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隐身艇首次公开,世界公认的海战顽疾,被中国低调攻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21 02:01 1

摘要:很多网友大概在阅兵式上注意到,海军装备方阵中有一艘黑色的小型舰艇,这既不是常见的导弹艇,也不像普通的巡逻艇,更没有舷侧编号。

很多网友大概在阅兵式上注意到,海军装备方阵中有一艘黑色的小型舰艇,这既不是常见的导弹艇,也不像普通的巡逻艇,更没有舷侧编号。

大家都在猜它到底有什么用,有人说是小型攻击艇,有人说是侦察艇。然而细心的军迷和专业人士从直播画面和官媒流出的高清照片中,发现了不少端倪。

这是一型专门用于反水雷作战的新式无人艇。后来,央视的新闻报道和《解放军报》阅兵专号也“间接盖章”,明确了它的任务,即配合扫雷舰执行水雷战任务。

要理解这款无人艇,得先明白水雷战是什么。水雷一向被称为“穷人的海军核武器”,布置得当的话,能让比自己强得多的舰队动弹不得。

尤其是在浅海、岛屿和航道密集的地区,水雷能造成的信息封锁与心理威慑比实际爆炸伤害还要可怕。

问题是,扫雷工作危险性极高,舰艇必须在可能存在水雷的地方执行拖扫、声扫或爆破作业,稍有疏忽就会付出惨痛代价。

传统有人扫雷舰艇,不仅速度慢,还让舰员面临生命风险。因此,将无人艇投入反水雷作业,是减少人员伤亡、加快任务速度的重要手段。

这款在阅兵式上亮相的新型无人艇,就是瞄准这个需求研制的,它可以和有人扫雷舰配合作业,甚至可以单独执行一定范围内的探雷、扫雷任务。

它在海军体系中的地位,就像无人机对于空军一样,不是替代主力,而是在危险、重复、风险极高的任务中,成为那双“不怕死的眼睛和双手”。

如果从外形来看,它没有传统小艇的桅杆林立和复杂上层结构,整个轮廓流畅而低矮,明显是走的隐身路线。

根据阅兵当日的画面和之后发布的高清照片推测,这艇的吃水深度大约1.2米,整体长度在20米到30米之间。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尺寸?

扫雷无人艇需要既具备近海巡航和作业的稳定性,又不能像大型舰那样笨重,还得保证能由大型水面舰船吊装、运输、投放。

因此,它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混合船型,前半部分是穿浪体,能保证在恶劣海况中切开浪头、减小阻力。

后半部分是双体船型,增加了甲板面积,让中后部能容纳更多反水雷设备,同时保证作业时的稳定性。

再看推进方式,这型无人艇的艇尾布置了两套喷水推进装置。在现代海军小艇中,喷水推进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在浅水区域不容易缠绕异物,不会像传统螺旋桨那样暴露在外,也更安全,而且机动性极佳。反水雷作业需要频繁低速机动,甚至原地掉头,这种推进方式可以轻松满足要求。

另外,官媒画面中上层结构找不到传统烟囱,这说明它采用了水线排烟技术,这种设计有助于隐身,降低被红外探测到的几率,而且能释放热信号在水面附近,更难被发现。

如果说设计和结构是这型无人艇应对任务的“骨架”,那武器与作战系统就是它的“牙齿”。

不少人以为无人艇只靠拖扫具就行,但事实上在反水雷作业中,遇到水面浮雷或者需要远距离爆破时,火力是必需的。

这型无人艇的舰艏配备了一门小口径速射炮,结合画面对比例推测,口径应在30毫米左右。

这门炮带有光电火控系统,意味着可以自动跟踪和精准射击小目标,不仅可以用于自卫,还能直接打爆水面浮雷,实现硬排雷。

桅杆和楼顶布置有多个天线,包括数据链天线,用于和母舰或指挥中心保持高速稳定的通信。此外,还有雷达传感器,用来实时监控海面和水下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它叫“无人艇”,但在设计时显然考虑到了灵活性,并没有把有人模式彻底去掉,艇上的上层建筑内依然保留了舰桥和操控台。

当无人模式不适用、或需要人工决策时,可以由舰员登艇接管操控。这对于反水雷作业尤其重要,因为海上情况多变,人工干预有时能显著提高效率。

至于反水雷的核心设备,这艇的中部甲板两侧布置了两座小型扫雷具投放装置,这在之前海军曝光的新型小型扫雷工作艇上就出现过。

艇尾则是拖曳式扫雷系统及其布放设备。这套装置负责在水中释放声、磁等信号来引爆或排除水雷,结合无人化操作,能远距离清理威胁区域。

根据甲板四周设置的吊点推测,它还能被大型战舰吊载,到达目标海域后再投放执行任务,这就使得它的使用范围不仅限于本土沿岸,也可以随舰跨区域部署,在海外任务中发挥作用。

把这个无人艇放到更大的背景中看,会发现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去年珠海航展上,中船集团公开展示了另一型“虎鲸号”无人作战艇,这是一种偏向攻击用途的中型无人艇。

而此次阅兵亮相的新型反水雷无人艇,则是中国公开展示的第二类完全不同用途的无人艇。前者解决的是快速渗透、打击和情报问题,后者对准的是海军作战中长期存在的“痛点”水雷威胁。

但也反映了一个现实,现代海战的高风险性和复杂性,正推动各大国加速用无人化来替代高危任务。反水雷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作业”,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早已在发展自己的无人反水雷平台。

中国过去在这方面的公开进展较慢,如今密集亮相不同类型的无人艇,说明这种技术和理念已经成熟到了可实际部署的地步,中国的海军无人作战装备正快速进入“全面开花”的阶段。

这种装备的出现,也意味着中国海军的作战理念正在发生微妙变化。过去,我们强调“舰艇大型化、综合化”,而现在,无人化、小型化、高专业化的装备正在形成新的作战链条。

在高危任务上用无人艇去“踩雷”,不仅能降低代价,也能让昂贵的大型战舰远离威胁区。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作战思想的一次升级。

来源:每日懂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