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大关社区:千元账本开出百万“振兴花”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21 12:04 1

摘要:走进涟水县涟城街道大关社区,金黄的油菜花海与整齐的居民楼相映成趣,孩子们在“涟享菜园”里认识作物,老人们在文化广场上排练花船戏……这番生机勃勃的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二十年前那个账上仅剩千余元的经济薄弱村。

走进涟水县涟城街道大关社区,金黄的油菜花海与整齐的居民楼相映成趣,孩子们在“涟享菜园”里认识作物,老人们在文化广场上排练花船戏……这番生机勃勃的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二十年前那个账上仅剩千余元的经济薄弱村。

在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的双重浪潮中,城乡接合部社区往往面临土地资源流失、治理结构松散等共性难题。大关社区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创新、惠民机制重构,形成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与群众获得感提升的良性循环,实现了从经济薄弱村到幸福家园的蜕变。

从“矛盾洼地”到“治理高地”

锻造乡村振兴“主心骨”

走进大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不准”制度公示牌仍悬挂在醒目位置。这个2004年由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成林牵头立下的规矩,如今已成为社区干部的自觉遵循:不准违反工作纪律、不准破坏班子团结、不准优亲厚友谋取私利。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2016年,大关社区启动土地征收工作,面对691户居民的搬迁任务,“两委”班子率先签订协议拆除自家房屋,党员干部自觉践行“自家不建一平方违建、不替亲友说一句情、不拿群众一分好处”的承诺。这种“向我看齐”的担当,催生出党员群众自发做工作的良性循环,最终仅用不到2个月时间,实现“零矛盾上交、零问题遗留”的搬迁奇迹。

为持续激发队伍活力,社区创新推行“轮值主任”制度,通过压担子、搭平台,使每位干部都能在统筹协调、矛盾调处等实践中得到锻炼。如今,这个曾经涣散的班子已成为群众口中“办事不徇私、攻坚敢碰硬”的坚强堡垒。

从“资源沉睡”到“资产唤醒”

激活集体经济“动力源”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基。翻开大关社区的“土地账本”,记录着两次关键变革。2004年,面对账面上1100元的窘迫家底,让发展集体经济成为摆在新班子面前的头等大事。转机出现在2011年,社区“两委”班子敏锐抓住政策机遇,陆续启动1800余亩土地征收工作,大力开展土地公共空间治理行动。

“种了几十年的地,凭什么收回去?”面对群众质疑,张成林带领班子成员带着丈量图纸蹲田头、开夜会,用20多场群众代表会算清“集体账”。最终收回390余亩被占土地,为社区集体增收2500余万元。居民张大爷感慨道:“当时觉得是抢饭碗,现在社区发福利、修道路,才明白‘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2024年以来,社区将碎片化土地整合升级,与涟投控股合作打造“油菜花田+涟享菜园”都市田园项目。1108亩土地上,春季金浪翻滚,四季菜畦如画,每年为集体稳定增收40余万元。2024年,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22万元,较二十年前增长千倍。

“看着社区焕发新颜,集体家底越来越厚实,我深深感受到,没有什么担子,比发展集体经济更有分量。因为这里面承载着群众的信任和期盼,更托起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张成林激动地说道。

从“民生短板”到“幸福样板”

筑牢幸福生活“压舱石”

集体经济的壮大,最终要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社区建立起分层分类的惠民激励机制:对考入高校的学子发放奖励金,为参军入伍青年提供补贴,给80岁以上老人贺寿,对大病家庭实施救助。2024年,考上博士研究生的张大颖收到5000元奖励金时,爷爷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上大学一定要好好学习,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社区、忘记家乡”。老人的话也道出了惠民政策的深远意义。

针对集中居住后邻里关系淡化的问题,社区年均举办20余场亲邻文化活动。今年“五一”期间的“乐享自然”亲邻文化活动吸引上千居民参与,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美食分享环节让高楼里的温情重新流动,相关活动视频在社交媒体累计浏览量突破十万次,成为现代社区治理的生动注脚。

聚焦儿童“看护难”痛点,社区开展“周末家·伴童成长”行动,链接县直部门、社会组织等优质资源,联合教师、大学生等志愿者,已开展48期特色课程服务800余人次。书法、绘画、舞蹈等特色课程不仅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文化的种子。

“振兴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如今的大关社区,油菜花海与城市天际线交相辉映,田园诗意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正在续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融媒体记者 | 姜 浩

来源:涟水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