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敲下这段文字时,没想到自己随手发的吐槽会引发一场餐饮行业的地震。
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口水战,揭开了中国餐饮业工业化与消费者知情权之间的巨大鸿沟。
“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敲下这段文字时,没想到自己随手发的吐槽会引发一场餐饮行业的地震。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看到后立刻炸了毛:“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这位61亿身家的餐饮大佬连用三个“一定”表达起诉的决心。
战火迅速从微博蔓延到直播间、后厨,甚至行业内部群聊。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贾国龙则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自证清白。
01 一顿饭引燃的战火,两人隔空交锋
9月10日,罗永浩与同事五人在北京中粮祥云小镇西贝店消费830元,吃了15道菜。人均166元的账单让他感到“恶心”,不仅因为价格,更因为他尝出了“明显的预制菜味道”。
贾国龙拿着罗永浩的消费小票在媒体见面会上激动地坚称:“西贝的门店100%没有预制菜!预加工不是预制菜!”他还强调罗永浩的言论“非常伤人”。
罗永浩不但没退缩,反而加码攻势。当晚他宣布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实锤证据”。战火从微博烧到直播间,12日晚他在多个平台开启直播,展示西贝后厨使用的冷冻鱼包装图片,指出配料中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
02 开放后厨与撤回的参观,矛盾升级
面对危机,西贝打出“透明牌”。9月12日,贾国龙宣布向所有消费者开放全国370多家门店后厨。消费者在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可参观后厨任何菜品的制作过程。
但开放后厨反而引发新问题。有记者实地探访时,西贝工作人员承认部分菜品存在“隔夜情况”:煮好的羊排赏味期是三餐,今天上午一餐、下午一餐、明天上午还能卖。
媒体在后厨发现保质期18个月的腌制冷冻鱼、复热即食的番茄牛肉酱、标注“堂食袋装”的预制料包。这些画面通过网络传播,反而加剧了公众的质疑。
仅开放两天后,9月14日中午,西贝就发布通知,全国门店暂停后厨参观。顾客、媒体记者暂时无法进入门店后厨参观、拍摄和直播。
03 定义之争与认知鸿沟,各执一词
争论的核心在于“什么是预制菜”。贾国龙坚持:“按国标定义,西贝无一道预制菜”。他引用2024年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该文件明确:预制菜需满足“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等条件,且明确排除了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
贾国龙以鱼香肉丝为例解释:在中央厨房炒好、冷冻,到门店加热出餐叫预制菜;而肉丝切成丝,甚至焯过水、过油,但烹饪流程在门店完成的,就不叫预制菜。
罗永浩和消费者们却不买账。在大众认知中,任何形式的“非现场完整制作”,都可能被归入“预制菜”。这种定义上的模糊,本质上是行业标准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04 口水战中的伤亡情况,两败俱伤
战火持续蔓延,双方都付出沉重代价。
西贝全国门店单日营收同比减少200余万元,部分门店外卖订单从平日30单锐减至3-4单,成都某店客流下降10%(约20人),单店损失约2000元。
更严重的是品牌信誉的长期损耗。作为人均消费150元的中高端餐饮品牌,西贝长期以“手工现做”“西北匠心”为卖点,而预制菜的指控,无异于撕掉了其价值体系的核心标签。
罗永浩虽然总粉丝量因此次事件大涨数十万,并突破百万大关,但也遭到部分质疑。西贝支持者指责“你也卖预制菜”,虽然罗永浩大方承认自己卖预制菜,但强调“从不隐瞒”。
05 预制菜的行业困境,信任危机
西贝的困境背后是整个餐饮行业的信任危机。2023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劣质预制菜事件,已让消费者对这一品类心存戒备。
调查数据显示,72.3%的消费者在外出就餐时期待“现做现吃”,当人均150元以上的餐厅预制菜接受度骤降至18%。消费者不是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反对被欺骗的感觉。
贾国龙后来在行业群内承认:“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从今以后打明牌,向胖东来学习。”
但随后流出的后半段发言却显示他同时指责:“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太坏了。”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暴露出企业在危机公关中的慌乱。
06 战役结果与行业影响,深远变化
这场风波最终以双方休战告终。9月13日晚,罗永浩发文称“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
9月15日,西贝餐饮集团发布致歉信,承诺进行9大整改。值得一提的是,致歉信发出不久后便被撤回再重新发布,修改后的道歉信显示:对顾客虐我千百遍的“虐”字加了一个引号。
罗永浩随后声称放弃进一步追究西贝的权利。至此,这场持续了近一周的预制菜争议算是真正告一段落。
但这场风波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人民日报评论称:“预制菜讨论,在交锋中抵达共识”。如何更清晰界定预制菜标准?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如何在便捷服务的同时确保餐饮品质?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新华社则指出:“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更多理性的消费者并非反对预制,而是反对隐瞒和欺诈。
西贝曾一度开放后厨自证清白,但记者却在后厨发现保质期18个月的腌制冷冻鱼、复热即食的番茄牛肉酱。
这场风波后,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消费者要的不是技术性辩解,而是对“我花的钱是否物有所值”的基本确认。
罗永浩与贾国龙的争论看似平息,但中国餐饮业工业化与消费者知情权之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8000亿元。当工业化浪潮席卷餐饮业,如何在效率与品质、标准与个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所有从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唯有透明与诚信,才能重建消费者信任。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