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雅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字之约——岳阳日报《云梦周刊》作者见面会侧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21 09:28 1

摘要:乙巳年仲秋,洞庭波平,云梦风清。9月13日下午二时三十分,岳阳日报社十四楼会议厅内,一场期待已久的文字之约如期而至。由岳阳日报《云梦周刊》主办、岳阳市采风学会承办的作者见面会暨“文字工作漫谈”讲座,在这里举行。这不是寻常的培训课,而是一场属于文字工作者的秋日雅

秋日雅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字之约

——岳阳日报《云梦周刊》作者见面会侧记

□李晗妮

乙巳年仲秋,洞庭波平,云梦风清。9月13日下午二时三十分,岳阳日报社十四楼会议厅内,一场期待已久的文字之约如期而至。由岳阳日报《云梦周刊》主办、岳阳市采风学会承办的作者见面会暨“文字工作漫谈”讲座,在这里举行。这不是寻常的培训课,而是一场属于文字工作者的秋日雅集,一次媒体与读者、作者之间的深度对话。

《云梦周刊》作为岳阳日报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自2018年1月28日创刊以来,始终秉持“新时代视域、大文化定位、报网人联动、多元化拓展”的办刊理念,刊登优秀作品3000余篇,以一种记录时代的责任和贴近百姓的姿态,阐述巴陵大地历史的深度、文化的厚度、发展的高度、生活的温度,读者反响热烈,社会各界好评。庞大、优秀的作者群体,是《云梦周刊》质量的可靠保证。这次《云梦周刊》与作者的见面会,是一场共研文字、共商文化的盛情邀约,许多精彩故事由此展开。

“文字工作漫谈”讲座现场

“金牌主持”原是文字高手

会议厅内,气氛热烈。面对场内上百文友、线上数千网友的热切期待,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学会顾问林霞辉先生主持开场,言谈从容,妙语连珠。他用“三高”精辟概括这次活动主题:“在岳阳日报社文字高地,邀请文字高手,支文字高招”;然后他又用“三手”热情推介主讲人——岳阳日报社党组副书记宋可权先生,称其为“写作高手、从政能手、讲课里手”。精彩的主持瞬间点燃了全场气氛,大家都感叹:“这个主持人不一般!”采风学会负责人刘衍清解密:林霞辉先生20多年前就是市政府机关刊物《岳阳经济》的主编、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是文字界妥妥的“大内高手”。

“虽不能至,赠一首诗”

“每周清韵入怀温,一纸风烟墨有痕。读到深时香满榻,不知明月已登门。”岳阳市诗词协会、辞赋协会副会长沈葆玲,是采风学会的骨干成员。活动当天,她在外地,为了弥补不能亲自参加的遗憾,深思熟虑,吟诗一首,早上8点零3分,就发给了刘会长。这首诗,表达了广大读者对每一期《云梦周刊》的期望和沉浸式阅读的愉悦。刘会长兴冲冲地找到采风学会会员、著名书画家殷本崇先生,老先生当即铺纸研墨、龙飞凤舞,霎时满纸云烟。活动一开场,就将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了《云梦周刊》。

在现场参加活动的岳阳市税务局退休干部刘萍先生“须眉不让巾帼”,文思泉涌,当即赋诗两首,其一,致敬岳阳日报《云梦周刊》:“每周清韵沁心温,满卷烟霞笔底痕。读到忘机惊夜半,忽闻松露叩柴门。”其二,《读〈云梦周刊〉感怀》:“案上新刊墨色纯,洞庭故事笔端存。心随雅韵逐潮涌,犹恋篇中云梦魂。”

岳阳市诗词协会、辞赋协会副会长沈葆玲为《云梦周刊》赋诗,著名书画家殷本崇挥毫书写。

“文字工作怎么漫谈?”

