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 | 常晓庆:扎根阡陌的法治耕耘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21 12:31 1

摘要:刑事案件凛冽如霜,他在证据链中抽丝剥茧;行政案件紧绷若弦,他在公私权益间端平法理;民事案件纷纭似织,他于乡土人情中熔铸衡平之刃……刑、行、民三大诉讼领域皆有颇深造诣,同事们称他为当之无愧的“多栖法官”——他就是威海市荣成法院滕家法庭负责人、一级法官常晓庆。

特别策划

刑事案件凛冽如霜,他在证据链中抽丝剥茧;行政案件紧绷若弦,他在公私权益间端平法理;民事案件纷纭似织,他于乡土人情中熔铸衡平之刃……刑、行、民三大诉讼领域皆有颇深造诣,同事们称他为当之无愧的“多栖法官”——他就是威海市荣成法院滕家法庭负责人、一级法官常晓庆。

自2012年踏入法院大门,常晓庆已办理2000余起案件。沉甸甸的案卷背后,是一场场情与法、理与利的交锋,更是他对司法公正的执着坚守,对群众期待的深情作答。十三载春秋,他的足迹早已踏遍田间地头,将司法的温度融入街巷阡陌。

端得平法理,架设官民“连心桥”

行政审判,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一头连着行政机关。常晓庆深谙,化解行政争议,如同在公共利益与公民权益的平衡木上行走,必须常怀“如履薄冰”的审慎之心,恪守“如我在诉”的同理之心。

面对法律关系复杂、对抗性强的行政争议,他在长期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三步调解法”:以法律事实定锚点、以换位思考架心桥、以利益平衡求共识。

一起历时两年的拆迁赔偿案中,当事人始终未能和行政机关达成共识,案件“积怨”较深,矛盾冲突尖锐。常晓庆接手后,第一时间深挖核心争议,细致梳理证据链条,精准还原事实全貌。在此基础上,他紧扣法律准绳,运用扎实深厚的法律功底,条分缕析地向双方当事人释明行政赔偿的法定标准、裁判尺度和司法边界,在混沌中树立起清晰的坐标,为后续协商奠定了坚实基础。

行政赔偿案件化解之难,往往难在当事人之间难以调和的情绪对抗。要融化当事人心中的坚冰,光靠“冷冰冰”的法条远远不够,如何穿透厚重的隔阂之墙,疏通对话渠道,成为破局的关键所在。

做当事人思想工作时屡屡碰钉子,常晓庆却从不气馁。他常告诫自己:必须学会“代入”——设身处地“成为”当事人,感同身受他们的处境与心境。当事人的核心诉求究竟是什么?对于不合理的诉求,如何通过释法明理引导当事人理性解决争议?对于合理的诉求,又该如何在法律框架内找到可行的路径去实现?

这份源自内心的深刻代入与换位思考,所产生的真诚同理心,正是寻求最优解、消融对立隔阂的不二法宝。当双方终于从“针锋相对”逐渐转向寻求共识,签订行政赔偿调解协议,原告如约拿到赔偿款后,由衷感慨:“法官的付出,老百姓都看在眼里,我对赔偿方案没有意见,对法院的工作非常满意!”

察得见苗头,织密多元“解纷网”

2024年,常晓庆调入滕家法庭工作。面对新环境新挑战,他深刻感悟到,“为人民司法”绝非高悬于法庭之上的冰冷裁决,而是躬身耐心倾听家长里短,将法治精神融入田间地头,不断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从根本上实现定分止争。

那些藏在邻里纠纷里的情绪暗涌,那些悬而未决的利益纠葛,时刻牵动着他的心弦。一次次实践中,他总结出:要善于在矛盾初露端倪时精准介入,更要懂得汇聚多方力量,以“联动调解”的强大合力守护乡土安宁。

大李和小李亲兄弟间的“阳光房风波”,是他践行初心、善用联动的生动写照。兄弟俩因继承旧事曾有隔阂,虽经法庭调解款项付清,但心结并未全消。当弟弟家阳光房的一块玻璃越界悬于哥哥家院子上空时,敏感的“压一头”民俗禁忌瞬间点燃了大李积压的怒火。

接到这起案件后,常晓庆敏锐意识到单靠法庭力量难以彻底化解这夹杂着亲情与民俗的纠纷,于是迅速启动联动调解机制,凭借前期继承纠纷调解建立的信任基础,联合镇综治中心、村委共同开展调解。

调解中,常晓庆聚焦法理释明侵权事实,综治专员着力疏导“压一头”引发的情感焦虑,村支书则侧重唤醒手足亲情。三管齐下,合力疏通“心墙”。随后,依据实情提出最优解:精准替换越界玻璃,既消除侵权,又不损采光。这个低成本、易操作、直击核心的方案,为双方架起体面台阶,促使兄弟俩达成共识。一块玻璃的更换,不仅移除了越界的障碍,更拆除了横亘在兄弟间的心墙,亲情得以修复。

纠纷顺利化解后,常晓庆在调解手记上写下这样一段话:“乡村纠纷,多是‘情裹着理,理缠着俗’。把法讲透,把情捋顺,让俗合情,才能真正把矛盾摁在萌芽里!”

在他身上,“司法为民”具象化为一次次精准的联动预警、一场场法理情的交融协作,他让初心的灯火,借联动之力,照亮乡土最细微的裂痕,温暖最朴素的乡情。

迈得开脚步,丈量司法“为民路”

“法官多跑腿,群众少犯难。”这是常晓庆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打一通电话,不如去一趟现场;讲一遍条款,不如组织一次巡回审判。

为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他走出庄严的审判台,将审判庭搬到乡野田间,将国徽悬挂在村头树下、农家院落,让每一次巡回审判都成为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一次民情民意的深度采集、一场基层治理力量的现场集结。

“老周,你家宅基地纠纷的事,咱今天就搁现场,当面锣对面鼓地说道说道!”一场涉土地纠纷的巡回审判中,常晓庆将严谨的法律条文,化作亲切的乡音俚语,一句句“翻译”给乡亲们:“大伙都来听听,这房檐滴水、地界划界,看着是小事,可《民法典》里都有讲究……”

“法官,邻居占了我家半尺地界,这官司能打不?” 蹲在后排的王大爷突然开口,粗糙的手掌搓得沙沙响。

“大爷,打官司可不是第一选择呀。您看这地垄,沟挨着沟,埂连着埂,大家的收成好坏都相互关联着呢!乡亲们低头不见抬头见,有纠纷先找人说和,说和不成咱法庭管到底!”常晓庆的回答,既讲明法律途径,又引导更和谐的解决方式,展现着司法的温度与智慧。

“常法官的巡回审判,是一堂地头法治课!既让乡亲们学会遇事找法,也给我们村委‘充了电’,调解起来更有底气了。”提起巡回审判,村委李书记不禁频频竖起大拇指。

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每一次田间地头的开庭、每一次通俗易懂的释法,都是在精心浇灌法治的幼苗。作为乡野里的法治“播种人”,常晓庆步履不停,一直在路上。

法治之途尚远,铁肩所担更重。十余载春秋,常晓庆将忠诚铸入法徽,把担当刻进卷宗,终在基层司法的实践中,铸就一柄守护“公正”的匠心之剑。此剑,护佑阡陌公平,亦丈量着新时代法官扎根泥土的深度与情怀。

撰稿:马正安

编辑:马聪聪

来源:山东高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