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书总在告诉我们几千年前的人类如何生活,却很难让我们“亲眼见到”他们的模样。但如今,博物馆里的复原像让我们有机会与祖先“对视”:有5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有1万年前皮肤黝黑的英国先民,还有500年前被献祭的印加冰少女。这些复原像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头骨化石、
历史书总在告诉我们几千年前的人类如何生活,却很难让我们“亲眼见到”他们的模样。但如今,博物馆里的复原像让我们有机会与祖先“对视”:有5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有1万年前皮肤黝黑的英国先民,还有500年前被献祭的印加冰少女。这些复原像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头骨化石、DNA分析甚至古植物遗存,一点点拼凑出来的。今天就带大家认识这些“复活”的远古人类,看看我们的祖先到底长什么样,他们的生活又藏着哪些秘密。
历史书试图向我们讲述几千年前的生活,但很难构建出直观的视觉形象 。
走进博物馆,你就能“直面”我们的祖先——差不多能。许多博物馆都展示着高度逼真的远古人类肖像,从史前人类的面部复原像,到古埃及的“木乃伊肖像”和庞贝壁画中的人物形象。
继续滑动,来认识这些生活在数千年前的人,从新石器时代的劳动者到所谓的“印加冰少女”……
每一幅复原像或肖像,都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贴近远古人类的真实面貌。
这位年轻的尼安德特人曾在多格尔兰(一片位于荷兰海岸附近的史前沉没陆地)游荡 。
古生物艺术家仅用一块他的头骨碎片——一块约有5万至7万年历史的眶下骨,就打造出了这具栩栩如生的半身像。
如今人们称他为“克赖恩”,他的右眼上方有一个凸起(实际上是一个小型良性肿瘤),日常饮食以肉类为主,体格健壮结实。
这具半身像不仅还原了克赖恩的外貌,更通过细节展现了尼安德特人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惯,为研究早期人类提供了直观参考。
这具面部复原像展示的克罗马农人,是最早在欧洲定居的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之一,我们的智人祖先在4万至1万年前就长这样 。
这具史前人类的骨骼残骸是在法国莱斯埃济耶的克罗马农岩石庇护所发现的,布莱顿皇家 Pavilion 博物馆和美术馆将其“复原”。
这些早期现代人曾与尼安德特人共同生活在欧洲大陆。
克罗马农人的复原像,让我们得以看到智人在欧洲早期定居时的外貌特征,与尼安德特人的差异也为研究人类进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切达男人是英国发现的最完整的人类骨架,他生活在约1万年前,当时英国仍通过陆地与欧洲大陆相连 。
这具中石器时代狩猎采集者的遗骸,于1903年在萨默塞特郡切达峡谷的高夫洞穴中被发现。
2018年,科学家与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合作,对他的头骨进行了测量和扫描,还原出他的外貌:皮肤黝黑、眼睛浅色、头发深棕。
有趣的冷知识:当时的欧洲人都有乳糖不耐受的问题,这也反映了当时的饮食结构以狩猎采集为主,尚未发展出畜牧业。
考古学家兼雕塑家奥斯卡·尼尔森,利用一具8000年前的头骨和遗传证据,复原出了这具被称为“路德维希”的中石器时代男人形象 。
他肤色苍白、眼睛湛蓝、头发棕长,这具头骨是在莫塔拉与其他九具头骨一同被发现的,而路德维希的头骨奇特地被钉在一根木桩上,这是此类发现中的首例。
这位狩猎采集者去世时约50多岁,头顶有一道明显的1英寸(约2.5厘米)伤口,但伤口有愈合痕迹,可能不是导致他死亡的原因。
路德维希的复原像和头骨上的特殊痕迹,为研究中石器时代的社会习俗和人类健康状况提供了宝贵线索。
这具被称为“巨石阵男人”的面部复原像,基于在巨石阵地区发现的一具5500年前的骨架打造,人们认为他展现了数千年前一位新石器时代男人的模样 。
据推测,他约公元前3000年出生在威尔士,3岁时搬到巨石阵地区,去世时年龄在25至40岁之间。
有趣的是,他的遗骸几乎没有显示出体力劳动的痕迹,还被安葬在一座精致的坟墓中,推测社会地位较高。
