发展性变化》获得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这项荣誉的背后,是该团队持续30余年开展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该团队聚焦我国青少年问题行为与社会行为发展等领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上世纪90年代起,张文新开始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率先将校园欺凌研究引入中国,并开展了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大规模调查及干预研究。他介绍,一些恶性欺凌事件通常是由于没有得到恰当的干预处置发展演变而成的。网络欺凌已成为当前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之一。

多年来,团队从心理发展的视角持续开展中小学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研究。基于多年的研究成果,团队研发出了“中国3H校园欺凌预防干预方案”(以下简称“3H方案”),填补了我国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实践领域的空白,实现了科研成果服务国家重大现实需求的目的。“3H”即健康的校园氛围(Healthy school climate)、健康的人际关系(Healthy relationship)和健康的发展结果(Healthy developmental outcomes)。实践证明,通过“3H方案”进行科学的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显著改善,学生的安全感明显提升。

“从本质上讲,欺凌是一种人际问题。‘3H方案’全面考虑到了学生与同伴、教师、家长的关系,能消除欺凌事件带来的创伤并防止欺凌事件再次发生。同时,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解决了欺凌问题,还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张文新说。

该方案在济南市16所学校实施基于心理辅导的谈话干预方法,共处理了181起欺凌事件。方案实施一年后,样本中欺凌、受欺凌发生率下降超过50%,在省内外50余所学校推广并取得良好效果。团队向教育部提交政策咨询报告7项,并多次受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开展欺凌防治培训,受训教师超过3万人。

除校园欺凌问题,学生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经典研究问题之一。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此领域的研究几乎止步不前。

“近30年来,学术界已确认二者之间不仅相关,而且互为因果关系。”《童年晚期至青少年中期学业成绩与心理病理问题间纵向关联的发展性变化》论文作者之一、该校心理学院副教授张良介绍,2006年团队启动“中国儿童青少年发展纵向研究”项目,对济南市2200余名儿童及其母亲、同伴、教师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建成了国内首个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发展大型纵向数据库。

“对我国学生而言,获取学业成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发展任务。”论文作者之一、该校心理学院教授纪林芹介绍,团队在研究中发现我国五年级到九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问题间具有密切双向影响关系,且学业成绩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逐渐增强,而心理健康问题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减弱。

该成果为建构心理健康与学业适应之间关系的“动态交互作用观”提供了坚实的实证研究支持,同时也提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关键期以及各学段心理健康工作的策略——小学阶段就应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监测与防治;初中阶段应有针对性地关注学业成绩不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将改善学生的学业适应作为优化心理健康的重要辅助手段。

2019年,该成果发表于发展心理学领域知名期刊《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其核心理论观点“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间关系的发展性变化”,所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在多篇论文中得到应用。

“心理学科团队是学校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和新优势的典型代表。”山东师范大学校长张建介绍,近年来,该团队获批国际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课题1项、教育部重大重点项目课题3项,深入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多篇研究成果,并向全国政协、教育部等提交政策咨询报告18份。(通讯员 董广远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