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得欣慰的是,在政府购买有线电视服务的地区,财政考核的硬性约束正倒逼机顶盒性质从“捆绑工具”向通用开放终端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关系到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决定着有线电视能否在公共服务与市场竞争中找到生存之道。
若无法打破有线电视对机顶盒的捆绑依赖,这个行业将走向消亡。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有线电视市场亟需政府出手干预。
值得欣慰的是,在政府购买有线电视服务的地区,财政考核的硬性约束正倒逼机顶盒性质从“捆绑工具”向通用开放终端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关系到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决定着有线电视能否在公共服务与市场竞争中找到生存之道。
政府购买有线电视服务的核心诉求,是保障群众免费、便捷地享受“看电视”这一基本公共服务,而非推广特定形态的机顶盒。
从公共产品属性来看,政府采购的标的是“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服务”,评价标准聚焦于信号覆盖率、群众收视便捷性、满意度等服务质量指标。
尽管就当前技术条件而言,这些考核与机顶盒存在关联,但政府考核的核心始终是“有线电视服务是否普惠”、“财政投入是否高效”,而非机顶盒形状及功能。
长期以来,有线电视行业形成了“政府定价捆绑机顶盒”惯性,将机顶盒成本纳入收视维护费定价体系,导致有线电视服务异化为机顶盒服务。
当政府采购介入后,这种逻辑必然被打破。政府采购的有线电视服务,必须具备公共产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核心特征,这意味着传输服务与终端设备必须解绑,用户不应因使用的终端差异被排斥在公共服务之外,网络也不应依赖特定终端维系运营。
如果将这种解绑模式扩展至全国,地方性政府采购的经验可升级为全国性标准,有线电视终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将水到渠成。
届时,有线电视网将像移动通信网络那样兼容多元终端,形成“网络+终端”的良性产业生态,让公共投资发挥最大效益。
政府采购并非有线电视的“财政保险箱”,而是附带刚性约束的契约关系。
政府代表群众与广电网络公司交易时,必然提出明确考核要求,这些要求正从根本上重塑机顶盒的性质。
在普惠性方面,政府购买服务要求实现“户户通”,但传统模式下“买机顶盒才能看电视”的门槛严重制约覆盖效果。实践中,仅约25%的用户接受“购买机顶盒换免费服务”,且多为使用非智能电视的老年群体。
数据显示,当用户更换智能电视后,有线电视机顶盒的使用率从26%骤降至8%;随着OTT智能电视普及,即便是老年用户也在逐步流失。
这种趋势倒逼有线电视公司调整策略:若要完成普惠考核,必须免费发放机顶盒,但同时需避免机顶盒外流造成的损失。如果要求机顶盒离网变“砖头”,将回到捆绑机顶盒的老路上,也不利于有线电视终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建议财政对这样先行先试的有线电视公司进行补贴。
另外,通过剥离区域锁定、加密捆绑等非必要功能,保留核心信号接收功能,通过标准化设计降低成本(如采用通用芯片、简化操作系统),使其既能满足全国通用,又能控制财政投入。
政府购买服务让老百姓免费看电视,从根本上动摇了“机顶盒捆绑收费”的盈利逻辑,推动机顶盒回归通用的消费电子产品属性。
在捆绑模式下,机顶盒是收费工具,通过硬件销售、广告植入、功能限制等方式创造收益,其设计逻辑围绕如何绑定用户展开;而在免费服务模式下,机顶盒的价值仅在于广播信号接收工具,设计逻辑转向如何让更多用户便捷看电视,这必然要求其具备通用性(适配不同品牌电视)、简易性(降低操作门槛)、经济性(控制财政支出)。
这种转变为有线电视行业创造了转型契机:当机顶盒成为通用终端,有线电视可摆脱硬件依赖,集中资源升级传输网络(如推进“全光网+DVBC2+下载CA”建设),在超高清信号传输、本地化内容服务等领域构建核心竞争力;同时,开放的终端生态将吸引电视机厂商、芯片企业参与产业链分工,形成类似移动通信产业的专业化协作模式,让有线电视在公共服务与市场竞争中找到精准定位。
归根结底,政府购买服务带来的免费模式,正在将机顶盒从“行业生存的枷锁”重塑为“通用终端”,而这一转变,正是有线电视破局重生的关键。
来源:泰信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