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9日下午,在由北京市广电局承办,首都视听产业协会协办的“虚实无界:沉浸式科技赋能中国文化国际表达”视听科技专业沙龙“寻根与铸魂——中华文化基因激活沉浸式创作新动能”圆桌对话中,来自科技与文化领域的六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就如何以“文化+科技”让
2025年9月19日下午,在由北京市广电局承办,首都视听产业协会协办的“虚实无界:沉浸式科技赋能中国文化国际表达”视听科技专业沙龙“寻根与铸魂——中华文化基因激活沉浸式创作新动能”圆桌对话中,来自科技与文化领域的六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就如何以“文化+科技”让沉浸式视听体验内容创作迸发活力展开深度探讨。
“大空间VR能够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让我们亲眼看到真实的历史环境究竟是什么样的,增强对历史文化的沉浸感。”北京时之宇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呼显龙说。“VR不仅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门,更是推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利器,在没有语言文字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外国人士可以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细致刻画的视听体验,零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他也谈到沉浸式内容创作面临的考验:“VR一镜到底的广域视野需要创作者在叙事上更具巧思,让沉浸式视听不仅有炫酷体验,更具备故事价值与内涵,这样才能以新形态诠释好中华传统文化。”
北京虫洞创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CEO姚勇分享了北京中轴线、长城、大运河等文化IP产品的创作经历。他认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打造大IP的重要方向。一方面,文化遗产的市场影响力有利于IP传播,另一方面,虚拟现实叙事和新型数字表达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为大众提供了更有穿透力的观摩文化遗产的途径。他表示,虫洞创想将持续推动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文化消费场景结合,为观众打造更新更奇更震撼的视听文旅体验。
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特聘教授、数字艺术中国(DAC)创始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创意顾问王泊乔讲述了扎根数字艺术领域多年的体会,从单一文物数字化到文化遗产全貌的数字转移,沉浸式视听技术的不断升级正在为观众提供全新的文化体验。“在故宫马文化数字艺术展中,观众可以以一匹马的视角穿过故宫的十万件数字文物,这种超级视角是只有沉浸式能带来的独特魅力。”
“数字艺术可以让中华传统文化以静传艺、以情传世、以新传旧。”北京黑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品牌总监江珊说。她讲述了团队利用AI技术从传统国画中汲取灵感“活化古卷”,用轻量化光影技术将古迹古建升格为沉浸式行进剧场,用数字化内容将展陈零散文物串联成完整叙事的经历,分享了在打造“黄河之水天上来”“人在画中游”等经典意象时的思考。
北京开心麻花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凤华分享了大IP“开心聊斋”的创作历程。“在不断挖掘内容、不断丰富业务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从中华文化中寻根进行喜剧创作,能获得非凡效果。”她表示,未来将着力为观众提供更多元化的体验,在演艺空间中融入更多的新视听技术。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人研究院院长吕欣以《黑神话悟空》为例分析了中华文化题材沉浸式创作的成功之道:要发挥沉浸式“在场性”的强大能量,更要“用世界通用的情感打动观众”,在中华文化场域中讲好引人共鸣的故事。“沉浸式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能够在人群中实现前所未有的批量化的体验复刻”,他讲到,这将助其在文娱、教育等领域大展所长。
圆桌对话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周雯总结认为,沉浸式创作能够激活中华IP、激活中华文化,将静态的文本变成可感、可游、可触、可悟的动态体验,沉浸式技术可创造出意境独特的中国式故事表达和审美体验。“丰厚的中华文化不仅是创作的宝库,更是沉浸式叙事的灵魂源泉。”
科技是手段,文化是灵魂,将前沿视听技术与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深度融合,才能让沉淀的历史“活”起来,让隽永的故事“动”起来,激活沉浸式创作的无尽动能,为观众打造出既有深度体验、又有情感温度的中国式审美新境。未来,北京市广电局将以《北京市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核心引擎,持续推动“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强化数字赋能,聚焦产业发展,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开辟更为广阔的想象与实践空间。
来源:首都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