专家为巨石阵男人赋予了健硕的体格、淡褐色的眼睛和带有些许姜黄色的深棕色头发,以体现他可能的凯尔特血统,这些特征也与当地的族群起源相吻合。
这具新石器时代女人的骨架,是在布莱顿最古老的遗迹——怀特霍克山的古代墓葬丘中发现的 。
这具令人惊叹的面部复原像,展现了怀特霍克女人在公元前3650年至公元前3520年之间活着时的模样。
据推测,她在威尔士附近长大,长途跋涉到东萨塞克斯郡,去世时年龄在19至25岁之间。
人们认为怀特霍克女人可能死于分娩,因为在她的骨盆区域发现了胎儿的遗骸,这也为研究新石器时代女性的生育状况和死亡率提供了重要证据。
在约旦标志性的纳巴泰人定居点佩特拉以南约586公里处,坐落着有2000年历史的黑格拉古城——纳巴泰王国的第二大城市 。
2008年,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古老的岩石开凿陵墓,墓中存有人类遗骸,墓门上方有一段可追溯至公元前60-61年的铭文,纪念一位名叫希纳特的女人。
对被认为是希纳特的骨架进行分析后发现,她去世时年龄在40至50岁之间,身高1.6米,社会地位中等。
根据专家建议和艺术诠释,这具复原半身像展现了希纳特佩戴着当时流行的复刻珠宝和编织亚麻服饰的模样,还原了纳巴泰女性的典型形象。
这具盎格鲁-撒克逊男人的复原像,留着浓密的胡须和长发,他生活在约公元550年 。
他的遗骸是在布莱顿的一座坟墓中发现的,考古学家了解到,他去世时超过45岁,身高1.75米,可能因多颗口腔脓肿导致的牙齿问题死亡。
在他的坟墓中还发现了武器,这表明他可能是一名战士,社会地位较高。
斯塔福德路男人的复原像和墓葬物品,为研究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军事文化、社会结构和医疗状况提供了直观资料。
2012年,这具瓦里贵族女性的骨架在利马以北的一座金字塔陵墓中被发现,安葬在一个私人墓室里 。
瓦里人在公元700年至1000年间生活在这一秘鲁地区,比印加帝国崛起早得多。
她生活在约1200年前,去世时年龄约60岁,这具细节丰富的面部复原像,基于对她头骨的数字化扫描打造。
这具被称为“瓦里女王”的复原像,佩戴着与在她陵墓中发现的耳环完全一致的复制品,还原了瓦里贵族女性的华贵形象,也为研究瓦里文明的社会等级和服饰文化提供了参考。
图中人物是埃斯特里德·西格法斯多塔,她于11世纪出生在一个有权势的富裕家庭 。
由于多块卢恩石碑上都刻有她的名字(这类石碑通常用于纪念有权势的男性),专家认为埃斯特里德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女性,可能是家族的领导者。
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为35岁,但埃斯特里德活到了约80岁,这具面部复原像展现的就是她80岁时的模样,现收藏于斯德哥尔摩县博物馆。
埃斯特里德的复原像和相关历史记录,打破了人们对中世纪女性社会地位的固有认知,证明当时部分女性也拥有较高的权力和影响力。
这具理查三世国王的半身像,基于2012年在莱斯特一个现代停车场下发现的他的遗骸打造,还原依据是对他头骨的扫描 。
DNA结果显示,这位15世纪的英国国王有96%的概率是蓝眼睛,与都铎时期肖像中常见的黑发形象不同,DNA结果表明他有77%的概率是金发。
这具复原像纠正了历史肖像中对理查三世的部分艺术加工,更贴近他的真实外貌,也为研究英国中世纪王室的遗传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理查三世遗骸的发现和复原,是近年来英国考古学的重大成果,让人们对这位历史上颇具争议的国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1995年,考古学家在秘鲁安第斯山脉高处的安帕托火山上,发现了这具冰冻的印加少女木乃伊 。
这个孩子被称为“胡安妮塔”或“印加冰少女”,据信在约500年前,一场火山爆发后,她作为仪式祭品被献祭。
这样的献祭会为她的家族带来荣誉,她也会在家族中被崇拜数代。
2023年,一支由秘鲁和波兰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在阿雷基帕的圣玛丽亚天主教大学公布了她的面部复原像,复原工作参考了DNA研究、身体扫描、头骨测量和民族学特征,让这位印加少女的形象得以“重现”。
当埃及处于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古老传统与新潮流相互融合,“法尤姆肖像”(因常发现于开罗以南的法尤姆地区而得名)就是其中之一,在公元1至3世纪颇为流行 。
