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像小草的图案真能代表‘相会’?”在富宁县第一中学的音乐课堂上,七年级学生农欣指着课本上的符号,眼中满是好奇。音乐教师黄兰笑着点头:“没错,‘坡芽歌书’里的每个符号背后都藏着壮乡的故事。认清了这些‘密码’,就能学唱山歌,还能在课本里学到有趣的非遗知识。”
“坡芽歌书”进校园现场教学。 冉光正 摄
“这个像小草的图案真能代表‘相会’?”在富宁县第一中学的音乐课堂上,七年级学生农欣指着课本上的符号,眼中满是好奇。音乐教师黄兰笑着点头:“没错,‘坡芽歌书’里的每个符号背后都藏着壮乡的故事。认清了这些‘密码’,就能学唱山歌,还能在课本里学到有趣的非遗知识。”
“坡芽歌书”是一部用81个图画符号记录情歌的古老文献,既镌刻着壮族浪漫的婚恋传说,又凝结着先民的农耕文化与生活习俗。2024年9月,富宁县被列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坡芽歌书”进校园试点后,富宁县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让这些历经千年的符号走出村寨、走进课堂,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富宁县遴选9所学校作为示范校,编写发放300余册教学资料,从符号含义、历史渊源,到背后的故事与经典曲目,层层递进搭建文化认知桥梁。如今富宁一中的学生们已能熟练认出“相会”“送别”等符号,跟着旋律唱起坡芽情歌经典曲目《哪里鹧鸪叫》;文山职业技术学院富宁分校结合学生特点,将符号解读与艺术鉴赏相结合,让“坡芽歌书”成为校本课程的鲜活内容,让学生读懂这些“比五线谱更古老的壮族密码”。
中小学校的走廊里,“坡芽歌书”文化体验区、宣传栏随处可见,学生创作的绘画、手工作品挂满墙面。学校常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专家进校园,传承人用地道壮语唱起古老歌谣,讲述符号里的农耕智慧;专家带着师生追溯“坡芽歌书”的传承脉络,让孩子们从符号中读懂壮族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在富宁县和文山州的大力推动支持下,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坡芽歌书陶艺贴》、富宁县思源学校的版画《坡芽歌书》入选云南省体育美育浸润计划成果展;2023年7月,富宁县第三幼儿园师生在“中越友好交流活动”中献唱坡芽歌书曲目;2024年6月,富宁县第一小学师生在第五届澜湄视听周上,将《坡芽歌书》与《诗经》巧妙融合,向世界展示云南非遗的魅力。
从课堂上的符号解读,到校园里的文化氛围,再到社会舞台上的传承实践,富宁县用“坡芽歌书”进校园的扎实行动,让非遗成了种在青少年心中的文化自信种子,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奏响了动人乐章。(记者 黄鹏 冉光正 赵金福)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