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宁,侬晓得伐?阿拉其实都是宁波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21 05:45 1

摘要:很多上海人可能不知道,他们每天挂在嘴边的“阿拉”,其实源自宁波方言。这个小小的词语像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上海与宁波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

很多上海人可能不知道,他们每天挂在嘴边的“阿拉”,其实源自宁波方言。这个小小的词语像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上海与宁波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

清末开埠后,上海迅速崛起,而宁波商帮早已驾着沙船纵横东海。当时有句话形容得好:“一个真正的上海人,一定会强调‘阿拉娘舅就是正宗宁波人’。”

老上海的石库门弄堂里,常飘着宁波人家自己腌制的臭冬瓜、咸黄鱼、黄泥螺等食品的特殊味道。有宁波老太太满弄堂追着孙子喂饭,大声叫着:“屈呐!屈呐!”(意即吃啊,吃啊)。

上海开埠后,宁波商帮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宁波旅沪人口曾有40万之众。

宁波商人在上海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占了上海工商界的七成,并至少创造了50个“第一”。从中国首家商业银行到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都是宁波人开创的。

就连南京路上的老凤祥银楼,最初也是宁波银匠的錾子敲出的招牌。这些宁波商人把生意做成了艺术,把商业智慧融入了上海的城市血脉中。

说到宁波对上海的影响,最直观的莫过于饮食文化。宁波菜多海味,黄鱼菜、红烧甲鱼、炒鳝糊、蛤羹都很著名。

上海人熟悉的状元楼、鸿运楼等,都是沪上久负盛名的甬帮菜馆。宁波菜以黄鱼入馔者较多,其黄鱼羹、苔菜拖黄鱼最有名,剥皮大烤也是传统的宁波菜。

宁波特色美食在上海:

1. 红膏炝蟹:宁波人最爱,鲜味来自螃蟹自然本味,肥美的蟹膏和咸鲜的蟹肉令人回味无穷。

2. 咸齑大汤黄鱼:大黄鱼用咸齑“吊”出来的鲜味,令人齿颊留香。

3. 宁波汤团:又白又圆、又甜又香、又可爱又好吃,用优质糯米水浸水磨,沥成团块再用黑芝麻、猪油、绵白糖、桂花做成馅子。

4. 宁波年糕:名扬四海,制作工艺已传承了百年,可以直接蘸糖吃,炒着吃,或是做成汤。

宁波对上海的文化影响同样深远。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就是宁波余姚人,他的作品《风雨天一阁》让无数上海人对宁波那座古老的明代藏书楼心生向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余秋雨同年龄的上海文化名人陈逸飞也是1946年出生于宁波。这位温文儒雅、激情洋溢的著名画家,虽然生活在上海,却保持着宁波人的特质——勤奋而不张扬,将艺术情怀融入日常生活中。

寓居上海的甬籍作家们对于宁波菜以及食俗文化的“鼓吹”,也是宁波饮食文化在上海传播的重要原因。

如今,宁波与上海的联系更加紧密。沪嘉甬铁路有了重大进展,海上勘察工作已经全面启动。这座大桥建成后,将从上海经嘉兴至宁波,不再绕道杭州和绍兴。

未来,我们能乘坐每小时350公里的高铁,上海到宁波的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左右。这将使两地的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更加便利。

即使在今天,上海仍然有不少宁波特产店。比如位于车站北路528号的“三关六码头”,面积不大却商品琳琅满目,集合了众多地道的宁波特产,也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食品。

店里卖得最好的产品是“夹笋豆干”,外面的豆干有韧劲,里面的笋丝脆弹,两种口感演绎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醉鸡、蟹块、黄泥螺、油焖笋、膏青蟹……这些宁波经典下饭菜,仍然是上海人餐桌上的美味。

所以你看,上海和宁波,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眷”了。这种奇妙的缘分,不仅仅体现在“阿拉”这个共同的口头禅上,更流淌在300多万宁波籍上海人的血脉里。

从老宁波闯荡上海滩的筚路蓝缕,到如今双城间一小时生活圈的便捷,变化的是时空距离,不变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务实、敢闯与坚韧。宁波是上海人味觉上的“外婆家”,精神上的“爷叔”,更是这座城市海纳百川气质中,一抹浓重而温暖的底色。

未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这两座城市的互动必将更加精彩。双城的故事,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先声——它告诉我们,开放、包容、敢拼、务实的精神,终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上海一点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