目前已知的法尤姆肖像约有900幅,人们认为这些彩绘木板在主人在世时,最初会陈列在他们家中,去世后则被转移到木乃伊身上。
肖像会被放置在木乃伊的面部上方,用亚麻绷带固定,图中是一具带有典型法尤姆肖像的木乃伊,可追溯至公元80-100年。
法尤姆肖像融合了埃及的木乃伊传统和罗马的肖像艺术,是文化交融的产物,为研究罗马统治时期埃及的社会生活和艺术风格提供了珍贵资料。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具法尤姆肖像中,艺术家采用了蜡画技法(一种古希腊技术,将蜂蜡与颜料混合),描绘了一位穿着带有紫色条纹白色束腰外衣的男子 。
颜料层异常厚重,部分区域甚至是用手指涂抹的,男子卷发浓密、面部圆润,看起来与罗马皇帝提图斯(公元79-81年在位)有些相似,而这幅木乃伊肖像的创作时间也大致在提图斯统治时期。
蜡画技法的使用和人物形象的风格,体现了当时艺术的多元性,既保留了希腊罗马的绘画传统,又融入了埃及的文化背景,是研究古代艺术传播的重要实例。
这张年轻女性的法尤姆肖像,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那双大大的眼睛,浓密的睫毛更凸显了眼睛的灵动 �睫毛。
她戴着一个镀金的葬礼花环——这是古希腊和罗马帝国常见的殡葬饰品,艺术家使用薄金箔打造了这个花环。
这幅肖像可追溯至公元90-120年,其背景最初也是镀金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表示,这“体现了她的神圣地位”,暗示她在死后被赋予了类似神灵的象征意义。
肖像中的服饰、饰品和背景处理,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和宗教观念,为研究罗马时期埃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殡葬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幅可追溯至公元100-130年的法尤姆肖像,是罕见的双面肖像,现收藏于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
尽管两幅肖像中的人物看起来不太像,但人们认为艺术家描绘的确实是同一个人——两人有着相似的面部特征、珠宝和梳成紧密卷发的黑发。
艺术家在椴木板上采用蜡画技法,创作了这幅独一无二的木乃伊肖像,双面肖像的形式在法尤姆肖像中极为罕见,可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这种特殊的创作形式,为研究当时的艺术表达和宗教信仰提供了新的视角,推测可能与对死者的双重纪念或特定的宗教仪式有关。
这幅古希腊风格的法尤姆肖像,描绘了一位老年女性,肖像中眉毛、颧骨和眉骨的轮廓线条锐利 。
肖像创作于公元100-125年,老年女性戴着一对耳坠,穿着深红色束腰外衣,她金色葬礼花环的残片依然可见。
与描绘年轻女性的肖像不同,这幅老年女性肖像更注重展现面部的岁月痕迹,体现了对不同年龄段人物的真实刻画。
它为研究罗马时期埃及老年人的社会形象和艺术表现提供了难得的资料,打破了艺术作品多聚焦于年轻群体的传统认知。
这幅可追溯至公元100-150年的精美木乃伊肖像,发现于安提诺波利斯——这座古城位于尼罗河东岸,由罗马皇帝哈德良(公元117-138年在位)建立 。
自发现以来,画中的女子就被称为“欧洲女人”,仅仅因为她肤色苍白,这幅殡葬木板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使用镀金,不同寻常的是,镀金不仅覆盖了头部,还延伸到了颈部和胸部区域。
你可以在巴黎卢浮宫看到这幅肖像,它与其他木乃伊肖像一同展出,展现了当时多元的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
“欧洲女人”的称号和独特的镀金工艺,反映了当时埃及与欧洲的人员交流和艺术融合,为研究罗马帝国时期的跨区域文化互动提供了实例。
这幅公元100-150年的法尤姆肖像中,描绘的是青年男子欧提克斯,他穿着一件白色罗马束腰外衣,右肩上方有一条紫色条纹 。
仔细观察束腰外衣领口处潦草的希腊铭文,虽然明确写着他的名字和释奴身份,但学者们仍不确定铭文末尾“我签名”的部分,是画家的签名(这在当时很罕见),还是记录欧提克斯获得自由的行为。
肖像中的铭文为研究当时的社会身份制度和文字使用提供了直接证据,欧提克斯的释奴身份也反映了罗马时期埃及社会的阶层流动性。
这幅肖像不仅是艺术作品,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让我们得以了解普通民众的社会身份和生活状况。