台下高朋满座,网上高手如云,此时此刻,饶是身经百战的宋可权先生,也难免有一点小小的紧张。喝一口茶,他缓缓开口,文字工作怎么“漫谈”?具体来说,就是要打破时间空间,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打破体裁界限,糅合公文、新闻、散文;打破壁垒森严,放下架子、畅所欲言。接下来,他从“人类语言具有独特魅力”“文字工作分类”“古今中外,文字工作都重要而神圣”“什么是文章?”“什么是好文章?”“熟练掌握文字工作的‘三把钥匙’”六个方面,侃侃而谈,分享自己从事文字工作30多年在丰富实践中形成的作品、获得的感悟。

将近3个小时的讲座,现场内每一个人都在凝神倾听,认真记录,不时颔首,或者会心微笑。岳阳日报社视频部和采风学会众多会员通过手机进行直播,数千网友参与,留言互动热烈非常。文字的魅力,就这样穿透屏幕,跨越山河,将素未谋面的人们联结在同一片精神原野。

线上线下,感人的一幕幕

这场线上线下文字的双向奔赴,涌现出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几位年高德劭的老者,全程参与。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退休教授潘云冰女士、岳阳市总工会原副主席杨西霞女士、岳阳经开区原副主任王国湖先生、书画家殷本崇先生、高级工程师朱志立先生,都是耄耋之年,却端坐会场内,三个小时未曾稍离;室内空调温度相对偏低,仍克服困难全程专注记录。这份“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和对文字的虔敬,令人动容。

亲情难舍,真情难割。南湖渔场社区退休女干部周琼选女士,家中有老母等3个病人需要她照顾。面对讲座的邀约,对文字的一片真情让她左右为难。最后她请热心邻居帮忙,自己抽出宝贵的几个小时赶到会场,参与活动。“在生命中阅读,在选择中阅读,在思考中阅读,在行走中阅读”,她工工整整的几页笔记,见证了一位文学爱好者的执着深情。还有刘辉舟先生,74岁,打理着一个小店,毅然歇业半天,赶来参加活动。

知青回访,亲情回归。50多年前在汨罗的知青黄雪雪,在华容的知青、后中南大学退休教授杨务滋,以及岳阳籍在长律师彭霖,当天专程从长沙搭车来岳阳,参加这次见面会活动。讲座中“小田改大田”的新闻作品,唤起了杨教授深情的回忆。“华容道村的地势与汨罗市小田改大田的地方一样,都是丘陵地带,‘巴掌田’到处都是。当年我开手扶拖拉机耙田,从这丘田去那丘田要爬‘田神杠子’,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高铁之上,专心听讲。9月13日下午两点半,岳阳开往合肥的G1774次列车风驰电掣,正在出差途中的湖南理工学院吕敬文教授,全神贯注地收看讲座直播,并第一个上交心得感受:“以真为本,以实见长。”

年届古稀的湖南理工学院原体育学院教授李景松退休后担任市体操协会会长。听课过程中,他用手机直播,与场外的师生分享讲座内容,直播点击量突破三千人次。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岳阳老干部(老年)大学文学班辅导老师蒋正亚和刘丽、黄河浪、江秋霞、高三九、史建国等20多位文学班学员以及曹国东、谢一萍、李双庆等采风编辑部成员一道走进了座无虚席的岳阳日报社十四楼会议室……

“云梦筵开,金风送爽,满堂墨客同斟”

一次见面会,带来的感情交流;一次讲座,带来的丰富感悟,大大超出所有参与者的预期。见面会之后,线上线下参与者的心得体会如雪片般飞来。

从农村来,带着泥土芬芳。在会场内,有一批从各县市区农村赶来的作者。陈辉华,79岁,岳阳县新开镇农民,坚持业余写作六十年。他回忆与岳阳日报的深厚情缘:“20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我看到一位村民将晚稻‘农垦五八’当成了早稻种下泥,耽误了一季收成,就写了一篇通讯稿《农户要加强稻种标签的认知》寄给了当时的《岳阳晚报》几天后,报刊就将此文登在一版头条,对种子的存放起了警示作用。”罗忠文,临湘市农民作家,学校保安,业余坚持写作。“讲座最高潮处,宋先生倾囊相授文字工作的‘三把钥匙’——标题如何出新,排比如何造势,版面如何臻美。所讲内容翔实生动,令我如饮甘露,茅塞顿开。”此段文字,足见其功底深厚。李岳武,岳阳县毛田镇退休教师,8O岁,红网版主,坚持创作5O年。“谈及语言时,宋先生特别强调了排比的气势、比喻的贴切、引用的自然、分析的深刻。话语虽简,却蕴含无穷写作智慧。令我忽忆昔日所读佳作,无一不是在这些方面做得恰到好处。”这番点评,犹有当年三尺讲台、春风风人的神采!意犹未尽,他又填《满庭芳》词一首:

“云梦筵开,金风送爽,满堂墨客同斟。洞明世事,练达即文心。三钥启扉见道,纵谈处、妙理堪寻。凝神际,珠玑掷玉,星斗落琼林。

烟霞生笔底,剖析毫厘,编古排今。更道是,文章须有深沈。字外峥嵘风骨,秋梧叶、簌簌清音。归来后,胸藏万壑,明月照书襟。”

“金鞭裂云明我天”。一辈子与文字打交道的省作协会员潘培柏,他的感悟果然与众不同:“去过张家界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个金鞭溪。温习今天的辅导课,我猛然想到了金鞭溪,想到了金鞭裂云的神话故事。”“一支笔,要写定一个世界,一个字节注定了就是这个世界里的一个鼓点。‘金鞭裂云’一堂课,清澈了我行笔写文的一方天空,受益无限。”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潘云冰教授忍不住为之拍案叫好!她认为,这是由自然景观,引入文学领域,是很富哲理的。文章不是做出来的,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风就是生活,生活的细节,最富情感,最富魅力,是生活的亮点。文章没有生活细节的描写,就是一潭死水。生活是由许多不经意间的细节构成的,只有深读生活,体验生活,深解其中味,溶细节于笔端,才能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这样文章,才能花开千日好,历久愈弥香。

“从云梦秋色到文明长河”。岳阳日报社资深记者余少华先生,既是新闻写作高手,又是报告文学大师。他退休后长年寓居北京,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这次他刚刚从医院治疗出院,又匆匆赶回岳阳,出现在见面会现场。 “人类语言是女娲补天时遗落的彩石,是仓颉造字时惊动的鬼神,是《诗经》里‘关关雎鸠’的千年回响,是苏格拉底口中‘思想的助产士’,是敦煌壁画上飞天的密语,更是此刻你我相逢时,心跳与心跳之间的密码——这便是宋先生文字漫谈的起点:文字何以成为文明的火种?”一段旁征博引、文采飞扬的导语,出手不凡。他关于这次讲座的报告文学《从云梦秋色到文明长河》,在短短两天内,迅速突破了17万+的阅读量。

“以文字为钥,启实践之门”。原市人大农业委主任、二级巡视员曾君华先生,勤于耕耘文坛,陪伴他的恩师潘云冰教授,出现在见面会现场。“此次讲座,宋先生打破传统交流框架,直击写作痛点,内容编排兼具系统性与实用性。他从标题打磨、语言锤炼、内容编排三大核心环节切入,层层剖析写作者的常见困境;创新性提出‘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场景而异、因媒体而异’的‘五因’原则,让文字创作彻底脱离空谈,真正实现落地生花。讲座中,他从‘语言的魅力’谈及‘文字的神圣’,从‘何谓文章’解读至‘好文章的标准’,最终以‘三把钥匙’收束全篇,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每一个观点都精准戳中文字创作的关键核心。”“他的点评,自然高屋建瓴。当宋先生谈及写作‘三把钥匙’时,会场响起的会心赞叹,正是文字爱好者在创作迷宫中寻得路标的强烈共鸣。这场讲座解开了过往写作中的诸多困惑。这份珍贵收获,值得每一位文字从业者反复研读、品味琢磨,更将指引我们在未来的文字之路上,以更务实的态度、更精准的表达、更真挚的情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读者的优质作品。”

