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盛典庆丰收 文州古韵享生活 | “畜”力绘就乡村“兴”图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21 08:38 1

摘要: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存栏总量超 45.36 万头(只),建成万头规模商品猪养殖场2个、高标准肉牛与蛋鸡基地多处,全县畜牧业总产值突破4.2亿元……一组组数据,勾勒出文县畜牧产业的“十年跃升曲线”。

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存栏总量超 45.36 万头(只),建成万头规模商品猪养殖场2个、高标准肉牛与蛋鸡基地多处,全县畜牧业总产值突破4.2亿元……一组组数据,勾勒出文县畜牧产业的“十年跃升曲线”。

作为依托特色农业崛起的县域,文县的畜牧产业曾长期深陷“散养为主、规模弱小”的困境。在科技创新的驱动、政策红利的护航下,文县畜牧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多元化成为其鲜明的新“名片”。

这份蓬勃生长的“畜牧力量”,既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更筑牢了文县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

品种多元——

从“单一零散”到“多极支撑”

现如今,文县的畜牧产业已告别过去品种单一、结构失衡的旧貌,形成了“主导产业引领、特色养殖补充”的多元发展格局。

在生猪养殖领域,文县已建成万头规模商品猪养殖场2 个、5000头以上规模场4 个、3000头以上规模场1个,成为县域畜牧产业的“压舱石”。

2025年新建的9个规模化养殖场中,生猪养殖仍然是核心板块儿,投产后预计年出栏商品猪将突破10万头,将会进一步巩固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特色养殖品类不断丰富,肉牛、蛋鸡、肉兔等养殖规模持续扩大,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以肉兔养殖为例,新建规模场投产后预计年出栏可达60万只以上,成为农户增收的“新亮点”。

畜牧业稳中有进,态势良好。截至今年6月底,全县生猪存栏7.14万头、出栏6.24万头;肉牛存栏1.35万头、出栏0.36万头;肉羊存栏4.37万只、出栏2.8万只;家禽存栏32.5万只、出栏18.7万只......多元品种结构让畜牧产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模式创新——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从“散养户各自为战”到“产业链抱团发展”,模式创新是文县畜牧产业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所在。

针对养殖产业资金投入大、市场对接难的痛点,文县创新推广“企业+合作社”代养模式,构建起“企业抓投入销售、合作社抓养殖生产”的分工协作体系。

企业凭借资金实力和市场资源,解决了合作社“融资难、销售愁”的问题;合作社专注养殖环节,发挥本土化管理优势,实现了精细化饲养。

目前,全县已建成7个代养模式商品猪场,年出栏4.8万头;在建9个代养场投产后,将新增出栏5万余头,推动代养板块年出栏总量突破10万头,预计产值超2.04亿元。

一批示范主体引领作用愈发凸显。石鸡坝镇润大畜禽养殖合作社年出栏商品猪1.5万头,桥头镇大天蓬生态养殖合作社、胜得旺生态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经营主体稳步发展,不但实现了自身提质增效,更带动了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升级,引领更多群众走上了规模化养殖增收路。

保障有力——

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护航”

产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全链条的精准保障。文县以“科技赋能、政策护航、监管托底”为支撑,为全县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屏障。

在科技与政策支持上,文县持续加大投入,推动产业向现代化转型。通过引入先进养殖技术、建设标准化养殖设施,实现养殖过程的提质增效;同时,政策红利精准滴灌,从资金扶持到技术指导,全方位助力养殖主体发展壮大,推动规模化养殖占比从十年前的22%跃升至71%。

“养殖兴,防疫先”,文县始终把动物疫病防控与产品安全放在首位。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签订责任书压实防疫责任,构建起严密防护网络,2025年春季集中免疫畜禽51.42万头(只、羽),免疫密度均达99%以上;开展“大清洗、大消毒”专项行动,消毒各类场所30余万平方米,做到了从源头阻断疫病传播。

在质量监管上,文县严守“舌尖上的安全”。2025年上半年,开展兽药饲料专项整治行动3次,检查各类场所126家次,强化投入品源头管控。严格实施产地检疫,检疫畜禽2.1万余头(只、羽),规范跨省调运监管46车次。

畜牧蝶变,未来可期。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之路,更是产业兴农的实践之路。下一步,文县将继续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延伸产业链条,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以畜牧业的蓬勃发展之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蓄势赋能,奋力书写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时代新篇章!

来源:陇南文县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