这幅法尤姆肖像中有许多细微却富有洞察力的细节,年轻女性的高髻发型是罗马皇帝哈德良统治时期(公元117-138年)的典型时尚,这幅木板肖像的创作时间也正是公元120-140年 。
她脖子上的“维纳斯环”(颈部两侧的凹陷)展现了她的青春美丽,她还戴着一条月神项链(lunula amulet),这种项链通常由年轻女孩佩戴,直到结婚,被认为能抵御邪恶。
你还会发现,肖像的边缘没有镀金——这部分木板会被木乃伊绷带覆盖,因此无需装饰,体现了当时艺术家对细节的精准把控。
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时尚潮流和民间信仰,更体现了艺术家的实用主义创作理念,为研究罗马时期埃及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细节。
这幅法尤姆肖像采用自由的笔触而非锐利的轮廓,描绘了一位面容瘦削的男子,给人一种近乎神秘的感觉 。
肖像创作于公元140-170年,艺术家着重刻画了他直视前方的目光、微张的嘴唇,以及贴在额头的几缕湿发,营造出一种生动的动态感。
镀金的花环和背景是在木板安装到位后才添加的,这种分阶段的创作方式,体现了当时木乃伊制作与肖像创作的紧密配合。
这幅肖像的艺术风格更具表现力,展现了法尤姆肖像从写实向更具个性化表达的发展,为研究古代艺术风格演变提供了参考。
这幅创作于公元140-160年的法尤姆肖像,被认为描绘的是一位萨拉皮斯(古希腊-埃及神祇)的祭司 。
这位留着胡须的男子目光锐利地注视着观者,似乎希望人们不要错过他额头上带有七角星的头带,头带下方精心梳理的三缕头发,也是萨拉皮斯教派的典型特征。
肖像中的宗教符号和服饰细节,为研究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祭司阶层的形象提供了重要依据,萨拉皮斯教派的融合性特征也反映了当时不同文化的宗教融合。
这幅肖像不仅是个人的纪念,更承载了宗教信仰的象征意义,是研究古代宗教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重要资料。
布鲁克林博物馆将这幅肖像描述为一位贵族女性的肖像,图中年轻女性以浅蓝灰色为背景,创作于公元150年左右 。
艺术家描绘的她穿着罗马风格的服饰,这幅肖像最终被编织进传统的埃及木乃伊中,得益于埃及干燥的气候和长期的地下埋藏,这幅保存完好的肖像未经过修复,让我们得以看到数千年前原始的鲜艳色彩和逼真形象。
肖像与木乃伊的结合,体现了埃及传统与罗马文化的融合,为研究当时的殡葬习俗和文化交融提供了直观实例。
这幅肖像的完好保存,让我们得以欣赏到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也为研究罗马时期埃及的色彩使用和绘画技法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样本。
这幅法尤姆肖像描绘的男子,穿着一件白色罗马风格服饰,单肩搭着典型的紫色饰带,艺术家采用蜡画技法创作了这幅作品 。
男子注视着观者,双眼位置略有不对称,这幅创作于公元1世纪晚期的木乃伊肖像,比许多其他肖像更为朴素——没有镀金的花环和背景。
你可以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看到这幅肖像,它与其他古代艺术品一同展出,展现了当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这幅朴素风格的肖像,反映了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艺术需求,并非所有木乃伊肖像都追求奢华,普通民众的肖像更注重实用性和对个人形象的基本还原。
这幅法尤姆肖像中男子的大眼睛格外引人注目——当时罗马风格偏好描绘大眼睛的人物形象 ️。
肖像创作于公元160-180年,艺术家采用蜡画技法,描绘了死者曾经浓密的胡须、浓密的黑发和轮廓分明的脸颊。
大眼睛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罗马文化对埃及艺术的影响,这种风格上的融合,为研究跨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了实例。
肖像中的面部特征和服饰细节,也为研究当时男性的审美取向和社会形象提供了参考,展现了罗马时期埃及男性的典型风貌。
这幅法尤姆肖像采用较浅的色调描绘了一位青年男子,他下颌和上唇淡淡的绒毛表明他刚步入成年 。