语言魅力:文明薪火相传的基因密码。“人类的语言并非世界上唯一的语言,但人类语言具有一种独特的功能——讨论虚构的事物。这种独特功能,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能力,让他们得以集结大批人员,依靠集体力量,克服个体的单薄弱小,与猛兽抗衡,并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同时经历‘哲学突破’,这个时代涌现出的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等伟大精神导师,以不同的语言、深沉的思考,奠定了人类的精神基础。”

听闻此言,在现场的华容县退休教师毛贻凤和在千里之外通过直播参与活动的岳阳楼区花板桥小学退休教师陈白玉等纷纷感慨:“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独特印记,既能载道,亦能传情,实在奇妙。”

文章之道:人情练达与触类旁通的融合。“什么是文章?什么是好文章?”宋先生以《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引,指出文章不在辞藻堆砌,而在对世事的洞察与人情的通达。“什么是好文章”,宋先生提出三个标准: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一化通万化通。岳阳市公安局退休警官吴明治先生结合多年基层治理工作实践,情不自禁感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什么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首先要学会讲好话,讲鼓舞人的话,社会就会和谐、就会幸福、就会兴旺。”民营企业家胡建阳认为:“文字工作漫谈,一‘漫’五千年,从古人类依靠独特的语言打败丛林巨兽,到历朝历代文字大师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的传奇表现,一直到前不久,‘最快女护士’因不会表达而人设崩塌,这一番梳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已是水到渠成,不言而喻。”

三把钥匙:文字工作者的方法论体系。“从最准确的角度切入,按最科学的框架构思,用最生动的形式表达。”这番话议论唤起平江县银行退休员工熊琪的深刻共鸣:“题好文一半。我想起了去年《岳阳晚报》刊发我的散文。最初,散文标题就一个字《桥》,刘衍清老师建议修改为《彩虹落河便是桥》。这标题好多了,充满了诗意,增添了色彩,避免了孤单,具备了独特性和唯一性。”刚刚通过“四海揽才”进入日报社的三位年轻记者程恒笛、黄昱娴、黄欣茹,也端坐在会场内,听与校园内大相径庭的讲座。“此次讲座内容详实,令人受益匪浅,而令我们感悟最深、思索最久的,莫过于主讲人所阐释的文字工作‘三把钥匙’与《春风舒绿映大田》这篇精彩报道之间的交相辉映。这篇报道恰是‘三把钥匙’理念的一次完美演绎,为我们新人记者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上了一堂生动的案例教学课。”

古今中外,文字工作都重要而神圣。岳阳市公安局退休干部易定国感慨:“这次讲座完全颠覆了我对写文章的认知。原来写文章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字的堆积,更不是传说中的文字搬运游戏。而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哲理工作。”岳阳市中心医院原院长晏新民先生坦言:“加入采风学会这几年,在各位老师指导下也写了十多篇文章。第一篇写黄沙街,阅读量瞬间升到了一万七千人次,就像打了鸡血,我的写作兴趣一下就起来了。写了十几篇以后,又找不到感觉了。看自己的文章就像在大街上走路,平平淡淡。昨天听课后,晚上我把采风号上发的文章找出来看了一遍,似乎又找到了一点感觉。”君山区委退休干部蓝德和从事文字工作几十年,他说:“结合主讲人授课,我认为‘望闻问切’的灵活运用,是我们报纸栏目撰稿人的一项基本功。古代悬壶高手的诊断技术,笔者窃以为将其用于文字写作,亦有触类旁通之功效。”

窗外,黄昏的景色渐渐加深,秋色如墨,一笔一笔染上天际。而这一刻的美,却永远留在了记忆里——像一枚书签,夹在生命的扉页;像一首老歌,回荡在岁月的长廊;像一坛陈酿,一点一滴皆显醇厚;像一封家书,一字一句皆是深情。岳阳日报《云梦周刊》与作者见面会“曲终情未散”,我们都将铭记这一次盛会,云梦星空下,我们都是追梦人,以笔为舟,以梦为马,在文字的世界里追寻那永恒的精神家园。

来源丨岳阳日报·云梦周刊

来源:岳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