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对“需求”定义的局限性(一):过度崇拜价格信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20 23:30 2

摘要:西方主流经济学对“需求”的核心定义:在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这是经济学教科书里的经典定义,是所有经济类大学生的基础性必修课内容。然而,这样的“需求”无法描绘经济社会的全貌,分析范围的狭窄性和基本假设的不现实

(学之智经济原创)

西方主流经济学对“需求”的核心定义:在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这是经济学教科书里的经典定义,是所有经济类大学生的基础性必修课内容。然而,这样的“需求”无法描绘经济社会的全貌,分析范围的狭窄性和基本假设的不现实性,使其在应对现代经济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本文为该系列的第一篇文章,重点讲讲对“价格信号”过度崇拜的局限性,导致定义范围过于狭隘。西方主流经济学将“价格”视为资源配置的至高无上的信号,甚至一些经济学家将其盲目崇拜,认为所有有效的需求都必须通过价格机制来表达和实现。这样纯粹的价格主义只能想自己禁锢在象牙塔里,与经济实际严重脱节,甚至提出一些谬论导致政策制定中的错误决策。

经济实践中存在大量难以产生价格信号的需求

最典型的是公共需求,天生具有使“价格信号”失灵的属性。主流经济学的需求定义在解释公共需求时完全失效,这是主流经济学最根本的局限性所在。的核心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市场无法为其形成有效的价格。在此,列举如下例子:

国防安全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社会对国家安全的需求是绝对的、无法分割的。无法想象通过拍卖出价最高者享受安全,而出价低者被排除在外的情况,这显然是荒谬的。这种需求通常通过税收和财政预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其规模,完全绕开了价格机制。

基础科学研究和理论研究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并难以在短期内商业化应用,没办法通过市场机制形成价格信号。如果按照经济理论中的需求定义,这样的研究行为就不属于合理的需求。例如,对引力波、粒子物理等知识的需求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和长远利益,其成果无法被私有化并标价出售。它依赖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而非市场收入。

环境保护是典型的非市场行为,依靠市场化价格机制很难实施。例如,清洁的空气和稳定的气候是典型的公共品,无法向每个人收取准确的“呼吸费”,也无法向未来世代收取“气候稳定费”,被排除在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之外。但这种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常常通过国际协议、环保法规和公共政策来表达。

公共卫生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难以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当一场疫情来临,社会对疫情防范和阻断病毒传播的需求是集体性的,并非个人按照价格机制来决策。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这部分需求被理论框架排除在外。

经济实践中存在大量非货币化经济活动

大量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根本不在市场之内,因此没有价格信号。这些经济活动具有非货币化特征,并且是非常必要的。这导致以货币交易和市场价值为核心的现行经济学理论存在巨大盲区,成为主流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一个根本性缺陷。

例如,家庭内部存在大量的有价值的劳务活动,包括烹饪、清洁、洗衣、整理房间等。若这些服务需从市场购买,将产生巨额费用,但在家庭内部完成时,其价值不被计入任何经济统计。家庭内部的育儿与教育、老人照护等,替代了市场提供的教育培训、养老护理服务,但其经济价值同样被隐形化。这些活动的共同点是,满足了人们最基本、最核心的需求,如温饱、家庭、情感,却因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和货币媒介,而被传统经济学排除在“经济活动”之外。

又如,志愿者服务与社区救助,这类活动基于利他主义、社会资本和社区归属感,其动力机制与货币激励、价格机制完全相反。邻里互助也是一种非正式的有社会价值的互惠行为,帮邻居照看孩子、收取快递、在困难时提供帮助都不存在明码收费,但不能否认其蕴含重要价值。

再如,大自然提供的免费经济服务,人们每天都在享受,但从未被开具过发票,被经济理论排除在需求之外。森林净化空气和水源、昆虫和鸟类为农作物授粉、湿地调节气候和防洪等,这些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但从未通过价格来表达其价值。正因为这些服务是大自然无价提供的,从而被经济理论认为不是真实需求;若由人工提供并明码标价,就会成为经济理论中的有效需求。这是荒谬的,因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这与大自然提供还是人工提供无关。

社会基本权利与必需品需求不应该通过价格信号来表达

经济实践中存在的某些需求关乎人的基本尊严与生存,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伦理基石,社会共识认为其分配不应由价格和支付能力来决定。这不仅是道德上的要求,也是经济学和政治学上的深刻共识。其核心原因在于,将基本人权商品化会导致严重的市场失灵和社会灾难。

对于基本生存品,人们的需求是无价格弹性的。如果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价格再高也必须消费一定数量以维持生存。最需要基本生存品的人往往恰恰是支付能力最弱的人,在文明社会理应获得救助。例如,失业者流离失所、忍受饥饿,他们期待有房可住、有饭可吃,但没有购买能力,这不符合经济学关于需求“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定义,因而被认为没有需求。然而,他们真的没有需求了吗?对于这部分弱势群体,需要政府通过非市场行为,以公共需求的方式提供基本保障或给予社会救助。

基本权利和必需品不应由价格信号分配,一个只信奉市场逻辑提供“价格信号”的社会是冷酷、低效且极度脆弱的。将基本需求与价格信号脱钩,标志着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基于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价格信号为核心的西方经济学需求理论就会面临日益严重且不可弥合的缺陷,甚至可能失效。

来源:学之智经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