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性和感性之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20 16:38 2

摘要:我是一名理科生,无论再写多少字,多少篇散文,我都坚持那么认为。理科生不是一个社会身份,也不是一种个人头衔,在我看来它纯粹就是一种思想烙印。通过多年学校教育和自我成长,在大脑皮层上来了那么一烙铁之后,它决定了我第一时间从哪里下手,又是如何观察分析判断事物。

我是一名理科生,无论再写多少字,多少篇散文,我都坚持那么认为。理科生不是一个社会身份,也不是一种个人头衔,在我看来它纯粹就是一种思想烙印。通过多年学校教育和自我成长,在大脑皮层上来了那么一烙铁之后,它决定了我第一时间从哪里下手,又是如何观察分析判断事物。

遇到任何事,任何物,任何现象,先思考「这是什么」,我认为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理科生,他本能地运用理性作为工具去思考,把个人感受放在一边。有时候,当个人感受和思考结果相抵触时,他要有勇气把个人感受放在一边,哪怕心里因此会很难受。

但是最近有件事动摇了我的这种坚定。发现这个变化,是我和一个网友之间发生的一段对话。

他说:「黑胶理论上只有开封第一次听到的是最完美音频。以后每一次播放都是损伤,音频都要受到影响。换句话说,黑胶其实挺智商税的」。

我回答: 「 一张黑胶可以播放 4000 次。播放 400 次也就损失了一点点。不谈数据,谈绝对概念那是耍流氓」。

到这里一切都很正常,大家逻辑对逻辑,他说原理,我说数据。但是接下来就突然发生了逆转。

他继续说:「其实除了损失之外,就我个人而言,真的听不出来黑胶和数字的区别在哪里……」。

我鬼使神差来了一句:「我曾经说过一模一样的话,直到某个下午出现......」

这个回答就已经不在理科生的路数上了,完全诉诸个人体验,完全不考虑统计学原理。看到我自己写出了这句话,我意识到自己的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

作为理科生,我可以从原理开始做分析,讨论数字音乐的原理,讨论它和黑胶那种模拟音乐之间的差异,用数据证明数字音乐就是好,并且全心全意地相信这个结论,把模拟音乐的支持者打入玄学,打入伪科学的范畴。

但我很清楚地知道,我的确有过那样一个下午。准确说只是一个小时而已,亲身听过一次用电子管放大器和号角喇叭播放的黑胶唱片。的确是一种独特而难忘的体验,过去那么久了,我依然会不断想起那些丰富而细腻的声音,想起号角喇叭之间落地长窗外的爬山虎如何在风中摇曳。

讨论谁好谁坏,谁高谁低,这都是纯粹主观的意见。而无论持有怎样的观点,那个下午根本绕不过去,它也在我心头留下了永久的烙印,彻底改变了我对模拟音乐的看法---我必须承认,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体验,甚至还有生理体验。要命的是,那种体验让我感觉到愉悦,而这种愉悦是无法从精准中获得的。

就这样,我大脑皮层上有个旧烙印,我的心头有个新烙印。上一烙铁,下一烙铁,让我在中间左右为难,感觉无论自己站其中哪一边,另一边就火辣辣地提醒我做人要诚实。

理性说:你的感受做不得准,数据不支持,你有种就安排一次严格的双盲测试,去掉颜色、形状、空间以及仪式感这些外部干扰条件,看看你是不是还有类似的感受,得出相同的判断。感性说:你的理性懂条毛线,它就知道数据,你和一个为了营养成分数据可以选择注射而不吃饭,没有说明书就无法正常生活,看到太阳只能想到核聚变看到大海只能看到水的家伙啰嗦什么?你甚至都不能说他曾经真正活过,不曾尊重过自己的感受,一个不尊重自身存在的东西,人都不是。

我说你们吵得我头晕心烦,烙印让我火辣辣地疼,你们谁给我倒杯冰水来定定神?一下子它们就都不做声了。

在许多年前,我买过一款进口安眠软糖,说是美国人民的超市里全都是,人人都在用。到手之后,我查了一下有效成分,发现是一种早期抗过敏药物。觉得奇怪,我就去做了一下研究。发现它的确是一种抗过敏药物,早已经被新款药物替代,而且都已经替换了好几代了。但是当初在使用过程中,过敏患者发现这种药物有一种严重的副作用,那就是嗜睡。

患者报告得多了,医生也承认了这一点。然后事情就开始变化,药厂继续生产这种抗过敏药物,但这一次调整了含量,也调整了说明书上的功效,把它变成一种用于安眠的保健品通过 FDA 审核,然后在超市上架---主打的就是曾经的药物副作用。

我最近老想起这个例子来。

医生和药厂都是按照理性来思维的,什么药物,什么成分,什么临床数据,针对什么病症,每一步都要有实验和数据支撑。患者不是,患者相信自己的身体感受。他们觉得困,那就是困,是否过敏在安睡面前算不得什么。我想,早在 FDA 批准之前,估计就已经有很多人不管不顾把药物副作用当作是疗效来用,这种无法无天,毫无根据的做法会让医生和药厂疯掉。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但如果每个人都保持高度理性,那么这款安眠软糖就不会出现了,医生会让患者闭嘴,不要胡说八道,不要乱用药。相对而言,如果每个人都顺着感性而为,大概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学出现,也许会有塑料算热性还是寒性的讨论,然后很多人亲手把自己葬送。

感性缺乏约束,难以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来。而理性过于傲慢,因此会蔑视人和人的感受,变得失去人性。两者都不好,但是两者又都不可或缺。就像是关于冰水究竟能不能帮助定神这件事,两者会争论得很厉害。但是如果我想拿一杯冰水喝,它们需要通力配合,否则我不单拿不到冰水,也无法确认它究竟冰不冰。

所以,那两烙铁大概率是一个都逃不掉,也大概率需要它们都同时火辣辣地,这样能够实现某种平衡,人就可以成功做到拿起一杯冰水喝下去之类的事情。

最后,我一个开 livehouse 多年,认识一堆 DJ 的朋友对我说:「你一定不要去入黑胶的坑」。我问他,那你推荐什么,他说:「数字音乐就好。」

那么他在 livehouse 的夜复一夜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