肖像创作于公元190-210年,你会注意到他的右眼处有类似手术切口的痕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这一解剖学特征描述为“一种已接受治疗的异常情况”。
肖像中记录的手术痕迹,为研究古代医学水平和健康状况提供了罕见的视觉证据,表明当时的医学已经能够处理一些眼部疾病。
这幅肖像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成为了研究古代医学史的重要资料,让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的医疗技术和人们的健康问题。
这幅法尤姆肖像的创作时间比其他许多肖像都晚(约公元250年),但可以说它在深度和写实性上有所欠缺,艺术家没有使用蜡画技法,而是采用了更古老的蛋彩画技法 。
老年男子的一侧肩膀上坐着埃及鹰神荷鲁斯,另一侧坐着代表冥界神灵的公羊,这幅肖像边缘有五个打孔,这表明它是被绑在木乃伊或棺材上的,而非插入绷带中。
较晚的创作时间和传统技法的回归,反映了当时艺术风格的复古趋势,而宗教符号的加入则体现了对传统埃及宗教的回归。
这幅肖像为研究法尤姆肖像的后期发展和罗马帝国晚期埃及的宗教复兴提供了重要线索。
壁画中的女性将尖笔(一种书写工具)抵在唇边,仿佛陷入沉思,另一只手拿着蜡板,许多人认为这是希腊著名女诗人萨福的画像,但实际上,这描绘的是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中毁灭的古罗马城市庞贝的一位上层社会女性 。
她显然家境富裕,头发上装饰着金线,戴着硕大的金耳环,这幅壁画创作于公元50年,现收藏于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
壁画中的服饰、饰品和手持的书写工具,反映了庞贝上层女性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打破了人们对古代女性“不识字”的固有认知。
这幅壁画是庞贝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为研究古罗马城市的社会生活、女性地位和艺术风格提供了生动的资料。
这幅庞贝壁画描绘的青年男子,显然沉浸在沉思中,无暇顾及观者,他戴着绿色月桂 wreath(花环),手持一卷卷轴(rotulus,一种书写文件) 。
壁画创作于公元50-79年,属于庞贝绘画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绘画注重更复杂的设计,与“萨福”壁画风格相似。
这幅壁画原本装饰在墙壁的中部区域,背景为白色,给人一种镶框画作的感觉,这种布局体现了当时的室内装饰美学。
青年男子的服饰、手持的卷轴和沉思的姿态,反映了古罗马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为研究当时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状况提供了参考。
这幅壁画描绘的夫妇肖像,是在庞贝的废墟中发现的,这是该地区唯一一幅此类双人肖像,展现了面包师特伦提乌斯·尼奥和他的妻子,两人都显得有文化修养 。
特伦提乌斯手持纸莎草卷轴,他的妻子手持尖笔和书写板,她手持权力象征物,且站姿略靠前于丈夫,这表明他们是异常平等的伴侣关系。
这幅壁画打破了人们对古罗马社会“男尊女卑”的单一认知,展现了部分家庭中夫妻平等的关系,也反映了面包师阶层的文化追求。
作为庞贝罕见的双人肖像,它为研究古罗马家庭结构、社会阶层和性别关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资料。
这幅令人惊叹的罗马女性马赛克镶嵌画,让人不禁为之惊叹——艺术家甚至成功描绘出了她嘴唇的光泽感 。
这位表情严肃的女性戴着项链,穿着装饰华丽的衣服,这些都表明她来自富裕家庭,而马赛克的精美细节和高超工艺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幅创作于公元1世纪的马赛克镶嵌画发现于庞贝,如今在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展出,它很可能原本装饰在私人住宅的墙壁上。
马赛克镶嵌画的高超工艺,反映了古罗马艺术的精湛水平,而女性的服饰和饰品则为研究当时的时尚潮流和社会阶层提供了直观依据。
来源:开封王唠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